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初中英語課堂的聽力評價大多以選擇、填空測試為主要內(nèi)容。其實,聽寫、評價一段英語電影表演等形式的加入,可以很好地輔助英語聽說教學。平時課堂教學中的聽力評價形式和維度可以更多樣化一點。教師可以借鑒SOLO評價結構來設計符合學生發(fā)展特點的聽說評價量規(guī),有針對性地、多維度、較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聽說能力發(fā)展。
關鍵詞:聽說;評價;SOLO;量規(guī)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交流的不斷深入,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交際功能變得越來越突出。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成為我國英語教學的一種主流導向標。
信息加工心理學把知識分成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而聽說是通過大量模仿和大量交際性練習去應用知識,即將陳述性知識通過聽說方式有效轉(zhuǎn)化為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學習的實質(zhì)就是學會運用規(guī)則辦事的能力。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就是幫助學生掌握聽說規(guī)則,并且為學生提供實踐運用機會。在聽說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初中生模仿能力和辨音能力強的特點,抓好他們的語音語調(diào)訓練,提供大量的聽說練習機會,比如朗讀課文、角色扮演、課文復述等。
聽說訓練應該是初中英語課堂的常規(guī)操作,但問題是對這些訓練應該如何評價?簡單的一句“Good job!”和“Well done!”對學生的吸引力已經(jīng)遠遠不夠,他們更期待的是準確、量化的評價。筆者最開始的評價設計是這樣的:
表格說明:A 等級為契合度在85%以上;B等級為契合度在70%以上;C等級為契合度在60%以上;D等級為契合度在60%以下。
這個設計看似容易操作,但真正用于課堂聽說評價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有些描述是比較模糊的,沒有辦法準確地去定位這四個等級。尤其是對學生來說,因為每個人的感官是不一樣的,很多學生的評價較為主觀,評價的客觀性是比較欠缺的。為此,筆者嘗試借鑒SOLO評價結構,重新設計了比較容易操作、相對客觀的聽說評價量規(guī)。
一、SOLO評價結構的借鑒
SOLO全稱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既然能稱之為結構,那么必然是比較復雜的,不是單一的一個“及格”“良好”或者“優(yōu)秀”就能涵蓋整個學習成果的評價。SOLO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層級性。香港大學比格斯教授將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學習結果由低到高劃分為五個層次: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lián)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簡單的理解,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所得呈現(xiàn)點—線—面—發(fā)散的過程。那么,在評價學生的聽說過程就應該盡量覆蓋這個點—線—面—發(fā)散的過程。因此,評價的交叉點和實踐性就比較強,當然,評價維度也會比較多,比較全面。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精準把握每個評價方面的點—線—面—發(fā)散的能力點在哪兒,并相應地制作評價標準。
聽說能力中的點應該是每個單詞的基礎發(fā)音,這是“前結構”。如果本身發(fā)音就是錯誤的,或者發(fā)音是沒有規(guī)則可言的無結構聲響,那么聽說這一能力就不存在。只有準確、清晰,才能稱之為有“聽說”能力。當能夠聽到清晰的一個有實際意義的單詞,也就是踩到基礎點,才有可能捕捉詞塊;利用詞塊之間的聯(lián)系、推測邏輯關系,形成線性流暢體;兼顧句子的連讀、語調(diào)進而得知整個聽力材料的主要大意,并能根據(jù)其大意猜測相關信息,如預測其發(fā)生地點、人物關系、潛在情感態(tài)度等。到這個程度,才基本完成“聽”的這個動作!聽說是密不可分的。在聽的這個基礎上,整合接收到的語料,綜合運用已學知識和自己的邏輯思維,對語料重新加工再表達出來,完成“說”的環(huán)節(jié),形成聽說能力閉環(huán)。這個過程,少到幾秒,多到幾分鐘,都是很復雜的操作過程。我們要評價這個過程,就必須細化評價點,盡量覆蓋到可操作點上。
聽說能力評價,在課堂以小組為單位來操作可能相對更順暢一些。個人操作會比較繁瑣。目前,初中教學還無法實現(xiàn)小班化教學,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有限,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能力高的學生評價頻率相對高,其他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獲得的評價機會較少。而課堂實際上應該是解決學習困難學生問題的場所。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小組合作可以促使學生互幫互補、共同進步,能更好地促進個體聽力能力的提升。那么,怎樣組織聽說活動,才能讓SOLO評價實施起來?
以一個課堂聽說導入活動為例:
4人一組,每人手上一人一張紙;
把即將呈現(xiàn)的聽力材料中部分詞、詞塊呈現(xiàn)在黑板/課件中,讓學生瀏覽、識記;
播放聽力材料(2分鐘),學生盡量選擇出黑板/課件中他們聽到的字、詞塊;
播放第二遍聽力材料,寫下他們聽到又沒有出現(xiàn)在黑板/課件中聽到的單詞、詞塊;
播放第三遍聽力材料,把前面兩遍聽到的、寫下的單詞和詞塊按順序排列好。
小組討論、組織語言,把前面的提示字、詞塊串聯(lián)起來,做復述報告。
根據(jù)復述表現(xiàn),進行評價。
這樣一個活動下來,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學生間的能力差異,學生完成的情況參差不齊。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只寫出了幾個單詞,基礎好一些的學生會寫詞塊,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具有較好的組織整合能力,能將文段組織好呈現(xiàn)出來。
二、聽說評價量規(guī)編制原則
目前,教師考查學生的聽說能力,主要是通過聽力以及情景交際題目。這兩部分是獨立開來的,沒有連續(xù)性,這樣是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學生聽說能力的。而“人機對話”基本能解決這個問題,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能推廣并代替現(xiàn)行的聽說能力評價方法。那么,問題在于在實際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中的操作,我們怎么盡量讓主觀判斷在客觀規(guī)則內(nèi)量化出來,最終能夠以量來評質(zhì)?這就涉及評價量規(guī)的應用了。
量規(guī),實際上就是一種標尺,用來衡量達到質(zhì)量要求程度的工具。在很多技術層面上,它就是唯一的衡量尺度。量規(guī)一般分為分析性和定性兩種,在教學方面,更多的是分析性標尺。那么,這個教學量規(guī)的編制需要的規(guī)程就會因知識點而異。筆者在聽說評價量規(guī)的編制過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多方面考慮結構分量
聽說評價包含兩個方面:聽和說。聽既包括詞、詞塊、句子等實際語料,還包括人物關系,態(tài)度情感等抽象概念。說亦如此,除了表情達意,還有語音、語調(diào)、語速等等。那么量規(guī)中的這些都要得到體現(xiàn)并有分量構成。編制過程中要特別關注這些細節(jié)。其中,分量構成又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是息息相關的。初一年級,單詞以及簡單的功能句型的分量會相對多一些;而到了初三年級,文章的聽說能力測評分量必然會增加。這樣才能比較客觀地評價學生英語水平的發(fā)展。
(二)學生參與聽說量規(guī)的編制
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是學習過程的參與者,也是接受量規(guī)、被評價的主體,他們有話語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筆者提供大概的思路,學生參與進細則的編寫。只有學生真正參與進去,才會更了解細則以及自己在操作過程中應該把握的維度和重點。只有真正參與到量規(guī)的編制中,他們才會有更深入、更清晰的理解,并能朝著規(guī)范方向進行。學生的參與可以節(jié)省很多用于解釋的時間,畢竟教師的解釋,學生不一定能全部聽懂的。但是,學生自己制定量規(guī),他們會互相交流,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解釋、消化、理解。當然,學生自己編制量規(guī),認同感和執(zhí)行度也會比較高。
(三)量規(guī)語言說明是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描述
量規(guī)的說明要能讓學生跟著做,能做到,不會存在歧義或者誤解,語言需要簡明清楚:每一條量規(guī)語言不能太拗口、繁雜,言簡意賅是主要要求;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有明確的量化界限,有確切數(shù)量的分割,能夠很快看出區(qū)分度。這樣才能使操作更加順暢,也會更加客觀。
三、聽說評價量規(guī)實際操作
還是以上文提到的課堂聽說導入活動為例,用量規(guī)來體現(xiàn)評價結果。在活動導入前,筆者需要進行示范。筆者覺得,示范是極其重要的,這樣能有效消除對量規(guī)操作不是很熟悉的學生的操作盲點。當然,實操一遍也能更清楚地看到并及時調(diào)整和解決存在的漏洞。示范時,讓學生明確該聽說活動的要求;然后,呈現(xiàn)聽說評價量規(guī),人手一份,小組討論后再開展聽說活動評價。具體量規(guī)如表1所示。
當然,在活動尾聲,學生做好量規(guī)以后,重要步驟之一就是總結。根據(jù)每一次的難易程度,設定等級劃分,如優(yōu)秀、良好、合格、待改進等,并對評價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及時總結,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這個才是評價的最后目的,也是最主要的目的。
四、結語
評價本身就是個不斷發(fā)展、改善的過程。聽說能力評價在常規(guī)教學工作中在定性方面本身就比較復雜,不容易操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也只有在教學實踐過程的操作中,我們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解決之道,不斷完善評價及量規(guī)的設計,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當操作的主體達到一定的數(shù)據(jù),相信這個評價體系會逐漸成熟起來的。
參考文獻:
[1]比爾伯格.如何組織課堂會話活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孫鳴.英語學習與教學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黃光揚.教育統(tǒng)計與測量評價新編教程(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約翰B.彼格斯,凱文F.科利斯著高凌飚,張洪巖主譯.學習質(zhì)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閆寒冰.信息化教學評價:量規(guī)實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鄭月霞,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第一批)課題“基于主題語境的初中英語聽說能力評價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編號:QG1451-0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