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平
摘要廣州市2021年中考語文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命題,引導語設計、語料選擇編排和試題創(chuàng)意設計,創(chuàng)設了真實任務情境、學科認知情境和個人體驗情境三種不同情境類型。三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效引導學生在閱讀、答題的過程中完成自我體驗、自我建構新知的過程,從而獲得“漢字研究”的知識和能力。該命題,積極實踐“提高試題情境設計水平”和“評價即學習”的理念要求。
關鍵詞非連續(xù)性文本情境評價過程學習過程
《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指出,考試命題要“提高試題情境設計水平”“注重考查思維過程”?!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的過程即學習的過程”。廣州市2021年中考語文試卷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命題,在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情境作為載體命制試題、將考試評價的過程還原成學生學習的過程兩個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一、引導語設計:創(chuàng)設真實任務情境
試題題頭有一小段引導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身為炎黃子孫,小黃同學對漢字文化興趣濃厚,他收集了不少有關'黃'字的材料?!苯酉聛淼脑囶}設計,圍繞小黃研究漢字“黃”逐步展開。這段導語,命題者“有意識地為學習主體構筑”“背景、環(huán)境、場景”,創(chuàng)設了一個真實的任務情境。這個情境設計別具匠心,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研究者與研究話題身份“適切”,符合情境創(chuàng)設的“適切性”要求。情境中,參與漢字研究的同學“小黃”有三個特征,一是炎黃子孫,二是姓黃,三是對漢字文化興趣濃厚。這三個特征,與收集“黃”字材料、研究漢字文化的主題高度適切。
第二,情境創(chuàng)設的任務主題典型,符合情境創(chuàng)設的“典型性”要求。情境主題的大背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身為炎黃子孫”,意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文化自信,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緊扣“典型”大環(huán)境。情境主題的聚焦點“收集了不少有關'黃'字的材料”,落實在一個具體的漢字上,這樣的任務設計注意了小環(huán)境的“典型性”。
第三,引導學生將閱讀和答題的過程,變成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且注重研究趣味的培養(yǎng),符合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實性”要求。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小黃基于“濃厚興趣”收集材料,研究漢字文化。這樣的情境,將學生帶入“收集材料”“研究漢字文化”的情境之中,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角色扮演過程”,就是學習過程。且學生在閱讀之后,或能產(chǎn)生一種趣味,去研究一下和自己姓氏有關的漢字,這又培養(yǎng)了學生研究漢字文化的趣味。
第四,情境性“導語”本身也是閱讀材料,暗含了第15題的答案,不為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而將情境變成試題的一部分。情境關鍵句“收集了不少有關“黃'字的材料”中的關鍵詞“收集”“材料”,實際上是第15題“結合小黃的資料及其研究,給對漢字文化有興趣的同學提一些研究建議”的答案之一(小黃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廣泛收集各種資料”)。這樣的情境,是試題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穿靴戴帽”做樣子,為情境而情境。
以上分析告訴我們,這個導語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為考生(學習主體)有效地構筑起了“環(huán)境和場景”,考生在這個導語所創(chuàng)設的場景中,和小黃一起,開啟“研究漢字“黃””的旅程,一次考試評價就這樣變成了考生學習的過程,變成了考生錘煉思維的過程。
二、圖文語料編排:建構學科認知情境
閱讀材料,選擇了三段圖文結合的語料。語段一,整理自許慎《說文解字》,是對“黃”的解釋及意譯,代表了許慎的觀點。語段二,整理自許暉的《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包含有人、郭沫若、徐中舒、有學者及許暉等人對“黃”本義的觀點。語段三,整理于流沙河《白魚解字》,包含許慎、前輩專家、流沙河等人對“黃”本義的觀點。同時,選文還配備了“黃”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圖。這里,命題者選擇了三則語料,整理融合了多位權威專家對“黃”本義的不同觀點,建構起學科認知情境(文本語境),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形成自我知識建構。
第一,學科認知情境的建構有講究。從語料選擇和排列組合看,命題者是在有意用三則語料建構起學科認知情境。從話題看,三則語料保持了高度一致,都在探討“黃”的本義,或說文解字,或看字形演變,或引經(jīng)據(jù)典。話題的高度一致性,讓三則語料構成了有意義的文本語境。從觀點看,三則語料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不同觀點,這些觀點有些相互印證,有些相互碰撞。豐富多樣的不同觀點,為促成學生自我判斷、形成自我認知提供了情境和可能。從邏輯看,三則語料排列有層級,有意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認知。語料一是許慎觀點,較為簡單。語料二編排了三種觀點,呈逐步質疑否定的過程,并對許慎觀點提出質疑。語料三在質疑語料一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觀點。這樣的邏輯層次,“立”“破”“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形成了有利于學生形成自我認知的文本語境。從語料類型看,既有文本,還有多處不同的“黃”文字圖形,這也形成了有利于學生形成認知的情境。
第二,引導學生“探究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在閱讀過程中自我建構起對漢字和漢字研究的深度認知。我們可以將漢字研究看成一門學科,學生在閱讀材料時,可以建構起對漢字研究的認知。從整體看,三則材料均在從不同角度探討漢字的本義,試題的第12題也從這個角度設題。從不同學者對許慎的質疑看,許慎解說的是“黃”的引申義。從不同學者研究的切入角度看,他們還研究了漢字的結構和字形,研究了漢字字形的演變過程。這些,或是材料傳遞的“學科本體問題”,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自我建構起的學科認知,本義、引申義、字形、結構、演變等均是漢字研究要關注的問題。這種認知,幫助學生了解了“漢字”和“漢字研究”的本體屬性。
第三,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習得漢字研究方法。三則語料,對于學生發(fā)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習得研究方法,具有極好的幫助。首先,三則材料的呈現(xiàn)過程和形式,向學生傳遞出“廣泛收集,兼收并蓄”的研究思路。其次,三則材料呈現(xiàn)的多種觀點,向學生傳遞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研究思想。再次,材料中的“肯定”與“否定”,挑戰(zhàn)質疑權威的觀點,向學生傳遞“不迷信,敢質疑”的研究精神。還有,材料中的“引經(jīng)據(jù)典”,向學生傳遞了“文獻研究,實證研究”的思路。最后,各種觀點的得出過程、切入角度、相互碰撞、彼此比較、深入辨析等,都在思維發(fā)展和研究方法上給學生以很好的啟示。
命題者整合三則材料,融合多家觀點,為學生自我建構知識提供了有效的學科認知情境和可能。這種情境和可能,將學生閱讀材料、準備答題的過程,變成了自我學習、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一則了解了漢字研究學科本體知識,二則發(fā)展了學科認知能力并習得了研究方法,三則從富含學習價值的語料中接收到豐富的文化信息,受到良好的漢字教育。
三、試題創(chuàng)意設計:形成個人體驗情境
廣州市2021年非連續(xù)文本閱讀試題設計,巧妙之處還在于:第12、13、14題本身也是情境,也是閱讀語料,它們和導語、語料一起構成第15題的答題基礎,促成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個人體驗。
第一,試題呈現(xiàn)的過程就是小黃的研究過程,學生答題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小黃研究方法的過程。導語部分說“他收集了不少有關'黃'字的材料”,這是研究的第一步“收集材料”。第12題題干“關于'黃'字的本義,學者們提出了很多假說,小黃對此進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記錄與材料明顯不符的一項”,這呈現(xiàn)了研究的第二步“整理材料”。第13題題干“下列補充資料能作為證據(jù)支撐郭沫若先生的觀點的一項”,這是研究的第三步“補充材料,論證觀點”。第14題題干“研究了上述資料,小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這是研究的第四步“形成看法,得出結論”。這個試題的設計,從導語開始,到試題呈現(xiàn),向考生逐步呈現(xiàn)“小黃研究漢字“黃'的過程”,學生答題的過程就是在發(fā)現(xiàn)小黃的研究步驟和方法。完成這些試題的過程,就是在學習解答第15題“請結合小黃的資料及其研究,給對漢字文化有興趣的同學提一些研究建議”的過程。這樣的命題,實現(xiàn)了將“評價過程變成學習過程”的目標。
第二,試題還原了小黃的研究過程,這個過程是情境化的,學生的答題過程還從小黃的研究情境中獲得獨特體驗。第13、14、15題的設計,連同引導語部分,構成了小黃研究漢字“黃”的動態(tài)場景。這個動態(tài)場景,先是“興趣濃厚”地“收集資料”,再是“整理”學者們的假說,然后是“補充資料”論證某些觀點,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這些動態(tài)場景,隨著學生的答題過程,逐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帶給學生獨特的體驗。這種體驗,有情趣也有理趣,或是感受到漢字的趣味,或是感受到小黃的刻苦、嚴謹和認真,或是從小黃的研究中獲得啟發(fā),或是頓悟出某些做學問的方法等。而產(chǎn)生這種體驗的觸發(fā)點,便是試題用“小黃收集”“小黃整理”“小黃形成”這樣的語言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
第三,學生需要將自己在答題情境中體驗和發(fā)現(xiàn)的理趣(研究建議)條理化、書面化,這是在促進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第15題的設計,“漢字文化充滿魅力,請結合小黃的資料及其研究,給對漢字文化有興趣的同學提一些研究建議”,是促成學生將自己的體驗、感悟和思考條理化、書面化,從而“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學生在閱讀導語、閱讀材料、解答第12至14題時,對“研究漢字”的情感體驗和理論體悟都是感性的、零碎的。而在解答第15題時,需要回頭進一步梳理這個研究的過程和研究的感悟,進而形成自己對“漢字研究”的認知,形成自己的研究建議,從而“建構起屬于自己的意義”。
從以上分析看,廣州市2021年非連續(xù)文本閱讀的第12、13、14題,既考查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還原了“漢字研究”的情景化過程,成為學生解答第15題的情境和支撐。而第15題,則是在前三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體驗和領悟條理化、理論化,從而在考試“評價”過程中完成“新知”的建構,完成新的學習。
廣州市2021年非連續(xù)文本閱讀試題,從引導語設計,到語料編排,再到試題創(chuàng)意,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情境創(chuàng)設的優(yōu)化,引導學生在答題過程中獲得獨特體驗,生成情趣和理趣,從而建構起對“漢字研究”這一陌生領域的新認知,在“提高試題情境設計水平”和貫徹“評價的過程即學習的過程”兩個點上,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本文系“基于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及能力的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1201525108)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lián):廣州市教研院北部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