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你在開車或坐車時,如果使用導航,常會聽到這樣的提示語:你已偏離路線,已為你重新規(guī)劃路線,請在合適的位置調頭。
你覺得人生是否需要這樣的“導航”?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失分作文原稿
吾心所向 一葦以航
沈冰燁 浙江省臺州市路橋中學高二(6)班
①秋風乍起,層林盡染。
②少壯幾時?群山之巔。
③逢鮮衣怒馬少年時,當以“嘉我未老,鮮我方將”之心縱橫寰宇。人生之路恰揚帆,去向當掌握于自己手中。握緊纜繩,闖一番夢圓彼岸。(①②③開篇與材料契合度不高。作者語言看似詩意,但缺乏與材料核心內容的關聯(lián)。宜直入主題,亮明觀點。)
④正如行車駕駛需要導航,許多人在人生之路上也需要導航,或是被動接受導航。個人的人生應有個性的色彩,無論是追尋先人腳步,還是跟隨先人指引,終不會是自己的理想所需。
⑤袁隆平堅守稻蔭樹下乘涼的夢想,“留取三尺臥榻,夢成萬千稻香”是他為解決國人饑飽問題的初心。屠呦呦堪稱“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典范,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抗瘧疾的藥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是她不改初心之寫照。葉嘉瑩致力于中國古典詩詞的研究,“卅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是她對南開學子的諄諄教誨。(④⑤論點與論據分離。袁隆平、葉嘉瑩的例子與“導航”的聯(lián)系不深,且多次提到“初心”,有偏離材料之嫌。且袁隆平的素材引用出錯,應是“禾下乘涼”,“稻蔭樹下”不精準。)
⑥在而今精致主義大行其道,功利主義甚囂塵上,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初心未移顯得尤為可貴。蘇軾曾言“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心存何處,選擇在哪,即是自己所需堅定的信念。如此,便是明了前進的方向,又何須“導航”來指引著前進呢?(⑥此段所引蘇軾例子與前面兩段在表意上趨同,缺少層次感。可以合并、簡化。)
⑦當下亦有不少青年聽取所謂“導航”的“指引”追名慕利,妄想以投機取勝,以“聰明”營利。這斷然是不可取的,等待他們的將會是法律的制裁以及親人的哀痛。這是他們未秉初心,中途易轍造成的呀。(⑦此段直指當下,但是不是所有的“導航”都指引追名慕利,使青年妄想投機取勝?是不是所有的投機取勝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表述過于絕對,難以圓融自洽。宜更加辯證,使思維富有邏輯性。)
⑧杜甫《泊岳陽城下》詩中有云:“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鯤鵬起初蟄伏于海底,待一朝羽翼豐滿,變化振翅,“其翼若垂天之云”,扶搖而上九萬里于一瞬間。青年,當如鯤鵬,立遠志,守初心,腳踏實地,積蓄力量……待時機到來時,馳騁于乾坤之中,揚名于天地之間。(⑧由“人生需不需要導航”變?yōu)椤傲⑦h志,守初心”,與材料更加游離。宜回歸題旨,使表意明晰。)
⑨吾心所向,素履以往。青年該以目標化箭,直指初心,不偏不倚。做自己想做,為社會需為。
⑩江山不負少年志,我們應以“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之氣概面向未來,面向目標,面向初心。
?吾心所向,一葦以航。
?以吾少年意氣,予國萬里恒昌。(⑨⑩??結尾部分,分段頻繁,但內在缺少分段的邏輯。結尾宜重申觀點,有力收束。)
【升格指導】
這是一道思辨型作文題,題目中的關鍵句是“你覺得人生是否需要這樣的導航?”考生在考場寫作時,可以認為“需要”,也可以認為“不需要”。同時,考生還需要注意句子中的另外一個關鍵詞“這樣的導航”。顯然,在材料中“導航”有其特定的意義,不是指目標、理想、規(guī)劃等,而是指向以下幾層含義:一、它是一種外來的幫助;二、它具有糾偏功能;三、它是既定目標后的路線規(guī)劃。顯然,“導航”是幫助我們達到人生目標的一種外來輔助,我們有時候需要這樣的輔助,但又要避免完全依賴這樣的輔助。
命題者提供了以下參考立意:
(1)人生需要“導航”。規(guī)劃我們的人生之路,需要老師、父母等人的指導和幫助。
(2)我們的人生不能依賴他人來“導航”。做好自己的人生路線規(guī)劃,并在人生之路上要有自我糾偏的能力。
(3)人生之路需要適時的“導航”。在人生的特定時期,我們需要外來的幫助和引導,但我們不能過分依賴它,走好人生之路主要還得靠我們自己。
在這篇考場作文中,作者是從第二個角度來進行立意,認為“人生不能依賴他人來導航”,他提出觀點:“人生之路恰揚帆,去向當掌握于自己手中?!本C觀全文,文章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從立意上看,文章缺少思辨性,說理無法圓融自洽。作者認為人生之路“去向當掌握于自己手中”,顯然在“需要”和“不需要”之間做出了非此即彼的選擇,這將導致說理的生硬,必然會留下許多破綻和漏洞。比如當代青年如何理性面對“導航”?如果人生之路偏離航向時,應如何自我糾偏?這些在作者的論述里,都語焉不詳,甚至只字未提。建議作者在升格作文時,加入“如何面對‘導航的建議”“如何自我糾偏”等內容,從而淡化對立,尋求“需要”與“不需要”中內在的融合。
2.從論據使用上看,不管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與分論點都存在游離,論據并不能完全支持論點。建議替換合適的論據,或者加強論證。
3.從行文邏輯上看,段落與段落之間缺乏整合的意識。分段過多,行文較為凌亂,碎片化嚴重。段內缺少提綱挈領句,導致語意渙散,表意不明晰。建議分段以6~8段為宜,有些段落需要簡化、合并,避免重復說理,段首加入提綱挈領的關鍵句,使文脈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