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佳
朱自清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學者。他的散文自成一格,新穎別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在文章中,他通過描寫夜晚荷塘優(yōu)美的景色,表達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逗商猎律返恼Z言極具美感,充分體現(xiàn)了朱自清散文細膩、樸實的特點。接下來,筆者就簡要分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語言特色。
一、樸素淡雅
朱自清擅長用簡潔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文章中的語句看似樸實無華,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的心弦。
在文章開篇,作者便坦然言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笨此坪唵蔚囊痪湓?,卻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起因。出于某種原因,作者并沒有詳細記錄自己心緒不寧的緣由,只是直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出后文。“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作者不想打擾任何人,也不想有人來打擾自己。于是,趁著家中妻子睡熟,他披了衣服慢慢地向荷塘走去。語言平直、樸實,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也沒有人為的加工,就像人們在平日里所說的大白話,卻偏偏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使浮躁的心漸漸歸于平靜,如同“倦鳥歸巢,浮云出岫”一般,清新而自然。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像朱自清先生這般擁有豐富學識的讀書人,其心中早已有了一方純凈的世界,當他們進入自己的精神家園后,世間的一切紛擾似乎都與他們無關了。在這個時候,他們也最能看清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正因為如此,自他筆尖流出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才會如此的淡雅,宛如一池秋水,清晰地倒映出整個世界的影子。
當然,文章中還透出一絲優(yōu)雅的情調,如同渾然天成的美玉,讓人讀來欲罷不能?!霸鹿馊缌魉话?,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作者以“流水”來形容“月光”,再加上一個“瀉”字,使得整個畫面都輕盈靈動起來。月光不再是靜止的,而是擁有了生命力,擁有了獨立的意識,可以自由地流轉,使得原本樸實無華的文章綻放出奪目的光彩?!暗乙詾檫@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無論是寫景、抒情,抑或是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語言總是那么的簡潔、凝練,讀來令人倍感舒心。
朱自清在寫文章時崇尚“言之有物,樸拙無華”,擅長用平實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即使是在最憂愁的時候,他筆下的文字依然那么的樸素、淡雅,仿佛世間所有的苦難都無法壓垮他。因此,縱然處于極其艱難的處境,他依然能寫出如此動人的文章,來溫暖世人的心。
二、形象生動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月下荷景,帶領讀者走進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形象生動的語言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給讀者帶來了極為強烈的“視聽沖擊”。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僅在這一段描寫中,作者便采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月光下的荷花雖然極美,但要怎么描寫才能讓讀者感受到呢?作者靈活地使用各種寫作技巧,將荷葉比作舞女的裙子,將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盡可能地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這種美。一千個人看荷花,可能會有一千種感覺。作者并沒有細寫荷花的姿態(tài)、顏色,而是盡可能地運用世間最美好的事物去形容它們,使得月下的荷塘美景顯得更加朦朧,也更有韻味。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歌”與“花”原本是兩種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歌聲”屬于聽覺體驗,“花香”則屬于嗅覺感受。但是,二者之間又存在相似之處:都是無形無色、無痕無跡的,看不見也摸不著。作者正是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點,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用“歌聲”來形容荷花的香氣,非常的巧妙。
三、準確凝練
在創(chuàng)作《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作者還十分注重遣詞造句,擅長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描寫景物,表達情感。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作者接連使用三個動詞,展現(xiàn)月下荷塘如夢似幻的美景。月寒如水,荷塘中飄浮著薄薄的霧氣,荷葉與荷花仿佛浸潤在牛乳之中,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作者抓住不同事物的特征,用凝練的語言進行細致的描寫,構筑出一個奇特的藝術空間,帶給人以美的享受。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恢辉谛÷芬慌?,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焙商岭m美,卻被樹蔭籠罩,唯有小路一旁留了些許空隙。而月光恰好借著這些空隙照了進來。這段文字既是對荷塘四周景物的實寫,也是對作者當時心境的映射。身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作者有自己的追求。但是黑暗的現(xiàn)實讓他又深感找不到出路,就像眼前這荷塘,明明是那樣的美好,卻只能存在于陰影之中。
荷塘美景令人沉醉,但荷塘四周的昏暗又令人倍感壓抑。作者以簡潔凝練的語言描繪出荷塘美景及荷塘周圍的環(huán)境,借以抒發(fā)內心的苦悶之情。
四、新穎別致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在遣詞造句上十分的新穎別致,讀來令人驚艷。
如“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作者用“閃電”來形容風吹過處荷花與荷葉一瞬間的變化,讓原本靜止的畫面瞬間動了起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下荷塘如詩如畫,如同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作者將現(xiàn)實生活中美麗的風景、光影交錯的畫卷、優(yōu)美動聽的名曲融合在一起,給讀者帶來了獨特的審美感受。
再如,“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作者用“煙霧”來形容“樹色”,非常新穎別致。煙霧本是模糊的一團,即使如此,還是能看出楊柳的影子,而樹影之外還有山色,不過極為淺淡。小小的一幅畫,層次分明,遠近交錯,既展現(xiàn)了作者過人的觀察能力,又體現(xiàn)了其高超的寫作功底。
五、意蘊豐厚
作為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具有深厚的寫作功底,熟諳各種文化典故。在作品中,作者由眼前之景聯(lián)想到與“采蓮”相關的典故,并在文中加以運用,使得作品的語言意蘊豐厚。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江南素來有“蓮鄉(xiāng)”的美稱?!安缮彙笔墙弦粠У氖⑹?,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寓意“海清河宴,天下太平”。歷朝歷代以此為題的詩詞歌賦數不數勝。作者在文章中引用這一典故,使得美好的過去與當下黑暗的現(xiàn)實形成鮮明的對比。曾經,蓮花盛開之時,也是江南最美好的季節(jié),總有明艷動人的女子唱著歌去采蓮,引得無數人駐足觀望,為之津津樂道;如今,蓮花依舊盛放,但曾經的美景卻已不再,再也沒有人劃著船兒,唱著歌兒去采蓮了。這怎能不讓人倍感遺憾呢?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最后的這番話大有深意,既是對文章的拓展延伸,也是對主題的升華。眼前的荷塘雖好,雖美,但是與江南相比,終究是少了幾許味道。作者借此表達了對眼前境遇的不滿:為何自己就不能像六朝古都的那些人一樣,唱著歌兒,劃著船兒,盡情地嬉戲呢?
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朱自清先生有著極高的藝術追求,也有著一套屬于自己的準則和審美理念。他總是擅長從細微處著手,融情于景,通過描寫看似平凡的事物和景物來表達深沉的情感。作為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荷塘月色》的語言樸素淡雅、生動形象、準確凝練、新穎別致、意蘊豐厚,值得讀者仔細品味。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瓜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