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介紹】
方濱興: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任?,F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集團首席科學家、廣州大學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名譽院長、教育部網絡空間安全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網絡空間安全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xié)會理事長、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長、中國云安全與新興技術安全創(chuàng)新聯盟理事長、中國網絡空間安全人才教育聯盟理事長、中國通信標準化協(xié)會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委員會主席。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四次,獲國家“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榮譽稱號,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8年5月17日,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活動邀請方濱興院士在廣州市第七十五中學開展科普講座
方濱興院士表示,網絡空間的基本要素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平臺,沒有平臺就沒有空間,空間是建立在平臺上的;二是數據,沒有數據就產生不了活動,活動就是對數據的加工傳輸;三是決策者或用戶,沒有用戶就沒有主體;四是行為,數據工具不能建立行為,數據搬動過程、加工過程才會形成行為。
網絡空間的安全應從兩個方面討論:一是網絡空間自身的安全問題,包括平臺、數據等安全問題;二是在活動進行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涉及到對信息通信技術系統(tǒng)的運用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防安全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如何科學認識當前的網絡安全問題,方濱興院士歸結為“六論”。一是從認識論視角看,網絡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二是從進化論視角看,網絡安全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態(tài)的;三是從實踐論視角看,網絡安全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四是從相對論視角看,網絡安全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五是從方法論視角看,網絡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六是從矛盾論視角看,網絡安全是妥協(xié)的而不是互斥的。
目前,我國每年對網絡安全人才的需求量有幾十萬人,但科班出身的網絡安全人才每年只有1萬多人,人才儲備遠遠不夠。方院士認為,須各方共同努力,持續(xù)加大網絡安全人才的教育培養(yǎng)力度。未來的網絡安全人才,除了要掌握信息技術本身,還要掌握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方院士在廣州大學創(chuàng)建特色型研究生班,以培養(yǎng)實戰(zhàn)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積極探索網絡安全人才培養(yǎng)新機制。
愛國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作為科技工作者,要始終保持報效國家的使命感,儲備報效國家的能力,付諸報效國家的行動。方院士表示,希望通過個人的一點努力和探索,盡快補齊我國網絡安全人才缺口,提升網絡空間治理能力,為實現整體動態(tài)開放的網絡安全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