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
古詩文是我國上下五千年存留下的文化瑰寶,也是我國目前語文教育中的重點內容。在初中階段所開展的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占據(jù)很大部分,古詩詞中有優(yōu)美的文字、豐富的感情以及獨特的韻律,不但能讓學生學習到文化知識,還能讓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在音樂、文字方面的創(chuàng)作和享受,我國古人已經有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在如今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古詩文的學習成了學生各個階段都需要學習的內容。中國古詩文用精煉的語言表達飽滿的情緒,深遠的意境永傳后世,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恒久的生命力,經久不衰,成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塊瑰寶。古詩詞的發(fā)展歷史悠久,語言凝練,并且和現(xiàn)代語言有一定的差異,有時候學生很難理解。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和講解,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很難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分析能力與鑒賞能力,很難提高學生整體素養(yǎng)。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需挖掘古詩文中的魅力,提高學生的美讀能力。
一、初中語文開展古詩文教學的意義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古詩文教學,能傳承并發(fā)揚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我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古代能人、先賢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文化瑰寶,而古詩詞不但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還蘊涵大量的歷史文化,是我國古典文化的優(yōu)秀組成部分。古詩詞的文化見證了古代歷史的發(fā)展和變遷,在詩詞中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東西。那么在語文學習中學習古詩詞,不但是對學生的鍛煉,更是為了傳承古典文化。了解并傳承中國歷史文化,是每個學生不可推脫的責任,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文教學,不但能促進學生的成長,還能傳承和發(fā)展中國文化。
在進行初中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古詩詞文化和現(xiàn)代社會的內容存在一些差異,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一些困難,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和韻律,并不是教師逐字逐句地解釋學生就可以明白的,所以,就需要學生進行誦讀。在不斷誦讀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古詩文中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語句的情緒。有些古詩詞則需要學生品讀才能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以及品味,這就需要學生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在學習的時候能充分理解古詩詞的含義。比如,古代對律詩的韻腳、平仄和格式等都有嚴格的要求,那么在品讀律詩的時候,如果學生沒有文學欣賞能力就很難讀懂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文教學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品味。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開展策略
(一)誦讀
在新課標背景下要求:初中學生需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古詩詞,并在有目的、有意識的積累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這就說明古詩詞的學習需要不斷積累。誦讀是古詩詞想學習最基礎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誦讀能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學生有了大量古詩詞的積累,就有了大量的“財富”,進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在古詩詞閱讀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許多優(yōu)美且富有深意的名詞詩句,讀起來可以讓人感到振奮,在說話和寫作中合理使用這些名詞詩句,能讓語言表達更加生動,有更強的表現(xiàn)力,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薄奥浼t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钡?,積累這樣的名句,能引發(fā)學生的深省,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同時,在古詩詞中最常見的就是作者通過詩詞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詩詞并不僅僅是文字,也是音樂,所以,誦讀需要應用在整個古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朗讀技巧,讓學生能自主進行誦讀,進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對古詩詞音樂的感知能力,逐漸體會到古詩詞中的意境。
第一,讀準字音。讀準字音是開展古詩文教學的前提,教師需指導學生自主完成。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或錄音機讓學生聽范讀,讓學生了解古詩詞中每個字的發(fā)音;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進行討論,問其他同學自己不認識的字,或學生獨立查字典解決。在古詩詞中有些字詞的讀音很難分辨,不同的讀音有不同的含義,所以學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讀準字音,這樣才能進行古詩詞的誦讀。字音是學生進行閱讀的基礎,同一個字的不同字音有著不同的含義。對學生來說,需要通過不斷閱讀增加自己的識字量,而識字量的增加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詩詞中的真正含義。
第二,劃分結構。在古詩詞中一般都會有停頓規(guī)律,普遍情況下,四言詩是二二停頓,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五言詩是二三停頓,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币灿行┪逖栽娛褂玫氖嵌煌nD或二一二停頓;七言詩是二二三停頓,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惫旁娫~的停頓是古人為了讀起來更有節(jié)奏感而定制。同時在創(chuàng)作古詩詞的時候古人還有平仄以及韻腳等規(guī)則,讓古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
第三,體會氣勢。大部分古詩詞都是古人為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而創(chuàng)作,如自己的感情、仕途、理想抱負等,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誦讀時需注意抑揚頓挫,將古詩詞的節(jié)奏感充分體現(xiàn)出來,還需讀出古詩詞中的氣勢,也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讀書時候的樣子——搖頭晃腦,讓學生體會存在古詩詞中的韻味和節(jié)奏,讓學生可以進入古詩詞的意境。
第四,準確默寫。究其根本,古詩文的教學是為了學生中考時語文鑒賞和課內詩句默寫做準備,如果學生只會背誦詩句,而不培養(yǎng)學生的默寫能力,那么在中考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提筆忘字”的情況。所以,教師在學生完成背誦后需及時進行默寫“考試”,而每周都需要讓學生默寫之前學過的古詩,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力,還能保證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寫對字。
(二)品讀
第一,結合作者的經歷和時代背景。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教師需通過互聯(lián)網資源收集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才能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含義。比如,在品讀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時,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況,也無法領略作者的用詞手法,只是通過“情”“花”等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這種理解不但處于表層,并沒有了解龔自珍寫這首詩的真正意圖。要想真正地理解龔自珍的這首詩就需要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作于1893年,龔自珍辭官南歸故里,后又北上迎娶眷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所創(chuàng)作。詩人通過前兩句充分表達了離別的憂傷以及逃出令人桎槁的“牢籠”的歡喜。在后兩句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fā)離別之情改為抒發(fā)報國之志,表達自己雖然脫離官場,但是依然有報國之志,對國家的命運依然牽掛?!都汉ルs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作,龔自珍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只有了解這些,學生才能了解詩人的愛國之情。所以,在學習古詩詞前需要讓學生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創(chuàng)作年代,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目的,還能讓學生了解詩詞作者以及社會背景,為中考古詩文鑒賞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名句賞析。古詩文的創(chuàng)作講究練字煅詞,學生在品讀的時候需抓住關鍵字,加強對詩人思想情感的品位,同時名句賞析還能提高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在品讀陸游《游山西村》的尾聯(lián)“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時,一個“足”字,說明了農家款客的熱情,而“莫笑”二字贊賞了農村淳樸的民風。當時陸游正處于被罷官閑居客家的時候,但是陸游并沒有感覺心灰意冷,雖然農村的條件比較艱苦,但是熱情好客,在農村的生活中詩人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光明,并將其記錄在自己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表達了當?shù)孛耧L的淳樸和熱情好客的習俗。再如,在品讀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時,前四句都是在寫景,“枯”“老”“昏”“瘦”“夕陽”等字眼都在秋天的渲染下表現(xiàn)出無限的凄涼,這是詩人在旅途中親眼所見的風景。通過對哀愁景物的描寫,抒發(fā)自己思念故鄉(xiāng)和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學生通過名句賞析,能更好地理解課外古詩詞,通過詩詞中的字眼可以判斷詩詞主要的表達內容,有助于理解古詩詞的意思。
(三)美讀
第一,抓住意向。學生需用心體會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深層意思,古人經常將一種物象賦予自己的主觀情感,也就是語文中所說的“意象”,意象以個體方式所存在,而將多個意象結合在一起就能創(chuàng)造一種意境。作者根據(jù)自己情感表達的需求,意象分為景觀、植物、動物、行為等類型。表達離愁的意象為月,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意象為雁,如范仲淹的“衡陽雁去無留意,燕然未勒歸無計”。另外,具體的意象需要結合詩句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月不但表達思念家鄉(xiāng),還有些詩詞中通過“月”描寫容貌嬌艷的女子。比如,在讀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時,在前兩句,李白通過“楊花”“子規(guī)”,表達自己和王昌齡的分離之恨;在后兩句通過“明月”表達自己的情感:其一,說明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人能說,也無人能理解;其二,只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只能看到明月;其三,只能將自己的愁心寄給明月,沒有別的辦法。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通過男女表達感情的方式描述自己志同道合的友情,通過明月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第二,重現(xiàn)意象。古詩詞的語言大多精煉,在古詩詞中有著無窮無盡的韻味,所以教師在開展古詩文教學時需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在古詩詞精練的語言上進行美讀,通過自己的想象力還原古詩詞中的場景,在頭腦中描繪出美麗的畫面,重現(xiàn)古詩詞的意境,進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美讀《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欣賞,讓學生可以根據(jù)古詩中的意象收集圖片,如“瘦馬”“夕陽”等,然后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有些學生會根據(jù)古詩詞的意境展開想象,把精煉的詩句展開,描繪生動形象的一幅畫卷。
第三,品味意境。在初中階段學習古詩詞能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是因為古詩詞的內容和形式由具體的要求和標準,每篇古詩詞的篇幅和字數(shù)都要短,但是其中還需要包含道理和思想情感。要想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了解其中表的思想,教師就需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比如,在鑒賞陸游的《游山西村》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詩句下載相關圖片以及帶有感情的朗誦音頻或視頻。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一邊聽音頻一邊看圖片,讓學生能直觀了解作者所描寫的意境。在觀看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有沒有更好的描繪方法?”學生就會積極地思考和討論,通過不斷回想圖片以及音頻中的抑揚頓挫,能讓學生深入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還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四)體會詩之意,提高寫作能力
將生活中的事情和思想和古詩詞練習在一起,對教師的教學有更高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比較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即要讓學生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將書本中帶給的想象和聯(lián)想變成學生的經驗,讓學生受用終生。教師想要通過古詩詞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就必須充分掌握開展古詩詞教學的目的。第一,提高學生自我涵養(yǎng)和鑒賞能力,也就是說學生要了解作者在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和用意,重點在于情感的碰撞,和作者在古詩詞思想上進行情感交流,這就需要學生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認識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高度。教師可以對有名的詩人進行講解,如李賀、白居易、陶淵明等,讓學生對作者的生平、寫作風格、性格等有大致的了解,再經過不同的古詩詞練習,讓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詩人,為未來古詩詞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而學生通過對作者的了解,能在寫作中熟練運用詩人的事跡或詩句,不但能加強和古詩文的聯(lián)系,還能提高寫作水平,讓古詩文在現(xiàn)代寫作中大放異彩。學生掌握了這種方式,就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力,能寫出“高分”作文,讓更多的人被古詩文吸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中包括了不同年代的韻味,承載著歷史文化,但是對初中學生來說沒很難直接理解這些知識。古詩詞蘊涵獨特的魅力,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需讓學生主動進行誦讀—品讀—美讀,了解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深層含義,進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