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生
明月灣是一個古村名,聽上去就富有詩情畫意。它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太湖西山島南端,面朝湖水,背依青山,站在山巔俯瞰,地形似一彎明月,此為畫意。
走進明月灣,河渠曲折環(huán)繞,駁岸的青石水跡斑斑。盈盈春水倒映著白墻、黛瓦、燈籠、小橋,倒映著一棵巨大的樟樹,盤曲多姿,亭亭如蓋,蔥蘢一片。古樟植于唐代,主干直徑2米,樹高約25米,樹齡約1200年,雖樹體苔蘚滿身,卻裹不住歲月滄桑。樹的一側(cè)曾遭火燒、雷擊,后又神奇地發(fā)出枝葉,倚背而生,形成“爺爺背孫子”的妙趣之景。
沿著石板街行進,篤篤的腳步聲,似千年時光流逝的回音。這是用4560塊花崗巖長條石鋪就的主街,全長1140多米。條石下就是排水溝,即便遇到暴雨,積水也能被及時排出。
街道寬寬窄窄,兩邊明清時期留下的建筑點點斑駁。高高低低的圍墻里一定藏著尋常人家的故事,或平淡如水,或生動有趣。事實上,明月灣始建何時無從考證,但至唐代已聞名遐邇,有詩仙李白等人來此尋幽,并作詩詠贊為證。許多明月灣人外出經(jīng)商,他們在發(fā)家致富后陸續(xù)興建了一批大宅院和宗族祠堂。禮和堂、禮耕堂、瞻瑞堂、敦倫堂,以及鄧氏宗祠、黃氏宗祠等古建筑,至今都保存完好。正如古詩贊曰:“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處有人家”。
不遠(yuǎn)處的古碼頭,曾是古村連接外界的主要通道?;◢弾r鋪設(shè)的碼頭已高低不平,以60米長度斜向伸入煙波浩渺的太湖中,頗具氣勢。
我行走其上,欲從陣陣風(fēng)浪聲中聆聽遠(yuǎn)去的足音。曾經(jīng)的迎來送往已成煙云,只剩下幾棵歪斜在碼頭上的樹。我似乎追尋到曾任蘇州刺史白居易的足跡,他在此泊舟登岸,詩興大發(fā),寫下了“湖山處處好淹留,最愛東灣北塢頭”的詩句。
漫步古村,屋舍井然,錯落有致?!皶耘嚅僭匀?,暮作魚梁還”是唐代詩人皮日休筆下對明月灣人從事種橘、捕魚等農(nóng)耕活動的寫照,而這些活動千百年來也一直延續(xù)著。
每到巷口的轉(zhuǎn)角處,一抬眼又一景致。與房前屋后的橘子、石榴、枇杷等果樹相遇,與花花草草相迎,處處草木芬芳、生機盎然。這些水果都不在此季節(jié)上市,當(dāng)然也就無口福了。見有野菜攤在門口,還有一筐筐土雞蛋,更有洞庭碧螺春現(xiàn)炒現(xiàn)賣,我頓時興致更濃。
在我心中,明月灣酷似一位隱士,藏在湖山深處,嫻靜純樸,依然保持著江南水鄉(xiāng)村墟籬落的風(fēng)貌。雖然未能見到皓月當(dāng)空,但已知“明月處處有,此處月偏好”。吃著“太湖三白”——銀魚、白魚、白蝦,味道鮮美,只能滿足味蕾;而明月灣的雋永、深婉,能滋潤心靈。
(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