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燕誼
既有的價值觀、競爭的感受以及經(jīng)驗主義是聆聽中的大忌。
通過前兩期的分享,有讀者反饋說,自己知道聆聽很重要,也知道該聽什么,可問題是孩子不愿意和自己說話,和伴侶之間的話也是越來越少,完全沒有聆聽的場景。也許,是因為你在不經(jīng)意間觸碰了聆聽的大忌。
帶著既有的價值觀聆聽,容易評判對方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來找我咨詢,第一句就是:“柏老師,我覺得我兒子人性本惡!”這話著實把我嚇了一跳,我趕忙問:“怎么給孩子扣這么大個帽子呀?說說看,他怎么讓你感覺人性本惡了呢?”
那天,兒子主動要給她講故事,講的是小烏鴉找水喝。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這個故事,一只烏鴉在沙漠里快渴死了,于是拼命找水喝。好不容易找到水,結(jié)果只有半瓶,它喝不著。于是,烏鴉靈機(jī)一動,往瓶子里扔了好多小石頭,水就升上來了。烏鴉把水喝掉,高高興興地飛走了。
我說:“四五歲的男孩子給媽媽講故事,這不挺好的嗎?”媽媽搖搖頭說:“故事到這里并沒有結(jié)束?!痹瓉?,兒子接著對她說,過了一會兒,小烏鴉又飛回來了。見瓶子里還剩下一些水,它一翅膀把水瓶打翻在地,水全都流到了沙子里。這時,小烏鴉才心滿意足地飛走了。
轉(zhuǎn)述完,媽媽依舊心有余悸:“柏老師,您不知道,聽兒子續(xù)編這個故事,我都驚呆了,他怎么這么邪惡呀?為什么就不能把那口救命的水給其他小烏鴉留著呢?這么做不是損人不利己嗎?這孩子從哪兒學(xué)的呀?”
“你是不是覺得孩子不懂得分享,沒有愛護(hù)他人、為他人著想的意識?。俊眿寢尟偪顸c(diǎn)頭,說:“沒錯!孩子這么小就這么邪惡,將來可怎么辦???我擔(dān)心是不是我的教育出了問題?!?/p>
見媽媽憂心忡忡,我及時打斷了她:“如果不去考慮孩子續(xù)編的內(nèi)容,只考慮他續(xù)編故事這件事,你是什么感覺呢?”聽我這么問,媽媽立刻開心起來:“那我簡直太驕傲了,4歲就會講故事,還講得那么活靈活現(xiàn),多厲害?。 比缓?,她嘆了口氣:“唉,可惜,講的內(nèi)容不怎么樣,價值觀有問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這位媽媽只關(guān)注孩子講了什么故事,卻忽略了孩子續(xù)編故事的創(chuàng)造力,更忽略了這樣的創(chuàng)造力完全符合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diǎn)。作為成年人,父母帶著既有的價值觀傾聽孩子,很容易覺得孩子這個想法有問題。但事實卻是,四五歲的孩子有一個心理任務(wù),那就是完成對自我的更多體會和捍衛(wèi),擁有自我的唯一性和獨(dú)特性。至于有什么后果,他沒有能力顧及和思考。
也就是說,孩子這么想完全是發(fā)展所需,是成長的必經(jīng)階段,和價值觀沒有關(guān)系。別說是把水留給其他小烏鴉了,就算是他的親弟弟,也會讓他覺得媽媽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了,要想辦法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和媽媽兩個人的專屬時間、秘密和情感。
這就是第一個常見的聆聽誤區(qū):不考慮傾訴對象的年齡、心理水平等,而是帶著自己既有的價值觀,對比兩個人價值觀的差異,必然覺得對方有問題,進(jìn)而對對方進(jìn)行價值觀綁架,也就無法真正聆聽對方了。
那么,這位媽媽該怎么做呢?首先要回應(yīng)孩子:“寶寶,你編故事的能力太棒了,媽媽特別為你驕傲?!比缓笤僭囍龑?dǎo)孩子,讓他知道這個行為可能會出現(xiàn)的后果:“可是,如果你是第二只小烏鴉,該怎么辦呢?如果媽媽是第二只小烏鴉,一定會很傷心,因為水灑了,還得繼續(xù)找水,可能就沒有辦法趕回家和你一起講故事做游戲了。”
帶著競爭的感受聆聽,忘了欣賞對方
有位爸爸向我訴苦,說自己沒法和兒子聊天,一聊天準(zhǔn)吵架。具體是什么情況呢?兒子問他:“爸爸,你知道中國的版圖有多大嗎?”然后就開始講中國的地理。爸爸立刻回道:“你知道的這點(diǎn)皮毛跟我炫耀什么呀?我告訴你什么叫喀斯特地形,我告訴你火山是怎么來的,我告訴你……”結(jié)果可想而知。
聽他這么說,我大概了解了這對父子的互動模式,于是和他確認(rèn)道:“你的意思是,只要兒子說點(diǎn)啥,你就要把這個知識無限擴(kuò)展,是嗎?”爸爸?jǐn)蒯斀罔F地回道:“是啊。他要跟我講電影,我就告訴他沒看過什么電影,幫他打開格局。他要跟我講歷史,我就給他從秦始皇講起,我兒子聽得一愣一愣的。”聽完我就樂了,調(diào)侃道:“你是沒有同齡人可比了嗎?非得跟你兒子比個高低輸贏?”他搖頭,表示自己沒有要跟兒子比。“可是,你干的這些事都是在跟兒子比啊?!?/p>
孩子把自己新學(xué)到的東西、新奇的事情跟爸爸分享,滿心期待著爸爸對自己說:“兒子,你知道這么多呀,太棒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呀?你還知道什么呀?”這才是幫助孩子拓寬視野。而這位爸爸其實是在打著拓寬視野的名義和兒子競爭:“小子,我是你老子,你別在我這兒炫耀。我告訴你,你知道的這些還不如我的十分之一呢!”然后,他開始用各種證據(jù)和素材向兒子證明:你不行,我行。這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打擊孩子,孩子自然不愛和爸爸聊天了。
“我猜,要么你跟你爸競爭過,要么就是和自己的兄弟競爭過。”“你這么一說,我突然有點(diǎn)明白了,我可能是把兒子當(dāng)成我堂弟了?!痹瓉?,堂弟從小在他家和他一起長大。媽媽平時總夸堂弟,還說堂弟是客人,要他多謙讓。所以,他覺得媽媽更愛堂弟,一直想證明給媽媽看:我才是最好的。然而,這是他自己內(nèi)心的結(jié),其他人并不明了,這場競爭也就成了不可能有結(jié)局的臆想。在和孩子溝通時,過往的感受和機(jī)制被觸發(fā),也才有了上面我們看到的親子互動模式。
帶著競爭的感受去聆聽時,我們就無法真正聽到對方,也無法給予對方回應(yīng),比如夸獎、贊美等。
帶著經(jīng)驗主義聆聽,喜歡打斷對方
有位咨詢師朋友最近很苦惱,她說自己在外面給別人做咨詢特別有效,可在自己家卻連和孩子溝通都困難,一言不合就吵架。一天晚上,她和兒子只說了兩句話就吵起來了。孩子說:“我們班學(xué)習(xí)委員是個女孩,體育委員是個男孩,他們倆……”孩子還沒說完,朋友立刻偵探附體:“他倆是不是早戀了?是不是被老師說了?”孩子一下就火了:“媽,你的思想能不這么骯臟、齷齪嗎?”朋友很委屈:“他居然說我思想骯臟、齷齪,你說這孩子怎么這么沒禮貌???”
我想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生氣,于是問朋友孩子要說的到底是什么事。原來,學(xué)習(xí)委員和體育委員是因為物品的歸屬問題發(fā)生了矛盾,和早戀無關(guān)。我說:“你為什么一上來就斷定他要說的是早戀的話題呢?”“哎呀,來找我做咨詢的青春期孩子,十個有八個都有這方面的問題。”“這就是經(jīng)驗主義。你忘了咨詢師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聆聽嗎,怎么在自己家就不好使了呢?”
當(dāng)別人向我們傾訴時,更多希望我們能夠做個安靜的聆聽者。如果帶著經(jīng)驗主義聆聽,我們就很容易打斷對方,甚至誤解對方的意思,對他的表達(dá)沒有給予充分的傾聽和尊重。這樣的聆聽是無效的,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
帶著既有的價值觀聆聽,很容易失了客觀,妄加評判。帶著競爭的感受聆聽,一心想壓倒對方,也就忘了欣賞;帶著經(jīng)驗主義聆聽,打斷或誤解對方,溝通也就終止了。只有避開這些雷區(qū),我們才有機(jī)會真正聽見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