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鴻
笛聲悠悠,往往能觸動人們的情腸?!包S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觸動的是遷客的惆悵之意;“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觸動的是游子的寂寞之情;“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觸動的是詩人對春色的期盼;“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fēng)”,觸動的是詩人對世事滄桑的感喟。對于身處塞外的戍邊將士來說,一曲凄涼的笛聲,又會觸動他們怎樣的情感呢?品讀唐代詩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便能知曉答案。
【詩歌先讀】
夜上受降城①聞笛
[唐]李? 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②盡望鄉(xiāng)。
注釋:①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08),名將張仁愿為了防御突厥,在黃河以北筑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另有一種說法是,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親臨靈州(在今寧夏靈武西南)接受鐵勒諸部的歸附,后世便將此地稱為“受降城”。②征人:戍邊的將士。
【妙語解詩】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前句寫的是聲,后句寫的是情,用裊裊的笛聲將思鄉(xiāng)的暗流匯聚成情感的洪波。邊塞“沙似雪”“月如霜”,環(huán)境本就苦寒凄涼,再聞笛聲,誰人不生出思鄉(xiāng)愈切之感呢?
一首詩中,經(jīng)過前面的鋪陳蓄勢,最后一句一般會直抒胸臆,一吐衷腸。李益的詩則不然,他獨辟蹊徑,并未直抒思鄉(xiāng)盼歸之情,而是巧妙地將全詩的景、情、境定格于“征人望鄉(xiāng)”的鏡頭之中,用這一鏡頭表現(xiàn)邊關(guān)將士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這樣寫,讓人回味不盡,達(dá)到了“句終而意不絕”的效果。讀罷詩篇,“征人望鄉(xiāng)”的鏡頭停留在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不知何處”,用以映襯大漠的廣闊空寂,表現(xiàn)聽到笛聲時的迷茫悵惘?!耙灰埂奔础罢埂保阋姇r間之長;“盡”意為“都”“全”,無一人例外。“一夜”與“盡”結(jié)合,更能表現(xiàn)征人離鄉(xiāng)之久、征戍之苦,多種情感蘊藏其中。
唐代詩人劉禹錫有“邊月空悲蘆管秋”的詩句,此句便由李益這首詩的后兩句化用而來,足見這兩句詩的藝術(shù)魅力。
【詩意放送】
塞外,大漠,一輪明月照亮了邊關(guān)。
這輪高懸的明月,見證了朝代的興衰更迭,見證了狼山獵火、青海長云,見證了直搗虜庭、醉臥沙場,見證了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見證了貂錦五千喪胡塵。
受降城外,一幕幕戰(zhàn)與和、勝與敗、攻與守的歷史曾在此上演。英雄曾在此施展謀略與抱負(fù),將士曾在此奉獻(xiàn)血淚與精魂。
獨自站立在受降城上,舉目遠(yuǎn)眺,綿延數(shù)十里的山巒之上,聳立著一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就在這沙丘之下,埋葬了多少白羽金鞍、旃裘胡騎,埋葬了多少征人的刁斗、公主的琵琶,埋葬了多少山東兵士關(guān)西卒的尸骨。而今,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邊地苦寒,每至隆冬,將士們都要苦嘆朔風(fēng)如刀,襲面如割;苦嘆云海雪涌,馬蹄凍裂?,F(xiàn)在雖然還是深秋,寒意卻已伴隨著月色浸透了古堡,浸透了沙丘,浸透了蟄伏于關(guān)隘、深夜未眠的征人。想起這里曾經(jīng)有過的陰謀與野心、殺戮與犧牲,還有那掩埋于黃沙之下的累累白骨,這種寒意就更為深重了。
四下里寂然無聲,更顯得空曠寥落。刀光劍影暫時退去,鼓角爭鳴暫時停歇,萬籟俱寂。
可是,不知從何處飄來一曲嗚嗚的蘆笛之聲,似邈遠(yuǎn)而又切近,似模糊而又清晰,隨風(fēng)飄散,溢滿邊關(guān)。不眠的將士披衣而起,徘徊月下。笛聲凄涼而哀婉,應(yīng)當(dāng)是一曲《折楊柳》吧!
當(dāng)年從軍時,夜晚夫妻話別,為妻子吹奏的,就是這首曲子。
當(dāng)年從軍時,黎明爺娘相送,耳中縈繞的,就是這首曲子。
不由得再上戍樓,翹首南望,那里是故鄉(xiāng)的方向,是親人所在的方向。
將士們,當(dāng)你們?nèi)饣厥椎臅r候,可曾想起,家中父母老邁少人問,妻兒羸弱愁斷腸?
可嘆!說不定,明天又會煙塵漫天起,鼙鼓動地來,埋沒多少春閨夢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