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
每次同學聚會,我們班都是幾個發(fā)展好的同學搶著張羅,安排人接退休的班主任、訂餐廳、詢問大家出行方式并讓順路的同學接送,熱心而周到。
聊到興頭上,我們會樂此不疲地問班主任老師,怎么樣,沒想到當年幾個“老大難”現(xiàn)在成了頂梁柱吧?“當時我們可真是讓老師著急操心了?!卑l(fā)展最好的那位同學已經(jīng)把公司做上市,每次謙遜地以此為由感謝老師。
確實,當年在嚴厲的班主任面前,他們一個個都是“老大難”學生,有的偏科厲害,有的不愛上學,有的成績不佳。
但是還好,我們學校重視素質(zhì)教育,不唯成績論,班主任也很愛孩子們,不管學習好壞,給每個人都安排了職務,班委、課代表、組長,總之大家都有用武之地,學習差點兒不會影響自信心,也能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
讓老師費心的孩子們,有的因為找到自信,慢慢恢復了學習興趣;有的因為高中文理分班,擺脫困境;還有的因為體育等特長考進大學。
“問題”一詞其實并非貶義,每個人都會遇到問題,然后解決問題,但是“問題孩子”卻是妥妥的貶義,一個小孩得啥樣兒,才能跟殘次品一樣,被稱為問題孩子呢?
在我看來,孩子上學遇到問題其實是大概率事件,不論是學習、同學交往、師生關系,還是適應學校規(guī)章與氛圍,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有不喜歡老師的,有不想學某門課程的,也有不想再去上學的,關鍵在于父母怎么看待和定性這件事。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和訓斥孩子,這樣做貌似無比正確,但結果不一定奏效,還氣得飛起。所以還有另一種選擇,我們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站在他身邊,陪他一起面對問題。
其實,父母能為孩子做的非常有限,授業(yè)解惑的是老師,勤學苦練的是孩子自己,我們能做的僅僅是提供物質(zhì)支持和精神支持。如果連這點支持都給不了,弱小的孩子解決不了他遇到的問題,只能退縮。
所以,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問題,幫他一起分析解決的應該是父母,發(fā)現(xiàn)他的優(yōu)點并順勢引導的也應是父母。這都是大人應該做的事情。
有些時候,問題可大可小,關鍵在于我們怎么看待,父母心細點,多觀察孩子的困難并伸出援手;父母心寬點,別遇到點問題就如臨大敵。
不輕易給孩子定性,“問題孩子”就沒有那么多。
[—詳見P20《詹大年:所謂“問題孩子”,其實是被誤解的白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