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
在這個信息爆炸與速衰的時代,如何幫助孩子更智慧地學習,是當前家校協(xié)同育人遇到的新挑戰(zhàn)。
《呂語集萃·存養(yǎng)》曰:“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它在民間衍生成一句農業(yè)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意思是種什么收什么。這其中也包含兒童教育的哲理:父母養(yǎng)育孩子,種下什么因就收獲什么果,想得到必須先付出,獲得與努力成正比,家庭教育在這方面和種田極為相似。
古代農耕時代,種田也好做木匠也罷,祖輩父輩將畢生手藝傳授給子輩孫輩,基本是一套按部就班的經驗傳承。但在時下全球每隔83天信息就翻一倍的智能社會,孩子大學還沒畢業(yè),所學知識就落伍了;一畢業(yè)即遭遇“AI失業(yè)(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這表明故步自封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將跟不上時代的快速變化。
“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的一份預測顯示,到2025年,半數工作將由機器處理,70%時下大學生所學專業(yè),10年后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如何幫助孩子更智慧地學習,是當前家校協(xié)同育人遇到的新挑戰(zhàn)。就此問題,給年輕父母提幾點建議:
培養(yǎng)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能力。在種瓜不一定能得瓜、種豆也不一定能得豆的不確定性社會中,我們不能再墨守成規(guī)地靠“雞娃”方式養(yǎng)育孩子,而應培養(yǎng)孩子能做事、做成事的核心能力。未來學校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不會僅僅是紙筆測試,更會評估其在特定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與結果表現(xiàn),即所謂的“表現(xiàn)性評價”“智慧平衡評價”等。
有些父母看到中考體育計入總分,便鼓勵孩子練賽跑,高考不計入總分則不練,這不符合以德為先、五育并舉的初衷,更不是教育改革注重綜合素質評價的方向。因此,父母應從“刷題”為主的窠臼走出來,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優(yōu)勢特長。
運用“外掛大腦”做好信息管理。“外掛大腦”(智能手機、平板或電腦)是今后每名學生應掌握、擁有的知識管理底層系統(tǒng)。用這個系統(tǒng)可將碎片化信息和時間聚攏,從而構成一個人走進學校、踏上職場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從進化論來觀察,人類大腦并不擅長記憶和大規(guī)模信息管理,大腦容量有限,容易遺忘,這時就需要“外腦”輔助。世界那么大,知識浩如煙海,不見得所有人都需要達到博士水平。何況,每個人的大腦對自己的工作領域都有思維定式和知識盲區(qū),就像博士在生活上可能是個小白。
所以在信息爆炸與速衰的時代,熟悉掌握“知識外掛”底座的人,不僅學習、工作效率高,而且往往能一心多用、事半功倍。父母可以通過“外掛大腦”幫助孩子做好知識管理、時間管理和行為管理,擺脫知識焦慮狀態(tài),成為跨界學習高手。
訓練孩子學會“知識嫁接”?,F(xiàn)代農民都知道,要讓莊稼長得好,還需懂得嫁接,也就是選擇優(yōu)異的母本穗條嫁接在同科植物粘木上,以獲取具備母本優(yōu)良特性的新植物融合體。嫁接是為了發(fā)揮各植株不同的優(yōu)勢,得到人們需要的果實。人的大腦存在認知偏差,比如會偏向地過濾信息,特別是過濾掉與自己預設“答案”相反的論點。
所以,父母從小應糾正孩子的認知偏差,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不要輕易“刪除”與預設論點相悖的知識與結論。先不去考慮其合理性,多關注關聯(lián)性,借此激發(fā)孩子的思維火花、批判能力和創(chuàng)新活躍度。
如果能做到這3點,孩子更能適應智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