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潘佳佳,合肥市長江路第二小學教師,安徽省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正面管教和PET父母效能訓練踐行者。2016-2019年期間,先后受安徽省婦聯邀請,將心理健康課送教到定遠、巢湖等農村留守兒童學校。多篇心理論文榮獲廬陽區(qū)論文評選一等獎、特等獎。
【推薦語】
《父母的語言》為孩子打開了認知世界的大門,幫孩子向新事物邁出了人生第一步。運用好語言的力量,讓良好的家庭教育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起點。
【書籍簡介】
《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匯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是一部由美國達娜·薩斯金德等人所著書籍,由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父母的溝通能力會對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對于0~3歲的幼兒來說,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孩子大腦發(fā)育,從而在無形之中決定了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語言早期教育與大腦發(fā)育的關系
為了研究兒童早期語言的重要意義,本書作者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做了一項實驗。他們監(jiān)測了55個家庭,通過很多的儀器和設備,記錄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互動。通過六年的觀察、記錄、比對、分析、研究,他們得出一些驚人的實驗數據:
通過表格,我們看到:當孩子長到了四歲的時候,來自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兒童比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匯累計多出3200萬。不僅如此,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相對少地訓斥孩子,多使用積極的、肯定的詞匯;而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偏好對孩子使用禁忌詞和負面詞。而實驗結果幾乎無一例外的是,家長與孩子對話越多,孩子的詞匯量增長得越快,三歲后測試出來的智商也會越高。也就是說,真正拉開孩子與孩子之間差距的是早期語言環(huán)境中的3000多萬的詞匯量。
一種親子溝通方式——3T原則
我們該怎么和孩子溝通呢?這里作者提供了一套溝通方式:3T原則,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turns)。
1.第一個T:共情關注
所謂共情關注,就是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的處境、感受和情緒。這就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關注什么,并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饋。舉個例子,當我們在給寶寶讀繪本時,孩子可能眼睛盯著床單,手在扯著床單玩。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順著孩子的思路,耐心地向他講解到:這個是床單,它是塊藍色的布,你用手摸一摸,它是不是很柔軟……在滿足了孩子對床單的好奇后,再帶領孩子回歸繪本的世界。
2.第二個T: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這要求我們盡量多地跟孩子解釋世界,延伸他的想象力。我們可以跟孩子解釋現實生活中正在發(fā)生的事,也可以脫離當下的語境。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一起做某事的經歷,以前認識的小伙伴等??傊ㄟ^多和孩子交流,孩子就能掌握詞匯,認識世界、了解規(guī)則、豐富情感,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世界。
3.第三個T: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對于開發(fā)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讓“你來我往”的親子互動成功展開,父母首先必須“共情關注”孩子的興趣,然后再與孩子“充分交流”。在輪流談話中,開放式問題更具有優(yōu)勢,多問“怎么辦”和“為什么”,能夠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并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愛孩子,就是和孩子好好說話
當孩子在生活中有困擾時,我們可以充分地和孩子探討交流;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用共情關注去理解當下的心情,幫助孩子自己用語言表述出來;當我們與孩子間有爭議的時候,讓我們放下命令和控制,用因果關系讓孩子自己選擇,承擔后果。此外,多用肯定語少用禁忌語,學會正確地鼓勵孩子也是激發(fā)孩子行為動力,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的重要途徑。總的來說,愛孩子其實并不難,就是和孩子好好說話,用心交流,用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