識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閱讀文本并獲取知識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需將培養(yǎng)學生良好識字能力作為教學重點,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及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利用學生好奇心及求知欲強等特點,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識字學習活動中,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一、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
在興趣引導下所展開的學習活動并非為一種負擔,實則為一種享受。教師可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以學生心理特點作為依據,設計趣味性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將漢字生動形象地稱之為“小客人”“生字寶寶”,增進學生與陌生知識間的親近感,將依據識字活動變成學生招待“小客人”的過程及交朋友的過程。此種生動的教學活動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將識字、猜謎二者有機地結合,以實現(xiàn)學生識字興趣的激發(fā),例如:兩點水——冰;一百減一——白;一大二小——奈;一鉤殘月掛三星——心。教師借助此種識字教學方式,從學生立場出發(fā),設計趣味性教學活動,以此還可激發(fā)學生對識字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掌握生字知識,此過程還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還可調動學生在活動中的配合度與活躍度。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會”字時,可讓學生仔細思考應借助怎樣的方式記住此字,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記憶方式:一個人在云上行走。教師要予以肯定。還可引導學生通過編識字兒歌的方式來記憶漢字,在這種趣味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漢字識記活動中,深化學生識字記憶。
二、遵循漢字教學規(guī)律
教師在低年級識字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教”,同時也應重視“學”。教師需重視對漢字構造規(guī)律的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對造字六法有全面理解,從形聲、會意、象形、專注等幾方面出發(fā),整理并分析漢字構造規(guī)律。漢字一個明顯的特征即為音形義合一,這也是漢字與其他文字有明顯區(qū)別的重要標志。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識字學習時,需重視漢字造字六法、音形義合一特點的緊密融合,對漢字構成規(guī)律加以掌握,引導學生更好地識記漢字并了解漢字。
比如,在教學《動物兒歌》一文時,教師可播放一段與“蟲”相關的視頻。教師在學生觀看視頻過程中,需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在結束視頻播放后,教師需引導學生對視頻中出現(xiàn)的動物展開回憶,如螞蟻、蜜蜂、蝴蝶及青蛙等與“蟲”字相關的漢字,隨后將課程教學內容引入教學活動中。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鼓勵學生在邊讀邊畫的過程中將文章中提及的與“蟲”字相關的漢字標注出來。教師隨后可以再組織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討所標注的漢字,并深入探討所標注的漢字之間是否存在共同點。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存在部分形聲字,教師以此為依據展開深層次的漢字講解活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積極發(fā)散自身思維,對漢字構成規(guī)律進行學習,并深化對漢字的認知,推動自主識字能力的不斷提升。
三、創(chuàng)設課堂游戲活動
著名教育學者卡羅琳曾指出,孩子的工作即為游戲,孩子在游戲中可激發(fā)思維,游戲也是學生都樂于接受的一種教育方式。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深化識字記憶,教師可依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設計多樣化且具趣味性的課堂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打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較為輕松地掌握學科知識,讓學生可以身心愉悅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教師在教學時帶領學生學習合體字后,便可在課堂中設計摘蘋果游戲。例如,將所學字的偏旁與部首分別寫在半個蘋果上,并打亂順序粘貼在一棵蘋果樹上,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偏旁與部首組成漢字,讀準、讀對,便可將蘋果送給這位學生。此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敏捷度。教師還可借助編順口溜及兒歌等方式,幫助學生對形近字加以區(qū)別,如清、晴、睛、情四個字。經師生共同努力,所編撰的順口溜如下:有水河清清,有日天氣晴,有目眼睛亮,有心好心情。順口溜的編寫可實現(xiàn)學生識字能力的提升,還可顯著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想象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正式展開前,還可利用三分鐘的時間,設計小型的課前比賽活動,主要包括誦讀、講故事、練字等活動,促使學生在邊寫邊練及邊學邊讀的過程中,不斷增加自身識字量。借助比賽活動展開,還可為學生展示自我、鍛煉自我提供舞臺,學生抱有濃厚的參與興趣,以此除了可實現(xiàn)學生識字能力的強化外,還有助于學生良好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推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此外,分析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特點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強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教師需清晰掌握此特點并充分運用。比如,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識字活動,促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掌握漢字,從而提高漢字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設計找朋友、小郵差、開火車等游戲,此類游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記憶漢字。如,為幫助學生深化識字記憶,教師可設計開火車游戲,將一排生字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進行漢字認讀,并要求學生須朗讀連貫且響亮,這種方式可以對學生識字的準確率加以考察,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四、引入漢字歷史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帶領學生識記漢字,可將與漢字相關的歷史引入課堂學習活動中,以此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對于中國文字發(fā)現(xiàn)歷史形成全面理解外,還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先人智慧有所感悟,幫助學生對文字功能、表意形成進行深入理解,還可有助于學生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
如,學習《青蛙寫詩》時,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聯(lián)想,對文章中出現(xiàn)的“串”字展開學習,如一串水珠、一串葡萄等。借助此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可與第六單元想象主題完美契合,還可將漢字以更為立體、更為生動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出課堂問題:同學們,能否思考一下古人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串”字的嗎?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的應用,將“串”字的演變過程向學生展示,幫助學生對漢字文化內涵加以感悟,鍛煉學生的想象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需對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形成充分認知,并關注此階段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認知能力,設計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此幫助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習得漢字知識,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周瑛(常州市武進區(qū)劉海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