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博冉
朋友大斌一直暗戀著大學同學小美。
大斌是個帥小伙,在校時是籃球隊隊長,畢業(yè)后工作優(yōu)渥。小美曾是學生會主席,長得漂亮,性格外向,善于交際,工作能力也很強。
在旁人看來,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但這么般配的兩個人,就是走不到一起。
作為兩人共同的朋友,我能看出小美并非對大斌毫無感覺,但她寧可去找一些條件不如大斌的男生談戀愛,也不回應大斌的暗戀。
我問她原因是什么,她說:“我們倆星座不合?!?/p>
我說:“星座這東西你也信?”
她說:“當然信!大斌是水瓶男,我是巨蟹女。這兩個星座剛開始談戀愛會比較順利,一旦熱戀期過去,爭吵就會越來越多。我們巨蟹座很溫柔,很體貼,很喜歡黏著另一半,但水瓶座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歡時刻都和伴侶在一起,需要獨立空間。巨蟹座內心敏感,缺乏安全感,水瓶座會讓我感到不安定。兩個人在一起,一個拼命想要自由,一個始終沒有安全感,能有啥好結果?”
她說得這么斬釘截鐵,我也識趣地沒再撮合。
然而就在昨天,我接到小美的電話,說她和大斌在一起了。
“你不是說你們星座不合嗎?”
“星座是不合,但是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人格測試是合適的呀!我是ENFJ,他是INFP,絕配!”于是,小美因為人格測試結果,答應了大斌的追求。
現(xiàn)如今,網絡上流行著各種關于性格、人格的自測方法,比如星座學、血型學、占星術、MBTI等等。其中,流行度最高的是星座學和MBTI。
星座學是占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米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占星家為了方便觀測天上的諸多恒星,把星空分為若干個區(qū)域,每一個區(qū)域就是一個星座。巴比倫人根據星象運行制成四季的星座歷,期望以它來占卜和預測國家與人民的命運。
中國古代也有關于星座起源的記載,比如《周禮》中發(fā)現(xiàn)的二十八星宿的宿名,《史記》中關于二十八星宿及四象的記載,以及杜甫的名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中的“參”與“商”也是星宿名。
古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也有各自關于星座學的起源說。
恒星或星座的起落在古代常用于航海和時間的計算,而在現(xiàn)代社會,星座的重要性相對降低,現(xiàn)在我們提到星座,更多是想到“星座性格論”,即根據星座來歸納人的性格的方法。
在年輕人中,幾乎人人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星座,其中一部分習慣每周看一看自己的星座運勢。
當然,也有很多人對星座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玄學的成分比較多,而MBTI看起來像個正經的心理學測試,很多人對其結果都深信不疑。一個人可能并不相信星座,但很可能愿意相信MBTI。
MBTI,也叫“MBTI人格測試”
“MBTI 職業(yè)性格測試”“MBTI性格測試”,名字很多,其實都是同一個測試。
它的全稱為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由美國作家伊莎貝爾·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凱瑟琳·布里格斯研制開發(fā),其理論基礎是榮格所創(chuàng)立的心理類型理論,包括4個衡量維度,每個維度包含2種特性,總結出16種人格分類,每個類型用特性的首字母命名。
MBTI自誕生后,進行了多次改進,并和一些商業(yè)機構合作,進行出版、推廣,國外有許多企業(yè)采用MBTI來測試應聘者和員工,后來又被大量應用于企業(yè)培訓、職業(yè)咨詢以及個人成長等領域。
現(xiàn)今,很多年輕人把它作為找工作和談戀愛的重要參考,甚至還有人把它印在名片上。
雖然MBTI的商業(yè)推廣相當成功,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爭議。
它的發(fā)明者都不是心理學科班出身,未受過系統(tǒng)的科學教育。
它的基礎理論本身就存在爭議。榮格的“心理類型說”并沒有經過大規(guī)模調查或者實證檢驗。榮格本人也曾說過,他在《心理類型》一書中提到的人格分類,只是源于經驗的粗淺分類。而科學的人格測試需要通過信度和效度的質量檢驗,MBTI在這兩項指標上顯然不夠有說服力。
它的試題并不嚴謹。MBTI人格測試中包含大量的二選一,非此即彼,但實際上大多數人的情況往往介于兩者中間。比如在“我獨處太久,便會感到不安”和“若沒有足夠的自處時間,我便會感到煩躁不安”之間選擇最合適描述你的詞語(試題選自MBTI性格測試),大多數人并沒有強烈傾向于某個選項,他可能有時候喜歡獨處多一點,有時候特別不想獨處,卻不得不被束縛在非此即彼的選項劃分之中,被迫去選擇一個較為接近的狀態(tài)。
除此之外,還得考慮版權問題。MBTI的版權屬于布里格斯家族和其商業(yè)伙伴,而網絡上免費的版本大概率是仿版、山寨版、改造版,其準確率又要大打折扣。
人們喜歡測試,但其實人們關心的既不是星座,也不是人格,而是“自己”。
人格測試之所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因為人們想要通過它來進行自我評估,了解自己的特質,并強化自我意識。
盡管這些測試的描述都模糊籠統(tǒng),但人們常常深信不疑。這是“巴納姆效應”在作祟。心理學家巴納姆·福勒通過實驗證明,人們傾向于認為一些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十分準確地揭示自己的特點。許多性格測試都利用了這種認知偏差,把測試結果大而化之,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測試對象,讓測試對象更容易接受這些描述,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而實際上,人格是非常復雜的。
全世界幾十億人口,真的能被16種人格類型所概括嗎?人出生時候的星座位置、月份、季節(jié),對人性格的影響會大過親子關系和原生家庭環(huán)境嗎?這些問題,其實稍加思量,就能得到答案。
對于人格測試,我們當然可以測,但不能當成人生教科書。如果測試結果是積極的、正向的,你能得到鼓舞,真假又何妨?如果測試結果不盡如人意,那便一笑置之。做人做事,都要學會靈活、變通,不要被一個小小的測試結果標簽化,更不必被某一種人格框住。世界很大,而你生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