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燕誼
代際間的聆聽是傳承家風的重要手段,我們要給予父輩積極回應,給予子女力量傳遞。
提到代際,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只要家庭有三代以上就會涉及這個話題。為什么要講代際呢?因為代際關系中的聆聽對個人和家庭來說都至關重要。
于個人而言,聆聽是了解我是誰、我將成為什么樣的人的重要渠道。于家庭而言,聆聽是促進家人溝通、傳遞家風家訓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中青年人來說,上有老下有小,可謂家族傳承的核心樞紐。所以,這一期我們就來講講代際關系中的聆聽。
找到聆聽的重點
記得小時候暢想以后的幸福生活,人們說的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誰家要是有小轎車,那絕對就是大富豪。如今,電燈電話早已普及,自動化電器成了很多家庭的標配,不少家庭更是擁有了私家車。誰能想到,曾經以為要很久很久才能實現(xiàn)的幸福生活,短短三四十年就超額完成了。
有人肯定會問:咱們不是講聆聽嗎?為什么要講這些?講這些是為了讓大家真切地感受到,經濟發(fā)展有多迅速,社會變化有多快速。好,記住這種感覺。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感受下自己或身邊人對父母說的這些話:“爸,別說了,你說的那些對我一點用也沒有?!薄皨?,你小時候玩過手機嗎?你小時候知道電腦是什么嗎?你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的比你多多了,別跟我講過去的輝煌了,行嗎?”“時代已經變了,不要再說你經歷的那些事了,早就過時了,真的!”……
大家為什么不愿意聽父母說話?因為覺得他們說的那些對自己完全沒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因為大家把聆聽的重點放在了物質層面的社會經驗。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社會變化如此之快,長輩這方面的經驗必然無法指導當下,就像現(xiàn)在都要學習如何使用天然氣,而父母講的卻是如何砍柴生火。
我們真正要聆聽的不是物質層面而是精神層面,物質會過時,但精神卻可以永流傳,也確實需要代代傳承。就像父母講如何砍柴生火,我們要聽的不是具體如何做這件事的方法,而是其所承載的吃苦耐勞、為家人付出的精神。
有一次,我和我媽聊天,她講到當年自己想學醫(yī),但家里條件困難。于是,全家人就一起幫她想辦法,外公提供經濟支持,哥哥幫她找書,姐姐幫她咨詢專業(yè)老師……這種被支持和呵護的感覺讓她至今都覺得溫暖。
我問她:“你們家為什么這么和諧溫暖呢?”她說:“你姥姥去世得早,我的哥哥姐姐都想要替母親完成愛的接力,他們覺得這是一種使命?!蔽液苁苡|動:“那時候物質那么匱乏,大家能夠不為自己著想,而是為兄弟姐妹操這么多心,真的挺難得的,也特別讓人感動。”聽我這么說,我媽也很有感觸,話匣子就此打開,開始講外公如何為家打拼,外公的父親如何為了扎根北京而努力……
很多人都聽過父母講過去的故事,有人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有人三言兩語就把話頭堵上了,老人不高興,自己也不舒服。但那天,我和我媽聊了很久,彼此也都覺得很溫暖。為什么?因為我媽講這些故事的時候,我聽的不是她有什么生活經驗可以指導我買車買房,而是家庭成員遇到困難時,其他人特別有擔當,相互扶持;為了更好的生活,一家人不畏艱難,拼命付出……所有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學習如何面對困難、面對愛的喪失、面對生活的起起落落,這也是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重要來源。
我想你一定聽過很多小孩這么說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媽媽是醫(yī)生,我爸爸是法官?!薄拔覌寢屖茄輪T,我爸爸是運動健將?!睘槭裁??心理學有個說法,當我是某個強大者的一部分時,我也是強大的。同樣地,聆聽長輩講述他們是誰以及如何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我們也會把他們給予的外在的強大內化成自己內心的強大,這是進行自我建設的重要途徑。
識別聽到的內容
年輕人不愛聽長輩說話,除了覺得他們講的那些毫無用處之外,還覺得聽他們說的話讓人提不起精神。
兒子:“這工作太煩了,我要換工作?!崩习謭詻Q不同意:“年紀輕輕就知道挑三揀四,今天干這個明天干那個,將來靠什么養(yǎng)活自己?做人就得守本分,老老實實才能長久?!眱鹤硬恍嫉胤藗€白眼:“人就得趁年輕多試試,總不能像你一樣,一輩子在一棵樹上吊死,多窩囊啊!”感覺自己遭到挑戰(zhàn),老爸非常生氣:“沒有我辛苦打拼,能有現(xiàn)在的你?怎么現(xiàn)在翅膀硬了,覺得我不中用了?”每次不管說什么,爺倆的對話都會走向同一個結局。久而久之,兒子也就不愿意聽老爸說話了。
這對父子的對話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溝通中,長輩尤其是老年人總喜歡表達否定,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也危險那也不安全。年輕人會覺得他們觀念老舊、思想保守,老覺得自己怎么怎么好,別人如何如何不行,讓人完全沒有聽下去的欲望。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這個場景可以非常形象地解答這個問題。
爸爸帶著5歲的兒子玩,兒子想從一米多高的山包上跳下來。爸爸高興地鼓勵道:“跳吧,爸爸在下面接著你!”聽爸爸這么說,兒子瞬間勇敢起來,一鼓作氣跳了下來。爸爸說到做到,穩(wěn)穩(wěn)地接住了兒子,父子倆擊掌慶祝。
爺爺帶著5歲的孫子玩,孫子想從一米多高的山包上跳下來。爺爺趕緊制止:“千萬別跳,太危險了,跳下來肯定會把腿摔斷的。你站那兒別動,爺爺帶你走下來!”小孫子像霜打的茄子,高興不起來。
為什么爸爸和爺爺?shù)膽B(tài)度完全不同?這是他們根據(jù)各自的內在力量體驗感進行評估后的結果。爸爸年富力強,很有力量感,他就會把自己內在的力量感投射給兒子—跳吧,沒事。爺爺年紀大了,身體衰老、體能下降、社會關系減少,他就會把自己內在的無力感和脆弱感投射給孫子—哎呀,千萬別跳。
所以,在聆聽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自我識別,不管長輩怎么說,都不要太較真,也不要聽弦外之音,而要清楚地意識到:在那個年紀和位置,他對事情的評估和我是不一樣的,所以想法、做法也不同。有了這樣的覺察,我們就不會總想著拒絕、反駁他,而能夠在理解的前提下更多地給予積極回應。
多說才能多聽
最后一點,我想說的是,我們一定要多說。說和聽是分不開的,只有多說,才能有更多的機會聽。
我們多說,父母才能多聽、多說。隨著年紀增長,父母的社會角色越來越單一,社會關系越來越簡單,他們能聽到的東西越來越少,能給孩子說的也越來越有限。作為孩子,我們要把多彩的故事、有趣的經歷分享給父母,幫助他們拓寬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會感受到:孩子愿意和我交流,他心里有我;孩子跟我講這么多好玩的事,我和這個世界聯(lián)系更多;和世界與時俱進,我還是很有活力的。在這種積極美好的體驗下,父母內心的力量會增強,會更愿意主動和孩子溝通,表達也會更有力。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和父母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后,他們就不再會覺得孤單,那些銷售騙子也就沒了鉆營的機會。
我們多說,孩子才能多聽、多說。為什么要講代際間的傾聽?因為中青年是家風傳承的重要樞紐。小時候,我們聽爸爸媽媽講爺爺奶奶的故事、講爸爸媽媽的故事,現(xiàn)在自己成了父母,也要把家族的故事說給孩子聽。
有一次做親子活動,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爺爺因為身體不適,一直咳嗽。當時正值寒冬臘月,他堅持要去門外等著,工作人員好說歹說,他才勉強同意縮到窗邊。即便如此,他還是覺得打擾了大家。有些不知情的家長時不時會朝那邊看過去。
這時,有個孩子站起來對我說:“柏老師,我跟你說,我爺爺不是一直這樣的。你知道嗎?我爺爺14歲就參了軍,保家衛(wèi)國,特別英勇。新中國成立后,爺爺又去工廠當了工程師,會造火箭,特別厲害……”
孩子特別驕傲地說了很多爺爺?shù)墓适?,我也聽得入了迷,忍不住問他:“你怎么知道爺爺這么多故事???”孩子指指爸爸:“我爸爸跟我講的啊?!蔽矣謫柕溃骸澳悄闶遣皇怯X得爺爺特別棒?”孩子更驕傲了,嗓門都忍不住大了些:“那當然啦!爺爺就是我的英雄,就是我的偶像,我以后也要像爺爺一樣做一個工程師,做一個勇敢的人!”這時,我注意到,孩子的爸媽在一旁笑得特別開心。
飽含熱忱的情感回應是我們給父母最好的愛,飽含力量的家庭故事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如此,家風才能得以傳承,家庭才能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