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立足當下看待家風,需要聯(lián)系人性的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層面,更需要考慮到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長遠關系。
俗語體現(xiàn)著一個時代下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大眾的生活智慧和社會的道德風尚。有些俗語成為家風傳承的重要載體,比如“爹不識耕田,子不識谷種”說的是:父親如果不知道怎么耕田種地,那么他的兒子也不會辨識農作物的種子。在農耕社會的語境下,它強調家庭生產勞動環(huán)境的重要性,揭示出孩子的成長是對父母的模仿。
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認為,健康的人格包含一個人生理、心理和社會三種素質。三方面在這句俗語中都有深刻的體現(xiàn):
生理素質即身體素質,代表人的生物因素。父母不僅遺傳給子女生物基因,還通過生產活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家庭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后者是基因自我完善并健康傳遞的后天保證。農業(yè)文明中,孩子從辨別種子良莠開始到學會精耕細作,正像谷物從播種到收割一樣是個連續(xù)過程。其中,對父母勞動細節(jié)的模仿無疑起了關鍵作用。
當今已非農耕時代,提高身體素質的方式也由勞作轉向體育。2022年6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國家將體育科目納入初中、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范圍。這是毛澤東“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蠻其體魄”思想的發(fā)揚和落實。熱愛體育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科學的生活方式,一旦成型便可以作為家風上行下效,代代相傳。
心理素質代表人的精神因素,包括認知功能、情緒情感水平和意志行為效能等方面。提高心理素質的核心在于通過代際教與學的活動,培養(yǎng)人優(yōu)于動物的高級心理功能。心理學發(fā)現(xiàn),觀察與模仿是兒童習得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俗語揭示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所蘊含的基本規(guī)律?!暗铩迸c“子識谷”的回饋是農業(yè)豐收、勤勞致富。反之,不耕田必導致“田甚蕪、倉甚虛”的饑荒,不識谷必導致“無米之炊”的困境。
2021年7月,國家實行“雙減”政策;2022年9月設立勞動課,要求中小學生學會煮飯、修理家電等技能。一系列的教育舉措更加注重提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獲得感與成就感。當孩子成為實踐學習的主體,人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為心理素質的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空間,也讓精神能量源源不斷地得到了正反饋。
社會素質是人在群體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包括對群體的認同、融入以及對自身的定位、發(fā)展。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的孝道已傳承了幾千年。“孝”字是“老”與“子”組合,會意孩子在老人的引領下成長,以及老人被孩子扶持著走路?!靶ⅰ迸c“肖”相通,“肖”即模仿,即在具有良好家風的家庭里,優(yōu)秀品質在代際間完整地傳遞,使子女與父輩在人品上形成高度的相似性。
新時代,這句俗語也有了新的含義。一方面,“耕田”代表的本職工作已經(jīng)呈現(xiàn)為各種新的業(yè)態(tài),人們的自我實現(xiàn)更多轉向內在體驗。另一方面,子代在發(fā)展的基礎上還會對父母進行知識反哺和反向教育。這些含義也是家風中有待挖掘的積極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