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珍 彭崗
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講述了“半條被子”的故事。他指出:“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zhàn)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鄙钊胩接憽鞍霔l被子”故事的精神內(nèi)涵,對于堅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半條被子”故事飽含著冷暖在心、風雨同舟的為民情懷和為民初心
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自誕生之日起,就心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勇?lián)鸀橹腥A民族謀復興的使命,就把“一切為了人民”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時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根本宗旨,與人民風雨同舟?!鞍霔l被子”故事見證的是美好初心,是寧可自己受苦也不讓群眾受苦的為民情懷,是人民至上的堅定立場。
在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仍然不忘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中央紅軍長征開始后,雖然處于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黨和紅軍仍然不忘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1934年10月22日,紅軍總政治部以代主任李富春的名義發(fā)出通知,要求各部隊在白區(qū)行動中,不許絲毫損害工農(nóng)群眾的利益,以及無組織的亂沒收行為。11月6日至13日,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后,中央紅軍陸續(xù)抵達汝城縣休整。發(fā)布了毛澤東、朱德署名的《出路在哪里?》的文告,向廣大群眾宣傳紅軍與廣大勞苦大眾是一家人,“我們要使每一個工人農(nóng)民有衣服穿暖,有飯吃飽”。駐扎在汝城縣文明司(今文明瑤族鄉(xiāng))沙洲村的紅軍,也廣泛宣傳黨的主張,播撒革命火種,擴大黨和紅軍的影響。當?shù)叵裥旖庑阋粯迂毧嗟霓r(nóng)民,正是從紅軍的宣傳中知道了共產(chǎn)黨和紅軍的主張,感受到共產(chǎn)黨和紅軍是他們的大救星。
用自己的模范言行與貧苦群眾共克時艱。紅軍長征途中,物資供給狀況很差,缺吃少穿是常態(tài)。盡管如此,每到一地,紅軍總是把打土豪得來的一部分衣物、糧食等分給貧苦群眾,與他們一起共克時艱。1934年11月17日,3名女紅軍來到徐解秀家,跟她拉家常,宣傳紅軍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軍隊,還把打土豪得來的衣物、糧食分給她家。時值初冬,山區(qū)天氣轉(zhuǎn)寒,徐解秀邀請女紅軍住到家里,大家圍著烤火盆取暖,很快就熟絡(luò)起來。3名女紅軍平易近人、訪貧問苦,盡力幫助老百姓的模范言行深深感動了徐解秀一家人。1976年,宜章縣農(nóng)民李慶武回憶道:紅軍過境宜章時,正好碰上收紅薯的季節(jié)。群眾見紅軍戰(zhàn)士饑餓,請他們吃紅薯,他們總是微笑著拒絕。后來見老鄉(xiāng)們的態(tài)度實在誠懇,他們就吃了一些并照價付錢。
始終為人民群眾送溫曖謀幸福。1934年11月17日晚上臨睡前,徐解秀帶著女紅軍來到廂房,女紅軍見簡陋的床鋪上僅有一件蓑衣和一條破棉絮,根本抵擋不住寒冷,便拿出了她們僅有的一條被子,和徐解秀母子合蓋,讓徐解秀度過了一生中最難忘的夜晚。當大部隊出發(fā)時,女紅軍商量把唯一的行軍被留給徐解秀家,徐解秀不肯接受。女紅軍對她說:“我們干革命,為的就是老百姓?!毕嗷ネ谱岄g,紅軍大部隊開始翻山,女紅軍十分著急。這時,一位女紅軍從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了兩半,另一位女紅軍拉著徐解秀的手說:“大姐,這下你可別推辭了,這一半你就收下吧!”就這樣,一條被子,剪成兩半,一半留下溫暖,一半帶走希望。始終為人民送溫暖、謀幸福,這就是共產(chǎn)黨和紅軍永遠不能忘卻的美好初心。
“半條被子”故事印證了血脈相通、魚水情深的軍民關(guān)系和軍民情誼
《中共中央關(guān)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中指出:“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黨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我們黨和人民軍隊自誕生那天起,就與人民群眾血脈相通、魚水情深。一部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深情的歷史?!鞍霔l被子”故事傳遞的就是濃濃的軍民真情帶來的無比溫暖。
在人民軍隊愛人民中見證血脈相通的魚水深情。1934年8月18日,正是稻熟梨黃的時節(jié),紅六軍團的一個通訊連進駐桂陽縣城郊燕山村,露宿在一片梨樹林里。第二天部隊開走后,老百姓發(fā)現(xiàn),黃燦燦的果子一個也沒有少,這就是“夜宿梨山、秋毫無犯”的佳話。同年11月,文明司沙洲村駐扎著中央紅軍的總衛(wèi)生部和總后勤部。當紅軍首長發(fā)現(xiàn)文明司秀水村一帶正流行瘧疾后,立刻派衛(wèi)生員給患病者看病、送藥,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群眾十分感動。住在徐解秀家的3名女紅軍第二天起床后,也忙著在村里給老百姓看病,還幫助徐家做家務(wù)。秀水村村民歐辛娥一直珍藏著紅軍贈送的藥箱,她告訴后人:“紅軍藥箱是傳家寶,紅軍精神忘不了?!奔t軍經(jīng)過通道縣的臨口、下鄉(xiāng)、菁蕪洲、縣溪等地時,先后給近千余窮苦百姓送去糧食、衣被、食鹽等物。
在人民群眾愛黨擁軍中見證血脈相通的魚水深情。群眾把紅軍當成恩人、親人,紛紛把藏起來的糧食拿出來主動獻給紅軍,還自愿給紅軍當挑夫。很多還冒著殺頭坐牢的危險,為紅軍帶路,站崗放哨,洗衣做飯,縫制軍衣,安置傷病員,幫助紅軍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紅軍長征在湖南期間,廣大窮苦百姓紛紛自愿加入紅軍。在大庸縣永定鎮(zhèn),“侯清芝一家八口長征”傳為佳話。紅軍長征經(jīng)過汝城縣全境前后19天,全縣12萬多人中,為紅軍挑擔、帶路、做掩護的等就有1.5萬余人,許多魚水情深的動人故事在這片土地上上演。3位女紅軍住在徐解秀家后,徐解秀熱情為女紅軍煮姜茶驅(qū)寒、燒熱水燙腳解乏,還為她們磨稻谷、縫米袋,徐解秀的丈夫朱蘭芳則睡在廚房草垛上徹夜守護。文明司五一村村民朱五斤在百丈嶺砍柴時,救回一個受傷的紅軍戰(zhàn)士。大隊伍離開時,這個紅軍戰(zhàn)士硬要留下自己的行軍被給朱五斤,好說歹說,朱五斤才收下這條被子。這就是“另一條被子”的故事。
穿越歷史時空接力傳遞血脈相通的魚水深情。跟隨賀龍長征的桑植人,解放后剩下不到100人。在洪家關(guān),就留下了70多個寡婦,她們時刻思念再也回不來的丈夫。1984年,84歲的徐解秀常常念叨:“紅軍姑娘還會回來看我的?!蓖?1月14日,記者羅開富在《經(jīng)濟日報》發(fā)表他寫的報道《當年贈被情誼深 如今親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請本報記者尋找三位紅軍女戰(zhàn)士下落》。鄧穎超、康克清、蔡暢、劉英、謝飛等15名當年的女紅軍看了這篇報道之后發(fā)表談話,對長征途中的父老鄉(xiāng)親表達她們的懷念之情、感激之情。在鄧穎超親自主持下,一場尋找3名女紅軍的行動在全國展開。雖然英雄已無覓處,3名女紅軍最終沒有找到,但接力傳遞軍民血脈相通的魚水深情卻是熾熱滾燙、歷久彌新。
“半條被子”故事彰顯了同仇敵愾、生死與共的英雄氣概和英雄本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quán)勢團體、任何特權(quán)階層的利益?!薄鞍霔l被子”故事留下了不走的宣傳隊、宣言書、播種機,堅定了人民群眾緊跟共產(chǎn)黨走的決心和信心。
始終把人民群眾團結(jié)在一起。我們黨和紅軍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軍民一心、同仇敵愾。正如毛澤東指出的:“我們共產(chǎn)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jié)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敝醒爰t軍長征時,每次戰(zhàn)斗之余,紅軍一到宿營地,就要召開群眾會議,宣傳革命道理。紅軍經(jīng)過汝城縣鄉(xiāng)墟屋場時,到處寫標語、呼口號、畫漫畫、散傳單,打土豪、分浮財,盡可能地幫助窮苦百姓,深受人民群眾擁戴贊頌。蘇維埃國家銀行在文明街、沙洲村等處設(shè)立銀行兌換處,紅軍所用“蘇鈔”按日兌現(xiàn),方便了群眾。紅一軍團一到宜章縣白石渡,就廣發(fā)傳單,張貼標語,召開工人大會,宣傳黨的主張。在白石渡,紅軍還幫助當?shù)亟M織了3個區(qū)蘇維埃政府,發(fā)展了42名黨員,組建了 3 個秘密黨支部,成立了一支有60多人的游擊隊和一支有100多人的武裝赤衛(wèi)隊。在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緊緊地把人民群眾團結(jié)在一起。徐解秀老人在臨終前立下家訓:“一定要跟共產(chǎn)黨走,因為共產(chǎn)黨是只有一條被子也要分一半給你的好人。”
依靠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歷史。紅軍選擇長征,舉起北上抗日大旗,拯救民族危亡,把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扛在肩上,贏得了民心。正因為贏得了民心,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紅軍各部先后經(jīng)過汝城縣時,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傾力支持。當時,汝城濠頭圩是敵軍駐守的重要據(jù)點之一,峭石如壁,易守難攻。紅軍先頭部隊在當?shù)厝罕娨废?,順利占領(lǐng)了石壁山天險,并乘勝攻占了濠頭圩,突破了敵人精心設(shè)置的第二道封鎖線,軍委縱隊和紅軍主力得以相繼入湘。紅軍在汝城縣延壽瑤族鄉(xiāng)官亨村駐扎時,村民胡四德把從各家各戶籌集來的105擔稻谷、3頭生豬、12只雞送到胡氏祠堂紅軍駐地,交給了紅軍司務(wù)長葉祖令。在紅軍撤離時,實在拿不出錢,葉祖令只好給胡四德寫了一張借據(jù)。胡四德一直沒有對外聲張此事,直到1996年暮春他孫子胡運海在家里墻角上砌新灶時,才發(fā)現(xiàn)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里裝著這張借據(jù)。紅軍過宜章時,敵軍在宜章境內(nèi)修筑大小碉堡110余座。宜章人民為了紅軍順利通過,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搗毀“烏龜殼”(即碉堡)斗爭。在20多天的時間里,革命群眾共燒毀、挖毀“烏龜殼”百余座,為配合紅軍突破敵人設(shè)置的第三道封鎖線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就充分證明,因為緊緊依靠了人民群眾,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才能克服千難萬險,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掀起改變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的滔天巨浪。
始終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紅軍在長征期間,與人民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長征途中,紅軍將領(lǐng)跟普通戰(zhàn)士一樣,穿草鞋、吃野菜、露天住宿。毛澤東的伙食費與普通戰(zhàn)士一樣,一角五分錢,沒有任何特殊。當時,中央紅軍后勤部和先頭部隊來到了汝城縣文明司秀水村。駐扎后,紅軍官兵把自己有限的飯菜分給窮苦老人吃,又給患病的群眾看病送藥。在家的村民都說紅軍是好人,是我們自己的軍隊。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一下子傳開了,躲在山里的老百姓都回到了村子里。紅三、八軍團一支部隊駐扎在汝城縣外沙珠目時,紅軍班長鐘永幫看到一位年過七旬的老爺爺穿得單薄,凍得臉色蒼白,嘴唇發(fā)紫。鐘班長急忙把自己的褲子脫下來,遞給這位老爺爺。老爺爺不肯接,他對老爺爺說:“這條褲子雖然不是新的,也不很厚,但穿著會暖和些?!崩蠣敔敿拥卣f:“如果我穿了你的褲子,你又怎么辦,你也會冷的呀!”鐘班長懇切地說:“您還是收下吧!”老爺爺含著眼淚收下了這條褲子。1935年12月,紅二、六軍團經(jīng)過會同縣馬鞍鄉(xiāng)黃土村時,窮人梁利元怕軍隊來了遭殃,往山里跑了。紅軍過后,他回家一看,什么東西也沒有損壞,只有幾個南瓜不見了。但見廚房里桌上覆蓋著一個碗,碗內(nèi)放著兩塊光洋和五角銅錢,還寫著一張紙條:“老板不在家,吃了你的幾個大南瓜,付給瓜錢兩塊五。麻煩,再見了?!绷豪D時心里熱呼呼的,感到這個軍隊真好。這生動詮釋了共產(chǎn)黨人和紅軍“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風范。
“半條被子”故事揭示了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必勝信念和必勝斗志
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紅軍將士鮮明的精神符號和特質(zhì)。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強大敵人,面對艱巨而繁重的革命任務(wù),面對各種艱難險阻,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人民軍隊不僅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更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唯有這樣,才能用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挺起民族的脊梁,完成一個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創(chuàng)造一個個人間奇跡。
用英勇的斗爭犧牲開辟前進道路。中央紅軍長征開始后,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用斗爭犧牲開辟前進道路。紅軍進入汝城后,經(jīng)過了熱水、集龍、益將、濠頭、永豐、土橋、附城、泉水、井坡、大坪、東嶺、馬橋、外沙、延壽、小垣、嶺秀、盈洞、文明等18個鄉(xiāng)(墟)205個村,行程130余公里,歷經(jīng)大小戰(zhàn)斗20余次,摧毀敵碉堡100余座,斃敵千余,順利突破了敵人第二道封鎖線,譜寫了紅軍戰(zhàn)士英勇善戰(zhàn)、克敵制勝的詩篇。當然,要奮斗就要不怕犧牲。1934年11月5日,紅軍先遣隊為了掩護主力紅軍和輜重部隊通過汝城縣延壽鄉(xiāng)青石寨封鎖線,被敵人追至獅形嶺懸崖邊。紅軍一個排只剩下7人,而且彈盡糧絕。他們不愿被敵人俘虜,英勇地跳下懸崖。所幸7名跳崖勇士,在下楊村白金洞群眾的保護下,得到及時搶救和治愈,傷好后有的趕緊追上部隊,有的回到江西中央蘇區(qū)。在湘江戰(zhàn)役中,中央紅軍苦戰(zhàn)5個晝夜,鮮血染紅了湘江。犧牲的紅軍將士達3萬多人,其中師級干部18名、團級干部28名,在湘江轉(zhuǎn)彎處密密麻麻擺滿了紅軍烈士的遺體。但紅軍將士憑著不怕犧牲的精神,最終突破了敵人重兵布防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聚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地區(qū)”的狂妄計劃。滔滔不絕的湘江,見證了紅軍將士的英勇不屈,是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
抱著必勝的信念和斗志勇往直前。綏寧瓦屋塘之戰(zhàn)中,紅五師師長賀炳炎的右臂被敵人炮彈炸成肉泥狀,只有鋸掉胳膊才能保住性命。當時,沒有任何麻醉的條件,醫(yī)生只能用木工鋸子截去他的右臂。手術(shù)持續(xù)了2小時16分鐘,賀炳炎把嘴里的毛巾都咬爛了。手術(shù)后,賀炳炎見到賀龍的第一句話是:“老總,我的胳臂沒了一只,但心還在,我一定要繼續(xù)堅持下去,繼續(xù)跟敵人干!”憑借著這樣的信念,賀炳炎僅在擔架上休息了6天,便又重返戰(zhàn)斗崗位。堅定的必勝信念,這是長征之魂的真諦!1984年11月,羅開富在沙洲村采訪時,站在一旁68歲的村民朱青松說:“當年紅軍走后,敵人把全村人趕到祠堂里,逼大家說出誰給紅軍做過事,大家都不說,敵人就搜家。女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被搜走了,還強拉踢打讓徐解秀跪在祠堂里半天?!毙旖庑阏f:“雖然那時候為了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吃了一點兒苦,不過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什么叫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毙旖庑闶冀K不忘女紅軍離開沙洲村踏上長征新征途時的承諾:“等勝利了,我們給你送一條新被子來。”這種不怕犧牲、相信革命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感天動地。徐解秀的孫子朱和榮說:“奶奶臨走前的幾天,眼睛總是閉了又睜,斷斷續(xù)續(xù)地說,那3位紅軍姑娘會回來看我的。要永遠記著紅軍,要聽共產(chǎn)黨的話。”
在新時代新長征路上奮勇向前。習近平總書記說,進京趕考沒有結(jié)束,我們正在進行一場新的長征。革命先輩在長征中創(chuàng)造的不朽功績,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之路是艱苦的、漫長的,新長征的路將會更艱苦、更漫長。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陽光在羅霄山綻放,沙洲村早已不復當年模樣。2020年,沙洲村的游客接待量就超過了7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了600萬元。村集體收入從2014年的3600元提高到4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萬元,當?shù)攸h員干部堅守和傳承“半條被子”故事蘊含的精神力量,帶領(lǐng)老百姓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半條被子”故事承載的是信念的高度、血脈的濃度、情感的溫度、艱辛的程度和奮斗的力度,是推動我們在新時代新長征路上奮勇向前的不竭動力。
(作者王文珍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一級巡視員;彭崗系二級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