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媛媛
關鍵詞:浪漫主義 標題音樂 全面影響 文學色彩
一、標題音樂的內涵與特點
標題音樂是音樂藝術大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于18 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時期。18 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文學的影響下,很多作曲家通常會給音樂作品起上一個名字,或者加上一段短語,起到解釋和說明的作用,便于聽眾認識和體驗作品,而不再是之前直接簡單的數(shù)字編號。從當時觀眾的接受效果來看,通過標題的引導,觀眾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顯然更加準確和深刻,所以標題在鋼琴、交響樂等不同音樂形式中迅速普及開來。與以往的作品相比,其特點也是十分鮮明的,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是音樂作品有了明確的題目,起到了開宗明義、直奔主題的作用,避免了觀眾的誤解,并引導觀眾獲得更加準確的體驗;第二是作品緊緊圍繞主題而展開,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由此也帶來了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的革新??梢?,標題音樂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一個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對后世音樂發(fā)展起到了深遠影響,是音樂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二、浪漫主義文學對標題音樂的全面影響
在歐洲歷史發(fā)展史上,18 世紀無疑是一個分水嶺。18 世紀60 年代,英國最先完成了工業(yè)革命,法國、德國等則緊隨其后。通過工業(yè)革命,歐洲各國迅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極大提升,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直接帶動了人們思想方面的變化。在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等哲學家的推動下,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開始對自我有了正確的認識,肯定了自我的價值。這一點最先體現(xiàn)在文學中,以歌德、席勒為代表的文學家們,主張人們要深刻認識到客觀存在的價值,表現(xiàn)在作品中就是擺脫古典主義時期形成的各種范式,全面表現(xiàn)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按照自己的方式對情感進行抒發(fā)和宣泄。如通過對大自然的描繪以借景抒情,對民間神話、傳說等進行改編等,直接帶領歐洲文學音樂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而文學領域的極大成功,也自然對音樂產生了全面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學巨匠和作品對標題音樂的影響
因為浪漫主義思潮最先在文學領域興起,所以諸多音樂家對文學巨匠和他們的作品都是十分崇敬的,并對個人的音樂創(chuàng)作產生了全面的影響。以舒曼為例,其父親是一位出版商,使他從小便可以接觸到各類名著,歌德、拜倫、海涅等人的作品都是其創(chuàng)作的直接源泉。鋼琴曲《蝴蝶》便是讀完冉鮑爾的小說《淘氣的歲月》的有感而發(fā),而聲樂套曲《詩人之戀》的歌詞全部取材于海涅的詩歌。鋼琴詩人肖邦同樣也是一位文學愛好者,尤其推崇波蘭愛國詩人密茨凱維支,其《g 小調敘事曲》便取材于密茨凱維支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詩歌講述的是華倫洛德這位大英雄為了爭取國家和民族自由不惜獻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其人其作被肖邦視為精神支柱,也自然以此為題材進行了鋼琴創(chuàng)作。而據(jù)1978 年蘇聯(lián)一部刊物的統(tǒng)計,曾有近三十部歌劇、三十首歌曲、十四部器樂曲等,取材于文學巨匠托爾斯泰的小說和其他作品,足見文學巨匠和他們的作品對音樂家的影響之深。
(二)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對標題音樂的影響
文學藝術在其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如象征、暗示、夸張、襯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對此音樂家們也是深受啟發(fā)。而且標題音樂這種形式對表現(xiàn)內容進行了限定,所以音樂家們也自然對這些手法予以了全面的借鑒。以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風格為例,所謂的印象主義,其實是一種瞬間的感受,帶有朦朧和縹緲的色彩,很難用文字準確描述出來。所以德彪西也自然對象征、暗示等文學手法予以了借鑒。在鋼琴曲《月光》中,輕柔的旋律在空氣中回蕩著,清澈而透明,好像是一彎新月照射在大地上,散發(fā)出點點光芒。捷克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斯美塔那則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予以了充分利用。其創(chuàng)作的交響詩《伏爾塔瓦河》,通過對這條捷克母親河的描繪,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愛國情懷。通過這些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的融入,使得音樂表現(xiàn)力更加豐富,情感抒發(fā)也更加充分。
(三)音樂家文學修養(yǎng)對標題音樂的影響
浪漫主義時期的多位音樂家,不僅是文學愛好者,而且有著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這對他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產生了直接而全面的影響。被譽為是浪漫主義音樂先驅的韋伯,不僅有歌劇《自由射手》傳世,而且還創(chuàng)作了自傳體小說《音樂家的生涯》,構思巧妙,文筆流暢,其音樂評論也廣受認可。舒曼更是以文學和音樂雙棲而聞名,其文學才能與音樂才能不相上下。舒曼曾創(chuàng)辦了《新音樂雜志》,并一人分飾三角,撰寫了一大批音樂評論文章。標題音樂的代表性人物柏遼茲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并非以音樂為生,而是靠撰寫雜文維持生計。李斯特更是將交響樂和詩歌相融合,推出了“交響詩”這一全新的音樂體裁??梢钥闯觯寺髁x時期的音樂家們,本身都有著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這就為他們將文學和音樂融為一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浪漫主義標題音樂的文學色彩解讀
(一)用標題點明主旨
音樂作品有了確切的標題和名字,不再是編號和數(shù)字,正是文學對音樂最直觀的影響。在文學作品中,標題的作用是無需多言的,無論是總標題還是分標題,都是文章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缺少標題的文章也是不完整的,而當音樂作品也有了標題之后,發(fā)揮出同樣的作用。對于以往的音樂作品而言,觀眾對作品的理解只能靠自己的猜測,作曲家也難有表達自己創(chuàng)作意圖的渠道。而現(xiàn)在借助于標題,在作曲家和觀眾之間、傳播和接受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作曲家以言簡意賅的標題開宗明義,闡明主旨,觀眾則從文字表述中事先做好準備。如德彪西的《月光》,作品描寫的就是月光而不是其他,這就從根本上避免了理解上的偏差。在欣賞過程中,觀眾伴隨著音樂對作曲家想要表現(xiàn)的場景進行復現(xiàn),獲得與作曲家的情感共鳴。若干年后,或許觀眾早已忘記了作品中的旋律、節(jié)奏與和聲,卻仍然記著作品的標題,這也是標題又一項價值和意義所在。此外,標題的另一層重要意義在于可以給觀眾以深刻的啟示。音樂與文學一樣,本身便可以給人們的價值觀、人生態(tài)度以啟發(fā),但是在標題音樂中,觀眾可以對號入座,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以李斯特創(chuàng)作的《前奏曲》為例,該曲取材于詩人拉馬丁創(chuàng)作的《沉思集》。其中的一章,對人生、愛情、生命等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既帶有一定的悲觀色彩,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這與李斯特當時的心境十分契合。在這首樂曲中,第一段先對“人生是什么”這個主題進行了思考,第二段則對愛情進行了贊美,表現(xiàn)出對愛情的渴望。第三段則寄情于大自然,希望在大自然中得到的慰藉。最后一段則用銅管奏出,威武、堅定,充滿力量與激情。這是生命的光輝在閃耀,生命的贊歌響徹云霄,相信欣賞過這首曲目的觀眾,都會獲得深刻的感悟與思考。
(二)用旋律刻畫形象
人物形象是文學作品必不可少的,古往今來諸多鮮明的人物形象流傳于世。標題音樂作品的很多靈感和素材都與文學作品密切相關,所以在作品中必然會涉及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諸多要素中,旋律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是具有獨特功效的。以克薩科夫創(chuàng)作《天方夜譚》為例,因作品是根據(jù)童話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改編而成,所以作品中必然包含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塑造。對此科薩科夫使用低沉而嚴峻的管樂塑造殘酷的蘇丹國王形象,然后用舒展的小提琴旋律,并在豎琴的伴奏下中,讓主人公舍赫拉查達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觀眾僅通過旋律就可以實現(xiàn)對人物的快速區(qū)分。柏遼茲的交響樂《哈羅爾德在意大利》取材于拜倫的同名長詩,描寫的是主人公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在第二樂章中,作者用穩(wěn)定的節(jié)奏和質樸的音調來描寫虔誠的朝圣者形象,然后用冷漠而憂郁的音響來表現(xiàn)哈羅爾德此時此刻的無動于衷。而在其另一部交響樂《幻想交響曲》中,柏遼茲為心上人設定了一個固定樂思,貫穿于每一個章節(jié)中。但是每一個章節(jié)中這個固定旋律都是不同的,一開始是熱情洋溢的,隨后是平淡無奇的,到了最后則明顯有了厭煩和憤恨的色彩,通過個人感受的變化揭示出愛人的形象變化。而且為了表明這種創(chuàng)作意圖,柏遼茲還在每個章節(jié)都加注了說明??梢钥闯觯m然音樂具有非語義性和非具象性的特點,但是在多位作曲家的筆下,仍然憑借著精湛的旋律創(chuàng)作技法和標題說明,實現(xiàn)了精準而生動的人物形象刻畫。
(三)用音效展示沖突
戲劇性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特點,只有通過戲劇沖突才能推動作品的情節(jié)發(fā)展,并在這個過程中表達主觀意愿。音樂中的矛盾沖突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有經驗的作曲家,都通過強弱對比、節(jié)奏快慢、音調的和諧與對立等,對矛盾沖突予以了全面的展示,成為音樂前進的動力。以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1812 序曲》為例,該曲表現(xiàn)的內容是俄羅斯人民抗擊侵略者,誓死保衛(wèi)祖國,歌頌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作品采用奏鳴曲式,在一開始就將劇烈的矛盾沖突直觀展示在了面前。序奏部分和呈示部表現(xiàn)的是俄羅斯軍隊。序奏部分以小軍鼓為伴奏,節(jié)奏動感而鮮明,旋律線起伏不大卻十分流暢,意味著軍隊已經做好了戰(zhàn)斗的準備,展示出一往無前的氣勢。呈示部中,音樂明顯帶有了抒情的色彩。雖然是大戰(zhàn)在即,但是戰(zhàn)士們仍然享受著這短暫的輕松,管樂柔美的音色奏出了戰(zhàn)士們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和依戀,也從側面襯托出大戰(zhàn)前的緊張氣氛。展開部中,作者借用了《馬賽曲》的主題,節(jié)奏更加緊湊,旋律上下起伏,與之前的柔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大量不協(xié)和音出現(xiàn),意味著雙方短兵相接,正在戰(zhàn)場上拼殺。最后,隨著《馬賽曲》主部主題的分裂,雙方的戰(zhàn)斗也結束了,俄軍在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后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樂曲也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梢钥闯?,作曲家可以通過音效這種特殊的文字去呈現(xiàn)矛盾沖突,而音樂自身的藝術表現(xiàn)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豐富和擴展。
(四)用配器烘托場景
《藝概》中有云:“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在文學作品中,面對表現(xiàn)對象時,直接描寫反而不如側面襯托的效果好。準確到位的襯托,反而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奇效。對于音樂而言,由于樂器類型眾多,不同類型的樂器組合在一起會產生豐富的音響效果,所以配器法也應運而生。很多作曲家憑借對不同樂器形制、音色的了解和把握,通過配器實現(xiàn)了烘托氛圍的目的。以管樂器為例,管樂器分為銅管和木管樂器。銅管樂器的音色沉穩(wěn)而嘹亮,常用在英雄出場、戰(zhàn)爭凱旋等場景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威爾第的歌劇《阿依達》,第二幕的第二場,表現(xiàn)的是達拉斯凱旋的場景,也就是著名的《凱旋進行曲》,多把小號奏出的旋律起伏有致,節(jié)奏堅定,將凱旋的那種豪邁而悲壯的氣氛表現(xiàn)到了極致。與銅管樂器相比,木管樂器的音色更加柔美,用在表現(xiàn)友情、愛情、鄉(xiāng)情等再合適不過。最為耳熟能詳?shù)氖侵袊髑依顭ㄖ畡?chuàng)作的《春節(jié)序曲》,中部一段雙簧管的獨奏,旋律溫婉動聽,催人淚下,喚起了無數(shù)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除了對單一類型樂器的運用外,更有對多種樂器的組合運用。比如在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中,樂曲總譜的扉頁中寫道:“地下傳出了亂哄哄的凄慘聲音,妖魔鬼怪紛紛在黑暗中現(xiàn)身,盛大的祭奠即將開始。當進行到高潮時,遠處教堂傳來了黎明的鐘聲,妖怪們隨即作鳥獸散?!睘榱俗屵@個場景更加逼真,作者一開始使用了小提琴,奏出速度極快但是力度極弱的三連音,音色嗡嗡地傳入聽眾的耳中,像是小妖們正在急急忙忙趕去參加祭奠。而由木管樂器奏出的上下翻滾的短音階,則是對妖怪們慘叫聲的描繪。隨后,在一片嘈雜聲中,三只長號和一只大號奏出了一個威嚴的主題,象征著大魔王的登場,弦樂組和木管組奏出帶有妖嬈色彩的音樂,則更像是小妖們向大魔王的諂媚。隨著小提琴奏出歡快的旋律,象征著祭祀活動正在有序進行,給人以玄幻的感覺。最后,由管鐘奏出的教堂的鐘聲由遠及近,宣告著黎明的到來。豎琴奏出清澈明亮的旋律,描繪出清晨陽光灑向大地的景象,黑暗和群魔亂舞已經消失,光明已經來臨。
四、結語
浪漫主義時期標題音樂的發(fā)展,除了諸多經典之作的誕生之外,還有一層重要的意義在于為音樂發(fā)展開辟出新的方向和道路。不同門類的藝術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fā)展的,而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不僅是文學和音樂之間,美術與音樂、戲劇與音樂、影視與音樂等,同樣可以產生良好的互動。德彪西從印象派繪畫中得到啟發(fā)后開創(chuàng)了音樂印象派,肖邦通過對戲劇手法的借鑒對鋼琴練習曲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全面革新,影視音樂更成為音樂的一個重要分支。所以在今天的音樂鑒賞和創(chuàng)作中,也應該嘗試從更加廣博和多元的角度切入,這既是音樂藝術的特性使然,也是高質量、個性化鑒賞和創(chuàng)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