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倩
中國,南宋,一艘滿載貨物的商船正沿著中國東南沿海緩緩前行,前往南亞、西亞等地區(qū)進行貿易。然而,就在行駛至今廣東省陽江市海面時,船只沉沒,就此沉睡海底。直到800年后的1987年,這艘沉船才得以“重見天日”。
中國水下考古學之父俞偉超將這艘沉船命名為“南海Ⅰ號”,寄托了對中國水下考古未來美好的期許。如今,“南海Ⅰ號”的考古工作已基本結束。共發(fā)掘文物近20萬件(套)。“南海Ⅰ號”從發(fā)現到完成考古發(fā)掘研究,歷時30余年,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逐步發(fā)展壯大的歷程。
2007年,“南海Ⅰ號”沉船實現整體打撈出水。
20世紀6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科技進步帶動了水下活動,水下考古也應運而生。英國人在檢索東印度公司檔案時發(fā)現,一艘名為“萊茵堡號”的船只沉沒在中國廣東的臺山、陽江海域。1987年,英國海上探險和救撈公司與當時的廣州救撈局共同打撈出200余件器物,其中有金腰帶、福建德化窯的白釉等。
“很明顯這不是‘萊茵堡號。”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南海Ⅰ號”保護發(fā)掘項目領隊孫鍵說道?!啊R茵堡號是18世紀的船只,船上裝載著錫錠和白銀到中國。而這艘船裝載了大量的瓷器。所以,當時中方打撈負責人及時制止了打撈行動,保住了這一珍貴的沉船?!?/p>
也是在198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在第一次出海探查“南海Ⅰ號”中確定了沉船的真實存在,但基于當時的經濟能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南海Ⅰ號”的發(fā)掘工作暫時擱置。
2001年4月,“南海Ⅰ號”沉船考古工作重啟。因項目已擱置多年,加之海里沒有參照物,所以沉船定位工作十分困難?!暗淮纹疱^回航時,我們發(fā)現船頭漁網上掛有瓷片,這讓我們知道沉船遺址其實就在我們附近。”孫鍵說。在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的幫助下,2001年5月, “南海Ⅰ號”沉船被找到。
當時“南海Ⅰ號”面臨著兩種打撈方案:一種是水下發(fā)掘,把貨物拿走、把船拆卸后到陸地再拼裝;另一種是整體打撈。由于“南海Ⅰ號”埋在海床下,淤泥厚,水下能見度差,導致水下工作時間有限;沉船滿載貨物,長時間浸泡對船只強度有較大影響;從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公眾分享等需求考慮,都表明或許整體打撈更為合適。
2007年12月22日,在“南海Ⅰ號”被發(fā)現20年,在4000噸海上起吊能力的“華天龍?zhí)枴钡钠鸬跸?,船體殘長22.15米,最大船寬約9. 9米的“南海Ⅰ號”出水。
這次整體打撈的成功,開辟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模式和新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義。
遺址檔案
發(fā)現時間:1987年
地理位置:廣東省近海海域
所處時代:南宋初期
遺址面積:19.15平方米
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
“南海Ⅰ號”沉船上垂直碼放的貨物
刻花螺殼
金纓絡胸佩
銀鋌
“南海Ⅰ號”共發(fā)掘近20萬件(套)文物,其中“船體是最大的單體文物。”孫鍵說,“我們看到的很多古船,大多是根據文獻記載推測而來,或是古代藝術家畫作中船舶形象呈現出的樣貌,但這些跟工程制圖畢竟不一樣。‘南海Ⅰ號船體,提供了研究中國古代造船術、航海史的一個絕佳標本和研究對象。”
“ 南海Ⅰ號”是大型海船,短而“胖”,屬于中國古代適宜遠洋航行的福船,船體主要使用松木和杉木建造。“宋代是古代中國的‘大航海時期,那時海上運輸大多是中國船,很多外國的使臣、客商等也是搭乘中國船,更大更安全?!睂O鍵說。
“ 南海Ⅰ號”上的一些文物展現了宋人的生活樣貌。鵝、羊、雞等動物遺存,說明船員在船上飼養(yǎng)動物來獲得再生食物;梅子、檳榔、橄欖、香榧子等豐富而多樣的水果、堅果等遺存,講述“舌尖上的航海史”;稻米、冬瓜遺存散布在甲板上,說明這兩種作物在南宋時已被廣泛種植;而石硯、印章、木梳、觀音像等,又將宋人的日常生活生動體現……
“ 南海Ⅰ號”沉沒處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大量金、銀、銅幣的出現,表明宋代具有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并涉及到海外貿易體系當中。同時,船上發(fā)掘的很多器物并非中國傳統(tǒng)的造型風格:如發(fā)現的很多項鏈和耳環(huán)等飾品多為東南亞、西亞的風格;又如福建德化窯青白釉六棱瓷執(zhí)壺,外形有著濃郁的阿拉伯風格。
2016年,“南海Ⅰ號”的一個船艙的淤泥里檢測到了絲蛋白。孫鍵說:“絲織品浸泡在海水中800年,已經與淤泥混合在一起,我們檢測到絲蛋白,說明曾經有絲綢裝在這兒?!边@一發(fā)現消除了“海絲無絲”的困惑—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貨船,當然裝載著絲綢。
綠釉印花碟
2015年底暴露的“南海Ⅰ號”沉船的基本輪廓及各船艙貨物
2019年船貨清理完成再后期處理去掉支護沉箱和船體的鋼梁、鋼管后的正射影像
“南海Ⅰ號”沉船第一層俯視平面圖。平面圖是遺址的正射影像,用上千張照片通過計算機擬合得到全圖,可以精確地了解遺址的全貌(記錄不同發(fā)掘階段所發(fā)掘的遺跡現象),為掌握器物分布、相互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布置規(guī)律提供準確記錄,也是文物保護、復原的數據基礎。
(本報道圖片由“南海Ⅰ號”考古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