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思葦
丁謂,字公言,北宋真宗時期曾一度官至宰相,天禧四年(1020)封晉國公,權(quán)傾一時。潘慎修之子、曾官至太常博士的潘汝士與其交往甚多,曾把丁謂與他談起的真宗朝聞見輯錄為《丁晉公談錄》。其中,丁晉公與潘談起為官之道時特別強調(diào),為臣子的常伴在皇帝身邊,在為皇帝出主意時,一定注意不要瞎琢磨帝王的心思,開口時更是要慎之又慎。因為,一旦不小心言語之間觸發(fā)了機鋒,生死就懸于一念之間。
為此,丁謂舉了兩個親眼所見的例子。
一日,一刑部官員向真宗呈上吏部魏振男貪污受賄犯罪案卷,請真宗發(fā)落。論罪魏振男當(dāng)死,但因為此前魏振男頗有政聲,算得上一個勤政能干的角色,因此真宗讀完案卷后,遲遲不下手里的朱筆,反復(fù)端詳著案卷上魏振男的姓名。見此,刑部官員心里就琢磨,皇上可能想寬大處理魏振男,只是很難下決心,我何不順圣意促成此事?于是,他自作聰明走上前去,對皇上說:“陛下,這可是魏振男??!”官員的意思很清楚,是想給真宗一個臺階下,從而不殺魏振男。誰知這位官員剛說完,真宗十分惱怒地回答說:“是魏振男又怎么樣?就可以貪污?就可以枉法?”接著大筆一揮。很快,魏振男人頭落地了!
又一日,另一刑部知院向真宗呈上翰林院詞科官員某某貪污受賄案卷,請真宗發(fā)落。論罪,亦當(dāng)死。碰巧真宗素聞這官員頗有才華,也想寬大處理。于是真宗猶豫了很長時間,并問知院:“你認(rèn)為如何處理?”知院盡管對真宗的想法心知肚明,但在回答真宗時卻說:“皇上,某某當(dāng)斬。他是死有余辜!某某自己也深知自己罪不可赦,在審結(jié)時作最后陳述時痛哭流涕,說自己對不起皇上當(dāng)初對他的選擢,更對不起皇上后來對他的信任;說自己無顏見陛下,只求盡快一死謝罪于陛下!”一席話剛說完,真宗大手一揮:“算了,還是給他一個悔過自新機會吧?!庇谑?,那位詞科犯罪官員僅僅貶官外放了事。
為何相似情境,僅僅官員說話方式不同,結(jié)果就截然不同了呢?丁謂總結(jié)道:“所貴行事歸功于主上耳?!焙唵蔚卣f,就是什么時候都要記住,一切都是陛下寬恤,一切都是皇上圣明!做臣子的,除了襯托皇上寬恤與圣明外,不得有任何搶勞功的言論與舉動。第一個案例中刑部官員犯忌在于,他讓皇上認(rèn)為被他搶了“不殺之恩”;而第二個案例中知院聰明在于,他不僅用自己建議“當(dāng)斬”的“決絕”反襯皇上慈悲為懷,而且還用罪犯的話巧妙傳達(dá)了罪犯“感皇恩”的忠誠品格。
稍微翻檢一下中國歷史,皇帝性格與行事方式各不相同,臣下未必能琢磨透皇帝心思,但皇帝必使天下感恩于“皇恩浩蕩”,且不容臣子掠美,這一條的確是有共性的。做人臣的若違反了這一條,輕則影響個人升遷與身家性命,重則殃盡百姓甚至江山社稷。
曾在明末任過大理寺丞的李清,在明亡后,將其在崇禎、弘光兩朝的見聞?wù)沓苫貞涗洝度P記》,其中就記載過崇禎朝這樣一件事:李自成起兵攻下湖北襄陽后,崇禎命內(nèi)閣次輔吳甡南下督師。考慮到在經(jīng)歷兵匪之患后百姓流離失所,人心大動,吳便在上朝時向崇禎皇帝建言能否減免湖北的稅收。吳說,百姓久困兵火,十分貧苦,即使征稅也征不上來,還不如免了。且此時免稅等于是大軍未到仁聲先到,有助于安民,也有助于剿匪。吳一番話后,崇禎當(dāng)著群臣面答應(yīng)了,并且讓吳正式上疏。但后來吳所上章疏被皇帝扣下,為湖北免稅事更是不了了之。至于其中的原因,李清寫道:“蓋不欲恩歸臣下也?!币馑季褪牵@么好的事,由臣子提出來做,是成就了臣子的名節(jié),不但沒皇帝什么事,反顯得皇帝不仁。因此,皇帝寧肯不做。最后的結(jié)果是,兩湖百姓始終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對朝廷怨聲載道。
李清所講的這件事也暴露出崇禎帝的剛愎與陰鷙。遇到這樣一個皇帝,“殺與不殺”更是在一念之間,臣子更要小心別瞎琢磨、瞎開口,以免觸及機鋒。但偏偏有大膽之徒,不僅時時揣摩皇帝的想法,而且以此來操縱別人生死,甚至將其作為一種交易。
據(jù)李清在《三垣筆記》中記載,當(dāng)時刑部某些人摸準(zhǔn)了崇禎皇帝的特點,在初擬犯罪官員的判罰意見時,特別能做文章。
比如,如果想將某位犯官判輕一些,就故意不恰當(dāng)引用律條,把“罪加一等”的判決意見提交皇帝,并且巧妙地把“破綻”露出給皇帝。皇帝很容易發(fā)現(xiàn)有問題,于是在章疏上“或抹或叉”,并且要顯示自己總比臣下“仁愛幾分、高明一等”,于是,犯官一般會獲得格外輕的判罰。當(dāng)然,刑部主事者難免被挨批。但這不是沒有“代價”的:因為事先與犯官溝通過,并且收受了犯官重賄。
也有相反的情況。如果某些重要人物想致政敵于死地,也先買通刑部官員。刑官在上疏時,不僅突出“犯官”罪大惡極且“涉逆鱗”,同時在初擬判罰意見時故意輕判,目的在“留一等以待崇禎駁”,“一駁重,再駁則再重”,最終讓崇禎皇帝自己痛下殺心。
但也有玩過火的時候。尤其是崇禎偶爾心思不定、精力不濟(jì)時,游戲就玩脫了。據(jù)李清記載,刑部尚書甄淑剛上任時,見刑部所擬判罰章疏多被崇禎駁回,但可能他此時還不是很清楚這其中的微妙之處,尤其加之甄本人就是個酷吏,且急于“應(yīng)上意以邀功”,因此,他竟然要求司官:只管把應(yīng)受杖罰的擬流放,把應(yīng)流放的擬充軍,把應(yīng)充軍的擬斬決,把應(yīng)斬決的擬凌遲,皇帝一定不會駁回。于是,在甄執(zhí)掌刑部期間,“揣測上意”的結(jié)果,就是造就了數(shù)不清的冤案錯案!
如此看來,雖然丁謂在宋史上被列為奸臣,但他告誡同僚的話,畢竟還是以“人命關(guān)天”為出發(fā)點,還算厚道與善意。而李清筆記中崇禎朝那些官員,卻純粹出于私利通過揣摩皇帝心意來操縱公器,結(jié)果必然是李清感慨的“律例蕩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