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Vlog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爆發(fā)式增長后的產物,其集移動化、社交化、多元化于一體,深受大眾喜愛。文章主要采用分析法、對比法、實例分析法等,具體分析Vlog+時政新聞的發(fā)展新態(tài)勢、Vlog+時政新聞的制作特點,發(fā)現Vlog的諸多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人稱拍攝視角,打破以往新聞拍攝模式融入更多特技、轉場、花字、音效等內容,制作非常便捷等。由此不難看出,Vlog已經成為當前乃至未來時政新聞視頻化傳播的重要發(fā)展方向。為此,文章從“熱”傳播和“冷”傳播兩方面入手,總結在5G技術、明確用戶群體以及制作等發(fā)展方向的基礎上,希望能夠在積極全面有效地應用Vlog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傳播模式的過程中也能冷靜地思考當中存在的不足,旨在更好地發(fā)揮Vlog+時政新聞的優(yōu)勢,促使Vlog在時政新聞報道中的傳播路徑得到延伸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Vlog+;時政新聞;制作特點;視頻化傳播;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0-0077-03
和以往的短視頻平臺不同的是,Vlog的出現打破了視頻拍攝時長限制,能夠拍攝20分鐘的長視頻,與此同時 Vlog對拍攝技術有著更高的要求,并且拍攝出來的短視頻內容也體現出了一定的敘事性、邏輯性。但Vlog的敘事性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短視頻內容,Vlog呈現出更強烈的故事性、真實性,所以,Vlog主要呈現的就是記錄日?,嵤?、趣聞等內容。另外,Vlog也體現出了較強的寫實性、記錄性。
文章主要針對Vlog應用于時政新聞傳播過程中,體現出的“熱”與“冷”傳播展開探索。
Vlog(Video blog),微錄,又稱視頻日志,簡稱Vlog。 Vlog作者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在網絡平臺發(fā)布個人網志,與網友分享交流各種信息。Vlog主題涉及范圍非常廣泛,既可以是問題討論也能夠記錄日常生活瑣事。Vlog在新媒體時代應運而生,其體現出生活化表達特征,具有較強的親民性、故事性。Vlog備受傳統新聞媒體青睞,而Vlog與時政新聞報道的融合,讓傳統的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面臨巨大挑戰(zhàn),將引領我國政務新媒體全新的發(fā)展趨勢。
在融媒體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我國正在逐步邁進政務3.0時代[1],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推動政務媒體發(fā)展的同時保障新聞內容的傳播價值,并逐步在實踐中發(fā)揮作用。
Vlog在實踐應用中,和廣告、公益等領域建立了深入聯系,由此衍生出“Vlog+時政新聞”的短視頻傳播形式,并備受大眾關注,也成為新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報道的重要途徑。
比如2019年全國兩會報道中首次出現了Vlog+時政新聞的身影,隨后央視新聞作為“領頭羊”發(fā)布主持人康輝的第一支Vlog,Vlog新聞報道的大幕由此揭開,成為時政新聞報道中的新面孔。Vlog與原本嚴肅的時政新聞的融合,促使新聞視頻化傳播呈現出全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也更加年輕化。
(一)拍攝視角更為直觀
分析大型時政新聞報道可知,新聞主題非常宏大,同時整個報道日程長、點位多,以往電視報道中將演播室作為調度中心的方式難以滿足報道需求。而在拍攝Vlog的過程中,直接將鏡頭對準記者,改變了以往的報道方式,呈現出第一人稱視角下的新聞報道,讓觀眾可以在新聞記者的帶領下了解時政新聞。隨著新聞敘述視角的變化,記者、拍攝者、體驗者、講述者等多重身份合為一體,帶給觀眾更直觀新穎的時政新聞觀看感受[2]。
以央視發(fā)布的《時政Vlog丨我在現場看人大:國家的“家底”老百姓的身邊事》為例,這種時政新聞報道一改以往規(guī)范化程式化的新聞播報方式,通過變化視角凸顯時政新聞的平民化特征,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從該新聞報道視頻來看,在有限的3分鐘的時間里,記者通過第一人稱視角,將開會場景展現在廣大觀眾眼前,給予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
(二)后期制作融入更多新元素
從以往的新聞采訪拍攝手法來看,主要就是內反拍、近景拍受訪者,一般情況下,新聞記者在實際采訪過程中不出鏡,但從記者現場報道模式看,主要還是利用正面拍攝方法居多,從新聞報道畫面到實際報道語言的使用,表現出非常強的規(guī)范性。與之有著明顯不同的是,Vlog的拍攝過程一般是由記者自己完成[3],即所謂的自拍,鏡頭主要跟隨記者而變化,所以并沒有明確、統一的規(guī)范,甚至還容易出現畫面模糊、鏡頭劇烈抖動等情況。與此同時,記者在拍攝過程中也會使用更加詼諧的語言加以敘述,增強新聞事件的代入感,拉近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時政新聞的嚴肅性。
而站在制作角度來看,以往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較為刻板、固化,并沒有花字、特效轉場等,每一期節(jié)目的制作形式和制作風格如出一轍,沒有過多的變化,以主持人坐在演播室播報時政新聞為主。而隨著Vlog與時政新聞有機融合,可以在時政新聞報道中根據相關新聞內容加入特效轉場,還有生動有趣的音效、花字等元素,能夠很好地增強幕后故事的真實性、靈活性,一改以往呆板的報道方式,進而拉近新聞報道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激發(fā)觀眾的興趣,增強時政新聞的報道效果。
(三)制作Vlog具有較強的便捷性
Vlog作為一種較為靈活的視頻形式,對拍攝設備并沒有過多的要求,和傳統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諸多規(guī)則相比,Vlog在拍攝后的剪輯、制作環(huán)節(jié)也不用耗費大量時間,具有較強的便捷性。對于時政新聞記者而言,拍攝Vlog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以兩會新聞報道為例,如果按照傳統電視新聞制作流程,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后期剪輯,都需要記者以及相關工作人員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并且拍攝器材普遍非常沉重,同時對時政新聞的畫面有著嚴格的約束和限制,必須嚴格按照規(guī)范進行剪輯。相比之下,制作Vlog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便可直接完成新聞拍攝、剪輯、編輯以及上傳等工作,整體制作流程較為簡單。但Vlog時政新聞報道若想呈現出優(yōu)質內容,同樣需要記者具備較高的專業(yè)制作水平。
(四)能夠挖掘新聞背后的內涵
傳統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可展現宏大的新聞背景、復雜的政策等,而Vlog時政新聞中,記者通過親身體驗記錄整個報道過程,更多的是從“揭秘”的視角出發(fā)消解時政新聞議題的嚴肅性、疏離感,進而促使新聞更具親和力。由于Vlog制作過程非常簡單,吸引了大量記者運用Vlog進行時政新聞報道[4],使得記者的個人化視角對時政新聞報道的影響愈發(fā)明顯,相比傳統的客觀規(guī)范報道,記者可以更加深入分析、挖掘時政新聞背后的故事,感受時政新聞背后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幕后場景。例如,在《兩會Vlog丨人大代表一天都在忙什么?》中,就以一名普通人大代表的視角去看兩會,向觀眾展現了兩會從早到晚的情況,為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兩會幕后故事提供了機會。
(一)融入5G技術助力時政新聞傳播
新媒體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體驗。尤其是5G技術的出現,其為數據傳輸速率提升創(chuàng)造了良好機會,使得萬物互聯成為可能。在5G技術作用下,構建出“5G+4K/BK+AI”全新格局,這為“Vlog+時政新聞”播報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Vlog+5G”作用下,能夠保證短視頻獲得大量流量支持,這為“時政新聞+Vlog”報道的實現提供了更多保證,能夠接納更多設備連接,進而維持低能耗續(xù)航能力。與此同時,也徹底改變了傳統新聞傳播受到諸多限制的窘境,突破地域、流量、能耗等約束,可以實現24小時全天候的即時短視頻采集、編輯、發(fā)布,實現一體化連續(xù)作業(yè)。此外,“Vlog+新聞短視頻”的實時記錄功能也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并依托5G技術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進一步推進主流媒體視頻化傳播轉型和發(fā)展。
(二)傾向年輕受眾
縱觀我國短視頻用戶特征不難發(fā)現,其呈現以80后、90后、00后為主的特征,足以看出Vlog短視頻用戶更加傾向于青年群體。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Vlog主要以第一人稱敘事方式,體現出人格化、對話性、趣味性等傳播特點,符合現代社會青年群體對個性、自我、互動等方面的需求,并且也為新時代青年提供了更廣闊的表達自我、記錄生活的空間[4]。而立足內容需求視角,青年受眾在旅游、影視、生活,還有美食、游戲等方面具有強烈欲望,但對國家時事政治、新聞資訊、實用技能等方面的關注度并不高。在這樣的背景下,若還是運用傳統媒體長篇敘事結構、由上自下的權威話語表達形式,不僅難以激發(fā)年輕受眾的熱情,甚至會降低他們關注時政新聞的欲望。而在時政新聞傳播過程中引入Vlog,采用紀實性短視頻的播報方式,可以更好地適應年輕受眾的瀏覽習慣。與此同時,這種第一人稱拍攝視角,有利于激發(fā)年輕人對短視頻新聞的自主探索興趣,從而積極挖掘新聞背后的內涵和價值。
(三)構建更具互動性的新平臺
Vlog不僅具備基本的社交功能,同時用戶在注冊Vlog賬號時,也可以直接登錄微信、QQ等社交賬號,使用短視頻平臺的各項功能。拍攝者完成拍攝、制作流程后,可以在平臺內以賬號推薦的方式完成二次轉發(fā),有效增強用戶和內容之間的聯系。例如,康輝先后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客戶端、微博賬號等平臺同步更新Vlog新聞內容,擴大了信息傳播范圍,促使各個平臺的用戶通過點贊、評論、轉發(fā)等方式與新聞視頻主體實時互動、反饋,而后新聞媒體可以收集、整理這些數據并在后臺進行合理分析,切實了解大眾的真實想法,進而掌握大眾喜好,為引導輿論,吸引更多流量提供有力支持。
(四)轉變前后臺,創(chuàng)設新場景
從傳統新聞媒體人處理新聞的態(tài)度來看,主要是以公眾期待為主,制定相應規(guī)范化前臺表演模式,滿足大眾需求,但大眾對新聞制作報道后臺并不了解,感覺新聞媒體非常神秘。而“Vlog+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形式,由于轉變了新聞呈現視角,廣大觀眾可以直觀看到媒體人的后臺,正如央視主持人康輝拍攝的Vlog向大眾展示了采訪前的一些準備工作,同時,也抓拍了一些視頻拍攝細節(jié)使得前臺、后臺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觀眾在這種后臺前置過程中,也轉變了以往對時政新聞刻板、固化的印象,拉近了和新聞播報之間的社會距離,前后銜接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賦予傳統時政新聞人格化特點,凸顯親民性,這對提高時政新聞傳播力、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上文對“Vlog+時政新聞”的制作特點、Vlog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視頻化“熱”傳播的分析不難發(fā)現,在這種“熱”傳播下,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應當進行“冷”思考。
(一)泛娛樂化導致時政焦點弱化
Vlog本身更加傾向記錄真實生活,這也決定了其具備趣味性、生活性特點,可時政新聞本身表現出極強的指向性、嚴肅性,二者存在一定沖突。分析可知,Vlog和時政新聞的融合,從本質上指的就是針對傳統新聞報道形式的再創(chuàng)新,為大眾帶去個性化、人格化的新聞視覺效果,通過Vlog與嚴肅的時政新聞的融合,促使新聞視頻化傳播呈現全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也更加年輕化。但不得不承認,Vlog視頻形式所體現的泛娛樂化報道特征會直接影響新聞報道主題、新聞內容,導致焦點弱化。此外,Vlog凸顯的人格化傳播方式,也會無限放大拍攝者的個人特點、魅力,非常容易導致大眾更加關注時政新聞記者,而忽視了新聞內容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大眾的注意力,非常不利于時政新聞發(fā)揮思想導向性作用。
(二)在表演中凸顯新聞真實性
有學者提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行為都是預先設計好的,并且結合特定符號呈現在人們面前,所以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其中包含兩種表演形式:一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無意識表演,二是本身知道自己在表演,并在此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自覺性表演。對于時政新聞主播的Vlog報道而言,可以理解為第二種表演,通過“Vlog+時政新聞”的方式,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報道形式,前提是要保障時政新聞的真實性,同時也需要發(fā)揮Vlog時政新聞視頻化的親民性、娛樂性特征,促使新聞內容流露出一定的趣味性,進而吸引更多的受眾。故此,作為Vlog時政新聞主播,應當在鏡頭前主動迎合受眾,并結合受眾需求預先設計好關鍵點,保證這種“劇本”通過場景化實現[5]。
文章通過對“Vlog+時政新聞”發(fā)展新態(tài)勢以及“熱”“冷”傳播的探索發(fā)現,“Vlog+時政新聞”這種創(chuàng)新報道模式需要立足信息化社會發(fā)展趨勢,才能實現進一步的發(fā)展。因此,新聞記者應當不斷適應新技術新需求,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加快傳統新聞報道的轉型升級。此外,新聞記者也需要高度重視這種新傳播形式帶來的新問題,進而處理好“Vlog+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避免時政新聞報道出現價值取向偏移、內容粗制濫造等情況。
參考文獻:
[1] 薛蔚. Vlog在時政新聞領域的應用分析:以“兩會”和“大國外交最前線”為例[J].傳媒論壇,2021,4(18):52-53,56.
[2] 高舒帆.融媒體環(huán)境下時政類新聞呈現出的新特點:以《康輝的Vlog》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0(10):93-94.
[3] 董玉涵.“Vlog+新聞”模式的時政新聞報道創(chuàng)新:以“食貧道”的“武漢vlog”系列視頻為例[J].視聽,2020(11):177-178.
[4] 許達.時政Vlog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研究: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時政Vlog為例[J].傳播力研究,2020,4(20):71-72.
[5] 申林,史文思.融媒體環(huán)境下時政新聞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塑造:以央視主持人康輝的Vlog為例[J].傳媒,2020(10):49-52.
作者簡介?蘇亞軍,本科,編輯,研究方向:電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