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明 呂爽
哈爾濱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哈一中)始終踐行立德樹人理念,致力于整合校本資源建立健全德育體系,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哈一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建立德育教育體系提供了資源優(yōu)勢。通過課程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環(huán)境文化等路徑落實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
一、課程體系全面育人,傳統文化浸潤人生
哈一中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構建探索,形成了“廣益達德”課程體系?!皬V益”是建校之初的校名,寓意“百年一中,廣益天下”。 “達德”來自《禮記·中庸》,原文為“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寓意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一)賡續(xù)學校紅色基因,創(chuàng)新思政課程體系
基于學校深厚的紅色基因和人文特色突出的發(fā)展基礎,圍繞思政課程這一關鍵課程,哈一中開展課前時政演講與思政微講座,設立廣益思政書苑,參加“模擬政協”活動,舉辦雙代會,開辦學生業(yè)余黨校等,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實現由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發(fā)展。在思政課程體系實踐中深挖家國情懷內容,增強了學生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了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見圖1)。
(二)講好學科背后故事,發(fā)揮全學科育德功能
學科課堂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載體,而講好學科背后的故事則是學科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學科故事里有文學家的曲折際遇與家國情懷;有科學家的艱辛求學與執(zhí)著研究;有哲學家沉靜思辨與上下求索;有藝術家高遠境界與創(chuàng)新突破。學科故事里有一首詩歌一篇文章對人的啟迪;有一個發(fā)明一個發(fā)現對人類社會的改變;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人一生的引領;有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力量;有讓人不懈追求的至美之境。通過品味學科故事,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見圖2)。
(三)開設歷史小先生課堂,發(fā)揮學生在育德中的作用
“小先生”一詞來源于民國時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和踐行的生本教育理念。哈一中從課程改革要求出發(fā),開設了“歷史小先生課堂”,讓學生走上講臺,講歷史,說歷史。 “小先生”登臺授課,學會了思辨,學會了理性,學會了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歷史問題,也讓歷史課堂變成學生展現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舞臺,提升了學生歷史思辨力、思維能力,培育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有效路徑。
二、主題活動實踐育人,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一)社團活動塑造學生品德
哈一中借鑒北京大學的社團建設模式,提出了符合學校特色和學生特點的“五個一”發(fā)展模式(一個學生社團、一個教研組、一個指導教師、一個研究性課題、一個贊助單位)。教研組學科建設與社團建設銜接,落實社團活動課程化,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社團為學生提供了展現組織能力的舞臺,人際交往實踐的平臺,培養(yǎng)團結協作精神的載體(見表1)。
(二)項目化學習塑造學生品德
哈一中積極開展多學科多形式項目化學習。項目化學習中指導學生查閱文獻,探尋人類文化歷史的奧秘;引領學生走進實驗室,體驗和感受自然科學的神奇;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進行具有實用性的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在志愿服務等公益實踐中,培養(yǎng)一份責任與擔當。歷史組、政治組、地理組合作開展以“重走長征路”為研究學習項目,通過自主合作,綜合運用歷史、政治、地理知識和能力,學生理解了歷史事件,掌握了地理信息,體會了黨領導革命的艱辛歷程,增強了對黨、國家、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
(三)研究性學習塑造學生品德
全面深化“雙減”政策,踐行“五育并舉”的育人模式,引領學生不斷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學會在實踐中開闊視野,在探究中獲得新知。學校各學科堅持利用假期組織學生以課題研究的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涉及人文、科學等領域。教師指導學生查找文獻、深入研究,探尋人類文化歷史奧秘;教師引領學生走進實驗室,在各種實驗中體驗和感受自然科學的神奇;教師激發(fā)學生的動手、創(chuàng)新能力,開發(fā)學生的潛力、培育交流合作學習的意愿。
(四)研(游)學塑造學生品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校的研學活動豐富多彩,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地理組在2018年寒假克服嚴寒氣候的困難,帶領學生走進了哈爾濱氣象觀測站開展氣象研學;不顧長途跋涉的疲憊,走進了建三江農場開展農業(yè)研學……在研學過程中,師生們共同領略了“大美龍江”的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湖泊、大濕地、大農場的波瀾壯闊,同時也深刻領悟了地理學的博大精深……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提升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觀,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懷。
三、制度文化引善向上,管理育人文化育心
學校采用“7531”德育管理模式,即在班級管理、活動管理、課堂管理、課間管理中關注七項評比、五項引導、三凈一齊。既加強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與導向,也讓學生的自主管理有章可依。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關愛助成長,以管理促優(yōu)質,以養(yǎng)成樹習慣,以活動營氛圍,以評選促優(yōu)秀。以學年為單位分為三個主題,高一學年的“賞識規(guī)范、養(yǎng)成習慣”,高二學年“揚長引領、落實行動”,高三學年“責任擔當、明確方向”。形成了具有哈一中特色的德育管理模式,既體現了制度的科學性,也能夠看到管理的人情味,讓學生喜歡、熱愛他們生活的校園。
四、環(huán)境文化彰顯自信,提升育人育德實效
(一)依托人文資源,陶冶學生情操
完善校史館,建造人文景觀,如《夜幕下的哈爾濱》的群雕、校園壁畫、十大英模畫像進校園等。學校從規(guī)劃設計到具體的建筑,注重突出學校發(fā)展的特征,蘊涵學校建設的精神內涵。把源遠流長的哈一中歷史文化與鮮活的現代文明有機結合,讓師生在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中陶冶情操。將校史館參觀學習作為新生入學必修課,可以讓新生們對學校有更加生動的認識,更加深刻地體味到學校歷史底蘊與人文魅力,增強他們的愛國、愛家鄉(xiāng)的精神,以及對學校的歸屬感、自豪感,使他們能夠更快地適應嶄新的環(huán)境,明晰自身奮斗目標,獲得更好發(fā)展。哈一中學子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用汗水與智慧,續(xù)寫哈一中輝煌的歷史篇章。
(二)營造書香氛圍,感染師生文化情趣
學校添置數萬冊以人文領域為主的圖書,供師生課外閱讀和查閱相關資源,欣賞名著名片,提高審美情趣。在教學樓開放閱讀區(qū)投放優(yōu)秀期刊報紙,文學、歷史、哲學、傳記等書籍,展示與學校發(fā)展相關的歷史文物、教師與學生的繪畫、書法、攝影、手工及收藏作品等。哈一中就是依靠這種潤物無聲的書香氛圍,感染著一批批教師,影響著一屆屆學生。
(三)生涯規(guī)劃展示,引領學生追逐夢想
學校設置生涯規(guī)劃展示區(qū),放置高校、專業(yè)的介紹資料,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的生涯規(guī)劃,讓學生進一步去接觸大學與專業(yè)信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職業(yè)、熟悉大學、管理學業(yè),形成自我人生規(guī)劃意識,逐步確立生涯目標,把夢想具體成清晰的目標,腳踏實地為之奮斗,實現成長。
哈一中獨具人文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收獲了累累碩果,也必將獲得更強的生命力。110周年校慶為哈一中的育人工作提供新的教育資源。哈一中將繼續(xù)發(fā)掘特色校本文化,結合社會要求形成獨特的德育傳統和學校文化,不斷優(yōu)化育人路徑,促進學生道德情操、精神品格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