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譯文
[摘 要]大數據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影響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借助大數據技術,提取、整理、分析混雜數據、量化數據、重組數據背后的數學意義,可以釋放更多隱藏的價值,優(yōu)化教師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大數據;數學課堂;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29-0026-03
大數據時代,借助大數據技術,整理、分析數據背后的數學意義,挖掘其潛藏的價值,這就是小學數學教育的價值所在和應然追求。
一、“混雜數據”——在學科中徜徉,感悟專家的思想,把握價值
吳正憲老師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小學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站在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度進行小學數學教育。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除了教給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數學技能,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學習過程,還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培養(yǎng)。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表達生命化教育,那就是把對兒童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生命化教育需要生命在場,生命在場就意味著承認與尊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
徐斌老師認為,無痕教育的教育學內涵在于,數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本質在于求真,理想的教育狀態(tài)是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和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無痕教育的美學內涵在于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價值在于求美。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無痕教育的可能原因是:小學數學課程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具有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特性;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學科。
張齊華老師將“文化”引進數學課堂,提出“文化數學”的教學主張。邏輯清晰、思維嚴謹的數學課一旦有了“文化”的加持,就會增添一種獨特的吸引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相比,有了“文化”的數學課堂,在對數學內容的理解和組織上、對學生數學需求的把握以及對具體教學策略的選擇與運作上,都散發(fā)出一種“文化味”, 顯現出一般課堂所不具備的氣質,并展現出教師的個人魅力與智慧。
華應龍老師認為,教師應該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要像農民那樣不誤農時;要像農民那樣因地因物制宜;要像農民那樣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長、貽笑大方的事;要像種樹那樣“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像農民那樣不責怪莊稼,而是反思自己……于是,他提出“融錯”的教育理念:“容”錯——尊重孩子的“不同”;“融”錯——意識到差錯是一種資源;“榮”錯——認為差錯是一種貢獻?!霸谶@樣一種‘融錯的教育理念中,孩子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的品格,在學習的過程,他們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養(yǎng)成了敢于嘗試的良好習慣。犯錯、失敗后,他們會主動去分析,然后不斷地探索。這種教育能幫助學生磨煉出百折不撓的意志與品質?!?/p>
研究這幾個專家的教學理念,能看出大數據“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
二、“量化數據”——在課堂中踐行,放飛學生的好奇,實現價值
量化數據就是將一些比較模糊的因素用數據的形式來表征,透過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比較事物。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量化數據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發(fā)現數學本質,強化數學思維,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比如“億”這個單位,倘若只是簡單告知學生這個單位很大,學生并不會有深刻的感受。教師就可以通過代入具體生活數據進行教學,如鐘表上的秒針跳動一億下需要三年多的時間,一億個小學生手拉手大約可以繞地球赤道三圈半,成年人的頭發(fā)約有10萬根,1000個人的頭發(fā)大約有一億根,等等。在真實生活數據的刺激下,學生就會聯系自身生活經歷進行回想、猜測,進而產生疑惑,尋找答案。下面,筆者通過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數與形”的教學,談一談如何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通過量化數據發(fā)現數學知識本質。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師:什么是數學?
生:數字、圖形、運算符號……
師:如果把剛才同學們說的內容進行分類,一類可以稱為“數”,另一類可以稱為“形”。數與形是數學中兩類最主要的研究對象,那么,數與形之間有沒有關系呢?
2.新知探究,量化數據
師:這是一組圖形,它們之間有規(guī)律嗎?請用數或式子來表示你發(fā)現的規(guī)律。
(學生思考、書寫、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全班交流)
(板書規(guī)律一:1×1? ? 2×2? ? 3×3? ? 4×4)
(板書規(guī)律二:1? ? 1+3? ?1+3+5? ?1+3+5+7)
師:這兩個規(guī)律表示什么意思?
師:盡管觀察圖形的角度不同,但都能用數來表達它們的規(guī)律。按照這個規(guī)律繼續(xù)思考,1+3+5+7+9+11+13這個式子對應的圖形應該是怎么樣的?
(學生回答)
師:通過剛才的討論,1+3+5+7+9+11+13應該等于多少?(72)
師:那1+3+5+7+9+11+13+…+(2n-1)應該等于多少?(n2)
師:誰能來總結一下這里的數學規(guī)律?
(學生討論交流出“從1開始連續(xù)n個奇數的和是n2”這一數學規(guī)律)
師:回顧這個問題的研究過程,同學們在圖形中看到了數的影子,在數中想到了圖形的樣子。你們覺得數和形有關系嗎?(學生回答:有)
師:對,數中有形,形中有數,數形之間有關系。那么,數與形之間到底有怎樣的聯系?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3.數學文化欣賞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交流,我們發(fā)現數與形之間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很多數學家都對此做過研究。其中,華羅庚認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p>
本節(jié)課通過量化數據,讓學生感受到原來這些圖形并不是簡單地將方格增加(表象),而是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本質),這些都是通過量化數據得到的。本來模糊的特征,通過具體數據的表征,能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發(fā)現其中的本質規(guī)律。
三、“重組數據”——在教學中反思,靜悟數學的智慧,追詢價值
大數據時代,通過課堂觀察量表重組數據,數據的價值不斷被挖掘,從而讓教師更好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優(yōu)化教學設計,更好地為教與學服務。教師教學數學的過程是對數據的再利用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是對數據的重組過程。下面,筆者通過“厘米的認識”一課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數據報告來說明。
1.觀察點說明
教學中,提問是很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有效的問題不但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而且可以揭示數學概念的本質。通過收集“厘米的認識”一課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提問、學生解決問題等的數據,并分析數據,審視問題是否可以誘發(fā)學生的認知及數學思考,從而達到雙向交流,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
2.本次觀察準備的說明
(1)制訂觀察方案,要做到五個確定,即確定觀察主題,確定觀察內容,確定觀察工具,確定觀察方法,確定成員分工。同時,教師要對觀察主題進行細化,以制成觀察量表。筆者認為提問的有效性應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指向的教學目標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二是這個問題的層次是目標維度里的了解、理解、掌握還是運用;三是學生回答、教師理答的角度是否體現了思考性回答,或從活動中交流得出應答時,教師是否鼓勵或有意識地追問,并分別用數據或列表進行說明。
(2)準備人手一份課堂教案,對教材以及教師的教學思路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觀察時更多地聚焦于教學的主題。
(3)本次觀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時段分小組的觀察方法。筆者將進入課堂的觀察人員根據時段進行分工,每二人一組,重點觀察五分鐘內的提問情況。二是采用聚焦式筆記記錄方法,集中記錄課堂提問。三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3.以引入部分為例進行說明
見表1、表2、表3、表4。
4.結果分析及教學建議
從表1至表4四個表格來看,本節(jié)課教師提出的問題指向是清晰的,層次屬于讓學生了解、理解的范疇;學生的回答也是積極的,體現了主動思考、交流的過程;教師的理答更側重于鼓勵追問,讓學生的思維一層層走向課的主題,可見本節(jié)課教師在課題引入環(huán)節(jié)的提問是有效的。這也說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同時,觀察員給出了兩個教學建議。
(1)要注重給予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時間。
(2)本環(huán)節(jié)只記錄大方向問題,還有許多小問題和重復性應答等,教師不能依賴提問推進教學過程,在后面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建議運用多樣化的學習形式。
大數據并不是一個充斥著運算法則的冰冷世界,它仍需人類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大數據正改造著我們的生活,充盈著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它能優(yōu)化、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