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素眉 胡遠萍 夏君
【摘 ? 要】為了加強跨學科學習,增加學科間的關聯(lián),教師以“校園文化周表演皮影戲”為驅動性任務,以“皮影戲”為支架,研讀《漏》一課,設計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大情境,激發(fā)興趣”“了解皮影戲,分解任務”“融合多學科,推進任務”“展示講故事,評價任務”這四大板塊,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提高其復述、鑒賞、動手、探究等能力,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有趣的故事;復述;皮影戲;跨學科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提出,“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lián),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并在“教學提示”中建議“充分發(fā)揮跨學科學習的整體育人優(yōu)勢……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生活的范圍、學習興趣和能力,精心選擇學習主題和內容,組織、策劃多樣的學習活動”。
基于此,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漏》為例,結合2022年版課標中第二學段跨學科學習的內容“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參加學校、社區(qū)舉辦的文化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獲得多樣的文化體驗”,圍繞皮影戲,設計和實施跨學科學習活動。
一、研讀教材,設計跨學科學習任務
本單元以“有趣的故事”為主題,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關于“復述故事”,統(tǒng)編教材進行了階梯式安排(見圖1)。
《漏》是該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前兩篇課文都引導學生借助表格進行復述。從教學效果看,這樣的方式比較單調,過程枯燥無趣,學生的興趣不濃。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通過操作影人并配以適合的燈光、打擊樂器來講述故事。這樣的講述有聲有色、有情有趣,與本單元復述故事的要求不謀而合。此外,皮影戲集繪畫、文學、雕刻、音樂、舞臺表演于一體,學生能在整個活動中實現(xiàn)跨學科學習。由此,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以表演皮影戲《漏》為總任務,完成文本解讀,展開制作、表演皮影戲的過程,實現(xiàn)跨學科學習,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鑒賞能力、動手能力、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分步推進,落實跨學科學習任務
(一)創(chuàng)設大情境,激發(fā)興趣
“要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交流溝通、團隊協(xié)作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基于此,聯(lián)系學校活動和學生生活,本課創(chuàng)設了以下任務情境:“同學們,學校就要舉行文化周活動了。開幕式上,我們班要表演皮影戲《漏》。請大家認真準備。我們將在班級內進行選拔,選出表現(xiàn)最出色的同學在校園文化周上展演?!?/p>
文化周是我校的傳統(tǒng)活動,每年舉辦一屆,大家都很喜歡。因此,設置這樣真實而有挑戰(zhàn)性的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于是,任務一自然而然地開啟了。
任務一:了解皮影戲。
(1)搜一搜:和家人一起,上網(wǎng)查找有關皮影戲的知識。
(2)問一問:詢問身邊的人對皮影戲了解多少。
(3)畫一畫:畫出關于皮影戲的概念圖。
(二)了解皮影戲,分解任務
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詢問長輩等方式,了解到皮影戲主要分為制作和表演兩個方面,涉及人物設計、場景制作、腳本編撰等多項內容。有的學生帶來了皮影戲《三打白骨精》的視頻,有的學生說自己的爺爺會制作皮影人物并進行表演。通過分享、交流,師生共同繪制了關于皮影戲的概念圖(見圖2)。
在此基礎上,師生一起分解任務。學生根據(jù)各自的愛好特長,自由組合成5個小組,分別為:人物組、場景組、配樂組、打光組、腳本組。此時,任務二順勢出現(xiàn)。
任務二:根據(jù)各組選定的研究任務,開展活動。
(1)完成活動計劃表。
(2)按照活動計劃表開展活動,做到人人參加。
(三)融合多學科,推進任務
1.設計腳本——鏈接語文,文本讀悟
腳本組通過研讀文本,發(fā)現(xiàn)故事可以分成五個場景進行編排。
其中,第3~9自然段描述了第一個場景“老屋”,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十分生動。抓住心理活動,能厘清故事的起因,感受趣味性,同時這也是學生進行片段復述的有效方法,值得好好研讀感悟。對于這個場景,教師引領學生展開學習,體會表達上的趣味性。在此基礎上,學生自學其他場景,編寫腳本。
教學過程如下。
(1)分角色朗讀,一邊聽一邊畫出描寫老虎和賊心理活動、動作的句子。
(2)同桌合作,在紙條上寫下描寫老虎和賊心理活動、動作的關鍵詞。
(3)集體交流,并完成第一個場景的概念圖(見圖3)。
(4)觀察概念圖,思考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
小結:故事中,人物的語言表達結構相同,內容相似。先講老虎的表現(xiàn),再講賊的表現(xiàn),兩個角色交叉描寫,具有表達上的對稱美。
(5)學法遷移:選擇后面的某一個場景讀一讀,畫出描寫老虎、賊心理活動和動作的句子,再用概念圖呈現(xiàn)場景內容。
(6)集體交流,朗讀體會語言表達上的對稱特點。
(7)觀看微課,了解腳本的撰寫方法。
(8)選擇一個場景,撰寫腳本。提示:加入旁白,厘清故事內容;加入動作和心理描寫。
“跨學科要堅持學科立場”,要基于文本理解,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質。因此,本課引領學生讀懂、讀透文本,感受故事的有趣之處,為復述故事打好基礎。只有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才能夠真正落實語文要素,達成學習目標。
2.制作皮影——鏈接美術,描畫裁剪
人物組通過文本研讀,找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老公公、老婆婆、小胖驢、老虎、賊,以及一個隱藏角色“漏”。學生利用概念圖(見圖4)厘清人物關系,并借圖簡述故事。
設計人物形象時,要注意他們的頭飾、服裝等。于是,學生向美術教師請教。美術教師帶來一些皮影戲的圖片,供大家觀賞。學生結合插圖,發(fā)現(xiàn)老公公、老婆婆的頭發(fā)是花白的,佝僂著背,服裝比較樸素;賊不想讓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因此他的服裝以黑色為主,臉上用黑布遮住口和鼻;老虎全身遍布黃黑條紋,十分威武;悠閑吃草的小胖驢最明顯的特點是“胖”。知道了這些人物特征,人物組開始制作道具。
場景組發(fā)現(xiàn)故事共有五個場景:老屋→路上→歪脖子老樹→山坡→老屋。學生理清故事發(fā)展的順序,找出每個場景都發(fā)生了什么事,繪制概念圖(見圖5)。他們還結合插圖,歸納各個場景的特點。在美術教師的幫助下,場景組的成員在素描紙上練畫相關場景圖,然后使用材料進行裁剪、制作。
3.選擇配音——鏈接音樂,有聲襯托
配樂組研讀教材,發(fā)現(xiàn)故事發(fā)生在一個暗夜里,伴有雨聲。由于皮影戲屬于中國民間藝術,西洋樂器不適合給皮影戲配樂。于是,筆者帶領學生來到學校的音樂器材室,帶大家認識民族樂器,如二胡、鼓、鑼、笛子等等。通過研究、討論,配樂組決定在雨越下越大的環(huán)節(jié)中,配上從網(wǎng)絡上下載的大雨聲,并敲打大鼓,表示雷聲;在虎馱著賊、賊抱著虎的逃跑過程中,用連續(xù)敲擊鑼的方式,烘托虎和賊害怕、緊張的氣氛。
4.確定燈光——鏈接科學,光影增效
科學課上,科學教師特意對皮影戲如何打光進行了指導。他結合光與影的形成原因,引導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情境來打光。故事發(fā)生在黑夜里,一般采用暗光。當時下雨,還伴有雷聲,因此為了增加緊張的氣氛,可以采用閃光的形式。學生受益匪淺。
“如果教師能搭建好學習支架,課堂可以做到70%或以上的時間還給學生,70%或以上的內容學生可以自主解決,70%或以上的學生能夠高質量學習……”事實證明,引入皮影戲能夠助推故事復述,使跨學科學習得以真實推進。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主動探究,不斷練習,學科實踐性得到充分體現(xiàn)。
(四)展示講故事,評價任務
成果展示是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學生通過展示自己的實踐成果,欣賞同伴的成果來取長補短,拓寬學習思路,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
經(jīng)過多次的排練,學生期待的皮影戲表演終于開始了。大家還邀請了美術教師、音樂教師、科學教師一起參加。教室里,學生儼然成了民間小藝人。在白色幕布后面,有的操縱皮影,有的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地講述故事情節(jié),有的用鑼和鼓協(xié)作配樂,有的用燈光展示情景。大家搭配默契。臺下的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盯著幕布,生怕漏掉一個細節(jié)。
表演結束后,實時呈現(xiàn)任務三。
任務三:結合“活動評價表”,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1)根據(jù)這段時間的活動表現(xiàn),對自己和一名組員進行正確評價。
(2)通過本次活動,給自己復述的故事《漏》打星。
活動評價表
教師和學生一起評價,遵循“鼓勵為主”的原則,選出“故事大王”“制作獎”“表演獎”“創(chuàng)作獎”“合作獎”“最佳小組獎”等多個獎項。
2022年版課標指出,“評價主要以學生在各類探究活動中的表現(xiàn),以及活動過程中完成的方案、海報、調研報告、視頻資料等學習成果為依據(jù)……評價要關注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能力”。根據(jù)以上教學提示,本次活動評價重點關注四個維度,重視表現(xiàn)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引導學生在自評、他評中進行自我反思,逐步提高跨學科學習的質量。
最后,師生依據(jù)評獎情況,選出了7名學生參加學校文化周展演。他們重新組合,在全班同學的“監(jiān)督”和建議下,認真演練故事,不斷提高復述能力。學生既是觀眾,也是演員、導演,在排練過程中,一起復述故事,關注每一句臺詞的語氣、語調,關注每一個角色的肢體動作,關注每一幕場景的配音、燈光。利用皮影戲講故事,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復述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三、遷移應用,延續(xù)跨學科學習任務
有了這一次的皮影戲講故事初體驗,學生自發(fā)地、主動地把本次跨學科學習的方法遷移到了下一課中,甚至還用這個方法復述了前面兩篇課文。他們制作道具,創(chuàng)編腳本,通過小組合作,把故事講述得有聲有色。班級里掀起了一股“皮影風”。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了皮影戲講故事的行列,文化自信、文化傳承的種子已經(jīng)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同時,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得到進一步激發(fā)。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活動策劃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增強了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和開放性,實現(xiàn)了學生自主觀察、記錄、參觀、體驗的學段目標。
本課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富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把教材變成了能夠引領學生綜合學習的課程。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該學習方式將學生置身于真實情境中,引導學生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多學科知識、概念與原理,通過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復雜的現(xiàn)實問題,在此過程中達成全面育人的目標。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拓寬了學習的邊界,提升了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管然榮,楊毅.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認知與實施[J].中學語文教學,2022(2).
[2]崔成林.新課標如何落實到課堂?:特級教師崔成林給出答案[EB/OL].(2022-04-27)[2022-06-06].http://news.sohu.com/a/541603940_385655.
[3]王春玉.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探索:以“面面俱到”課程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1(6).
[4]蓋娜娜,董芳菊.設支點,搭支架,助力學生復述能力提升:以三下《漏》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學,2021(1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浙江省東陽市吳寧第五小學 ?3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