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每逢喜慶,維吾爾族人民就會在街頭庭院擺開樂隊,用葦茄(篳篥)和胡琴演奏起歡快悠揚的當?shù)貥非?。這個生動的情景,是我們熟知的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在1845年新疆任職奉召回京候補途中,在托克蘇的托瑪回莊借宿時記錄的生活場景,詩中提到了維吾爾族的樂器。托瑪回莊,就是今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克蘇地區(qū)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鄉(xiāng)加依村,享有“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的美譽?!笆街畠?nèi),必有工匠?!卑儆嗄陙?,加依村(圖1)“薩孜其”(樂器制作匠)人才輩出。我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加依,尋找樂器制作手藝人,感受這古老村落的民風(fēng)民情。
“天籟出渭水,古音徹九霄?!边M入新和縣感覺很奇特,這座小城所處的位置,在天山中部的前沿山脈雀勒塔格山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渭干河西岸,正是古絲綢之路天山中段古代龜茲文明發(fā)祥的地域。雖然今天的道路筆直通暢,沿路村落民居煥然一新,但行走在依然如昨的山峰河谷間,仿佛與昔日絲路上的古人同行,時空不斷在思緒間轉(zhuǎn)換,心情格外激動。
加依村距縣城不遠,不費什么工夫就順利找到了。一進村口能看到“天籟加依”的醒目招牌,長約一公里多的街道兩側(cè),民居依舊保持了古老的建筑風(fēng)格,房屋外墻均采用黃土手工涂抹而成。時值午間,我停在一家做新疆拌面的家庭飯館門前,邊吃飯邊打聽村里做樂器的手工藝人。待我們吃過飯,很快就來到了阿不拉·依不拉音(圖2)的家。
這是一座風(fēng)格古樸、民族風(fēng)情濃郁的小院,門楣木牌上的“手工樂器制作銷售專業(yè)合作社”幾行字非常醒目,邊上還有塊木牌寫的是“自治區(qū)級非遺傳承人”“樂器制作專業(yè)戶”“旅游指定家訪點”,主人阿不拉·依不拉音是一個身形壯實、樸實厚道的漢子,一點也沒有遠近聞名的“樂器能手”的架子。小院里十分熱鬧,幾個婦女一邊談笑風(fēng)生,一邊忙著手里的樂器活兒,幾個半大的孩子跑來跑去,葡萄架下堆著枯干的桑木,未上漆半成品樂器整齊地放在院墻下的角落里。
聽聞我們的來意,阿不拉·依不拉音十分高興,他先把我們領(lǐng)進陳列室,小屋用掛毯布置得富麗堂皇的,上百件色彩斑斕的精美樂器或擺或吊,把陳列室點綴得琳瑯滿目?!斑@是都塔爾,那是沙塔爾,還有彈撥爾、熱瓦普和達普?!卑⒉焕ひ啦焕魺崆榈貫槲覀兘榻B,邊說邊順手拿起一把都塔爾彈奏起來,如同天籟之音般充滿著渾厚的底蘊和亙古般的悠揚,讓人不由沉醉在自由、歡樂和幸福的境界里。
跟隨阿不拉·依不拉音,我們來到了位于院里一角的樂器制作室,半面墻上懸掛著還沒裝弦的都塔爾和彈撥爾,偌大的屋里堆滿了小山一樣的各式樂器的“肚子”和“脖子”,幾個手藝人正在專心致志地做著手里的活計,“一把上好的樂器從選材到制作完成費的時間可不少,需要精雕細琢的真功夫?!卑⒉焕ひ啦焕裟闷鹨话褎傋龊玫亩妓栕屑毜囟嗽斨妓柾庑蜗駛€長柄的大水瓢,由共鳴箱、琴頸、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他指著“大水瓢”共鳴箱告訴我,這是樂器制作中難度最大和最關(guān)鍵的部位,需要用十幾塊兩端窄、中間寬的木板條拼接而成。最好的都塔爾必須要用桑木,因為桑木的柔韌性比較好,在彎曲的過程中不容易斷,而且用桑木做的都塔爾,聲音也最好。首先要把木條用水泡,然后再用火烤,慢慢彎成所需要的弧度?!斑@樣制作出的共鳴箱,不會變形,不會裂縫,不會炸漆,不會走音。重要的是,越放音色越渾厚。”而都塔爾的“脖子”(琴頸),則是從一截桑木開始,通過鑿、雕、刻幾道工序成型的,“勁兒大了會挖穿,勁兒小了挖不動,關(guān)鍵都要靠手上的力道?!泵恳坏拦ば蚨紱Q定著這件樂器的成功還是失敗,這也因此考驗著他的手藝,而所有的尺度都握在他的手中和心中。(圖3~圖4)
制作一把普通的樂器也許3天就能做好,但是要做成一把精美的樂器則需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好在是阿不拉·依不拉音和手藝人們分開工序在做。見識了共鳴箱的制作,他又為我們示范和講解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藝特色,在做琴桿和琴柱時,他先畫出琴桿、琴柱的樣式,用小鋸子鋸出琴桿,又拿出一把小刀,按照畫好的琴柱形狀飛快地削起來。他用銼刀把琴柱、琴桿銼平,確定支撐的琴馬和琴柱的位置。之后,他用鉆頭在琴柄正面鉆孔,安裝琴柱。最后是面板的粘接以及護板和托手的安裝,然后把琴桿上需要的圖案鑲嵌進去之后再定弦,“琴弦的松緊、琴馬的高低,不能有一點馬虎?!睂τ谟卸嗄甓妓栔谱鹘?jīng)驗的阿不拉·依不拉音來說,只需要一根煙的功夫琴弦就上好了。這也意味著所有程序的結(jié)束,一把都塔爾就要顯示出它生命的力量了。(圖5~圖6)
在手藝人的眼里,一把都塔爾,不僅是把樂器,還是一件傳世的藝術(shù)品。進行精深加工,首先要在都塔爾的琴身上根據(jù)設(shè)計好的圖案刻出相應(yīng)的小凹槽,再將事先加工好的骨頭或牛角用小刀切成一塊塊細至1~2毫米的貼片,然后用黑白貼片依著圖案鑲到凹槽中拼接成各種圖案,然后用銼子將突出的部分銼平,最后再用砂紙打磨。因為太費功夫,所以只有最好的都塔爾才能享受這種待遇?!澳憧催@把都塔爾,花了半年時間才做成,僅鑲嵌裝飾物就用了2個多月。做這個活兒枯燥乏味,太熬人了。但好馬配好鞍,心血都在手藝里。”阿不拉·依不拉音給我們展示他制作的精品都塔爾,都塔爾上流暢的花紋,精致的琴弦,華麗的骨質(zhì)雕刻,傳達著難以言說的民族文化氣息和匠人精神,他輕輕撫摸著樂器,就像撫摸著自己的孩子,透著無限的愛惜。
“我會制作近20種民族樂器,樂器的每一道工序都很煩瑣、單調(diào),而想要做好一把樂器,需要沉下心來?!睆淖娓改谴?,他家就開始做樂器,到現(xiàn)在已有200多年歷史。阿不拉·依不拉音生于1979年,從小耳濡目染,對樂器制作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十來歲開始,他就跟隨父輩學(xué)習(xí)手藝,心靈手巧加上勤奮刻苦,還有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這項手藝的喜愛,讓阿不拉·依不拉音的技藝長進很快。他始終遵循著父親的教誨:不能為圖省事,用機械生產(chǎn)樂器,嫌棄手工制作。都塔爾、彈撥爾、沙塔爾、熱瓦普……他制作的樂器工藝精、音色好,不但是旅游景點上的熱銷品,而且連北京、上海,甚至國外的游客也會慕名前來選購,慢慢地他開始被人稱為“樂器達人”,2013年他又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傳承人。
由于制作樂器出了名,阿不拉·依不拉音的家變了樣,原來的土坯房變成了一座兩百多平方米的大院子,不但有了樂器制作室,還有專門的樂器展示廳。不同于老一輩藝人生活在封閉的環(huán)境里,處在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阿不拉·依不拉音有了更多的想法。過去,他雖然有樂器制作的技術(shù),但在加依村打造旅游文化村之前,只是偶爾帶個把徒弟,利用農(nóng)閑時做幾把樂器,一方面娛樂自己,另一方面也為家庭增加一點收入?!耙郧懊磕甑臉菲麂N售額不會超過十萬元,純利潤也不過一萬多元。但自從加依村成為旅游景區(qū),游客逐年增多,加依村樂器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后,我制作的樂器不夠賣了?!庇谑?,阿不拉·依不拉音就想到了把村里手藝人組織起來,一方面可以擴大生產(chǎn)規(guī)模,另一方面也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手藝人的行列:最初的工作并不好開展,大家從來沒有這么做過,“我們投了資了,掙不到錢怎么辦?我們辛苦地做好樂器了,賣不出去怎么辦?”于是,他自己帶頭拿出了全部積蓄投資,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作為生產(chǎn)車間(圖7),與五個常年合作的手藝人共同出資15萬元,在2014年成立了“嘉音加依樂器合作社”。他對合作社的日常生產(chǎn)分了幾個層次,關(guān)鍵部件的制作由自己帶領(lǐng)技術(shù)精湛、經(jīng)驗豐富的樂師在合作社制作,而一些技術(shù)含量低的工序,就由村民們帶回家去,做好了再送到合作社組裝。如今,合作社訂單絡(luò)繹不絕,收入相當可觀,既增加了農(nóng)民的收入,也保護和傳承了樂器制作技藝。他還通過舉辦樂器制作培訓(xùn)班,帶動幾十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yè),村民們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也找到了謀生的手段,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加依村,組建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件新鮮事,然而,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更是讓村民不敢想象和刮目相看,阿不拉·依不拉音成了全村人心目中的“大能人”。原因是他為這個“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帶來了“網(wǎng)絡(luò)銷售”的新鮮詞,加依村每年能制作數(shù)千件民族樂器,然而,由于傳統(tǒng)的銷售渠道所限,仍有不少樂器“找”不到一雙能彈會拉的手,寂靜地掛在墻上成為擺設(shè)?!叭绻麄鹘y(tǒng)樂器銷售能搭上互聯(lián)網(wǎng)銷售平臺的快車,會發(fā)生什么?”阿不拉·依不拉音發(fā)現(xiàn)了在網(wǎng)上賣樂器的便利,2015年3月初,他在新和縣有關(guān)部門的幫助下,聘請了幾個精通電子商務(wù)的大學(xué)生,注冊了“天籟嘉音民族手工樂器合作社”電商平臺。村民們看著他每天包裝樂器、填單、托運忙個不停,十分好奇和不解。當?shù)弥@是在做生意之后,大家爭先恐后地把自家制作的樂器送到他那里,委托他進行銷售。“樂器的性能、價格都在網(wǎng)頁上有具體的介紹,不管身處何地的購買者都能看到,選擇起來既節(jié)省時間,又節(jié)省費用,所以很受大家歡迎。”阿不拉·依不拉音看著比傳統(tǒng)銷售方式日益增長的銷量,喜上眉梢,“想不到我們這古老的手藝,也能連上互聯(lián)網(wǎng),真是神奇??!”
農(nóng)家院里,手藝人手中的刨子和鑿子在木頭上發(fā)出“嗤嗤”“咚咚”的聲音,婦女做樂器活兒的說笑聲,放學(xué)在家孩子們興奮的喧鬧聲,琴弦試音的悠揚小調(diào)聲,融在一起匯成了歡快的天籟聲,回響在加依村的上空。加依村,給我的感覺很美妙,質(zhì)樸典雅的古龜茲風(fēng)格房屋街道、古色古香的樂器展示中心、自然靈動的小橋小溪,伴隨著悠揚清新的音樂和裊裊升起的炊煙,使整個加依村充滿了詩情畫意。文脈綿綿,曲聲悠悠,沒有樂器,就沒有加依村;沒有制作技藝的傳承,加依村就會失去靈魂。正是有阿不拉·依不拉音這樣的手藝人群體,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肩負歷史的使命,帶動著古老的技藝在發(fā)展中傳承,在傳承中發(fā)展,讓這新疆傳統(tǒng)樂器制作技藝成了新時代絲綢之路的一張亮麗名片。
摘編:《中國手藝人》(2022年10月13日)
(編輯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