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鵬 林佳陽 楊奇 宋海歐
(1.南京理工大學 化學與化工學院,國家級化學化工實驗中心 江蘇 210094 2.南京師范大學 環(huán)境學院 江蘇 210023)
近年來,為解決迫在眉睫的環(huán)境及能源匱乏問題,開發(fā)清潔環(huán)保、可持續(xù)能源已成當務之急。鑒于高能量密度、無污染性、可持續(xù)性等優(yōu)勢,氫能成為新時代理想的綠色能源。電化學分解水作為最有利的制氫方式之一,其包含兩個半電極反應,即陰極析氫反應(HER)和陽極析氧反應(OER)。然而,由于氧氣與催化劑表面原子的相互作用強于氫氣,OER需要一個極高能壘來克服四個質子耦合電子轉移步驟的動力學抑制。為加速反應動力學、降低能耗,迫切需要高本征活性和多位點的OER電催化劑。
目前,IrO2、RuO2等貴金屬催化劑被認為活性最高。然其高昂成本、有限的耐久性、稀缺的自然資源以及較差的抗中毒能力抑制了大規(guī)模市場應用。相較之下,金屬有機框架(MOF)擁有巨大的比表面積、高孔隙率以及豐富的活性位點,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電催化活性。尤其是鐵系MOF(Fe、Co、Ni)在地球上分布廣泛,且價格低廉,與有機配體的配位數(shù)豐富,極大促進了其發(fā)展。但由于固有的低導電性和穩(wěn)定性,鐵系MOF表現(xiàn)出的OER性能仍不盡如人意。因此,提高鐵系MOF的OER活性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本實驗通過調(diào)控MOF電子結構,在一致的測試環(huán)境中對比單金屬Fe-MOF、Co-MOF和不同維度的雙金屬FeCo-MOF OER性能。證明了雙金屬協(xié)同效應可提高OER性能,彰顯了二維MOF在OER催化領域的優(yōu)勢。本實驗不僅涉及到材料合成相關知識,而且涉及材料表征及電化學催化領域的知識,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電化學及能源化學首次引入到本科生的化學綜合實驗,可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科研熱情。
(1)了解燃料電池及相關電極材料的應用前景及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掌握OER反應機制及材料表征方法。(2)了解MOF類材料的結構特征,掌握制備原理、方法及相關實驗操作技能。(3)掌握材料表征手段的原理,學會數(shù)據(jù)處理和圖譜分析。(4)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激發(fā)系統(tǒ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實驗操作能力[2]。
OER是由氫氧根在堿性電解質或水分子在酸性電解質中的氧化反應產(chǎn)生的[3]。具體的催化過程包括了反應物在活性中心的吸附,反應物通過一些中間體向產(chǎn)物轉換,產(chǎn)物從活性中心解吸。據(jù)文獻報道,在酸性和堿性介質中,其涉及的基本途徑因機制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兩種反應環(huán)境均與中間體(*OH,*O,*OOH)的吸附和解吸相關。堿性介質中OER的反應機理[4]如下:
*代表電催化劑的活性位點,可以吸附和解吸反應物、中間體以及產(chǎn)物。一般說來,含氧物質的吸附能極大地決定了反應活性:若電催化劑活性位點的吸附太弱,反應物難以被吸附,直接影響了后續(xù)反應的進行;若吸附太強,會阻礙產(chǎn)物的解吸,導致表面有效活性位點的占據(jù)。影響OER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催化劑的形貌、狀態(tài)以及基底的選擇。為達到理想性能,傾向于構建納米級、層狀、高度開放的結構以暴露更多活性位點。
金屬有機框架(MOF)是由金屬節(jié)點(金屬離子和金屬簇)與有機配體通過配位鍵連接而成的多孔材料,通過調(diào)節(jié)金屬節(jié)點與有機配體的配位方式可形成不同維度的納米材料。其中,二維MOF因其表面眾多不飽和金屬離子配位位點、快速的質量傳輸和電荷轉移,具有高效的電催化活性。界面合成法、表面活性劑輔助合成法、模板輔助合成法和超聲剝離法等是典型的二維MOF合成方法,但這些方法均存在一些缺點,如:產(chǎn)率低、表面活性劑與MOF納米片表面結合阻塞活性位點、所需能量高,限制了二維MOF的大規(guī)模應用。因此,我們采用室溫攪拌這一溫和的合成方法。
六水合氯化鐵(FeCl3·6 H2O)、六水合硝酸鈷(Co(NO)2·6H2O)、三乙胺(TEA)和乙醇(AR,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氧化銥(IrO2)和苯甲酸(BA)(AR,Aladdin);氫氧化鉀(KOH)(AR.Macklin)。
CHI600E型電化學工作站(上海辰華儀器有限公司)、TECNAI G2 20 LaB6型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美國FEI公司)、Bruker D8 Advance型X射線衍射分析儀(XRD)(德國Bruker公司)PHI Quantera II型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日本Ulvac-Phi公司)。
Fe-MOF的制備:將270mg六水合氯化鐵完全溶解于50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并加入120mg對苯二甲酸(PTA)。直至PTA全部溶解于DMF后,依次加入適量乙醇(2mL)、水(2mL),并快速加入三乙胺(1mL),室溫下反應(800rpm,12h)。將反應所得沉淀用乙醇離心(5000rpm,5min)洗滌3次,并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所得橙色產(chǎn)物即為Fe-MOF。Co-MOF的制備:制備方法與Fe-MOF類似,僅將金屬離子替換為270mg六水合硝酸鈷。所得粉色產(chǎn)物即為Co-MOF。FeCo-MOF的制備:制備方法與Fe-MOF類似,僅將金屬離子替換為180mg六水合硝酸鈷和90mg六水合氯化鐵。所得褐色產(chǎn)物即為FeCo-MOF。
圖1 (a)PTA、Fe-MOF、Co-MOF、FeCo-MOF的FT-IR譜圖;(b)FeCo-MOF的Raman譜圖;(c)FeCo-MOF的TEM圖像;(d)FeCo-MOF的N2吸附-脫附等溫線(插圖為孔徑分布曲線);(e)FeCo-MOF中XPS Co 2p高分辨率譜圖;(f)Fe 2p高分辨率譜圖
由于MOF的低晶態(tài),利用FT-IR技術研究催化劑的分子內(nèi)化學鍵。圖1a中,與有機配體PTA的-COOH基團吸收峰(1674cm-1)相比,MOF中該特征峰明顯削弱且紅移至1652cm-1,明顯的去質子化作用表明金屬離子與PTA的羧酸基團之間存在配位作用。在一系列MOF基催化劑中,1558cm-1和1385cm-1附近均存在強特征峰,分別歸屬于υas(COO-)和υs(COO-)。而1018cm-1、745cm-1、667cm-1附近的吸收峰依次為O-H面內(nèi)變形振動、苯環(huán)C-H彎曲振動、M-O伸縮振動,進一步證實了金屬離子與質子化PTA的成功配位。FeCo-MOF表現(xiàn)出強拉曼散射信號,這可能是因為PTA具有良好的對稱性。對于FeCo-MOF,1602cm-1、1425cm-1、1300cm-1、1140cm-1、863cm-1、660cm-1、467cm-1的特征峰分別歸屬于有機配體中苯環(huán)的伸縮振動、υ(COO-)振動、υ(C-O)振動、芳香環(huán)的δ(C-H)、芳香環(huán)的γ(C-H)、υ(Co-O)振動、υ(Fe-O)振動(圖1b)。
FeCo-MOF的TEM圖像證明其呈現(xiàn)為極薄的納米片,邊緣發(fā)生自然卷曲,表現(xiàn)出其柔性。納米片形態(tài)及邊緣的褶皺有利于暴露更多的活性位點,增加與電解質接觸的機會(圖1c)。為確定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和孔徑分布能否顯著影響催化性能,可以通過N2吸附-脫附等溫線測定。觀察圖1d可知,所有催化劑均呈現(xiàn)Ⅳ型等溫線,且存在H4滯后環(huán),證實了催化劑具有介孔特性。FeCo-MOF的比表面積為181.48m2/g,這既有利于反應中間體的擴散和電解質的浸潤,又可以暴露更多的活性位點,改善了催化劑總體活性。FeCo-MOF的Co 2p擬合得5個分峰(圖1e),依次為:Co3+的2p3/2峰(780.8eV)、Co2+的2p3/2峰(782.4eV)、Co 2p3/2的衛(wèi)星峰(785.4eV)、Co 2p1/2峰(796.9eV)、Co 2p1/2的衛(wèi)星峰(802.0eV)。與之對應的是,F(xiàn)eCo-MOF的Fe 2p峰擬合為:Fe2+的2p3/2峰(710.4eV),F(xiàn)e3+的2p3/2峰(713.4eV),F(xiàn)e2+的衛(wèi)星峰(717.4eV),F(xiàn)e2+的2p1/2峰(723.2eV),F(xiàn)e3+的2p1/2峰(725.2eV)(圖1f)。Co3+/Co2+和Fe3+/Fe2+的比例分別為5.225和1.017。XPS結果表明Co2+/3+和Fe2+/3+不同金屬物種的共存,具有充足的不飽和位點,使其具有更高的氧化還原能力。
圖2 在1 M KOH(飽和O2)、掃速10mV/s、轉速1600rpm下Fe-MOF、Co-MOF、FeCo-MOF、IrO2的(a)LSV曲線;(b)Tafel曲線
過電位是評價電催化劑在相同測試條件下OER性能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有文獻指出為電流密度等于10mA/cm2時的過電位,因在一次太陽光照下,10%太陽能-燃料轉換效率的太陽能水分解電池的電流密度約為10mA/cm2,而被認為是評估催化劑性能的基準。一般值越小電催化活性越佳。電催化動力學的另一實質性指標為Tafel斜率(b)。在相同電流密度下,值越小,越小,說明電催化動力學越高。此外,Tafel斜率還是判斷決速步的重要依據(jù)。
在相同測試條件下比較不同過渡金屬催化劑Fe-MOF、Co-MOF、FeCo-MOF和貴金屬氧化物催化劑IrO2的OER活性。圖2a中單金屬Fe-MOF、Co-MOF均表現(xiàn)出滯后的起始電位,說明其催化活性較差。而雙金屬FeCo-MOF則具有較低的,達到10mA/cm2電流密度時所需的過電位為347mV,比Fe-MOF、Co-MOF分別降低了141mV、98mV,也優(yōu)于商用貴金屬催化劑IrO2(425mV)。與單金屬Fe-MOF、Co-MOF相比,雙金屬FeCo-MOF在1.2~1.3V之間出現(xiàn)了明顯的陽極峰,這歸屬于Co離子的自氧化,表明Fe、Co間存在很強的電子耦合作用,改變了催化劑的電子結構。一般來說,Tafel斜率是在電流完全由非質量傳遞限制決定的電壓區(qū)域獲得的。圖2b中雙金屬FeCo-MOF的斜率為65mV/dec,遠低于IrO2(94mV/dec),說明FeCo-MOF具有較快的催化動力學。這可能是由于雙金屬協(xié)同效應,弱化了金屬位點和配位水的化學鍵,顯露豐富的不飽和配位中心,提高電化學活化速率;雙金屬摻雜改變了MOF骨架的主客體相互作用,孔隙度增加,使OH-更易插入,促進金屬氧化物中間體的形成。
要求每位同學完成實驗后,提交實驗報告,并在報告的討論部分回答以下問題:(1)適合做OER的電極材料還有哪些,優(yōu)缺點是什么?(2)提升FeCo-MOF電極材料OER性能的控制策略還有哪些?(3)為什么雙金屬MOF的OER性能會優(yōu)于單金屬MOF?
教師嚴格規(guī)范同學們實驗操作。本實驗的開展分為FeCo-MOF的合成、結構表征和OER性能研究3個部分。(1)FeCo-MOF反應期間,學生可以準備OER性能測試需要的玻碳電極拋光、電解液配置等工作,并提交預習報告;(2)材料結構表征及OER性能研究,教師應將碳中和及碳達峰思想與國家能源戰(zhàn)略結合起來,培養(yǎng)同學們正確價值觀;(3)觀察實驗現(xiàn)象,詳細做好記錄,仔細分析遇到的問題和實驗結果,并能準確詳實記錄,如實撰寫實驗報告。
本綜合實驗采用簡單的室溫攪拌法制備了FeCo-MOF為代表的OER催化劑,并對其結構和OER性能進行了表征。本綜合實驗具有操作方法簡單、產(chǎn)率高及重復性強的優(yōu)勢。材料制備過程中既包含溶解、攪拌、洗滌及干燥等常規(guī)操作,也包含多個重要表征方法的內(nèi)容,最后闡明了OER的電催化性能。本綜合實驗的開展不僅提高同學們的實踐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工作效率,加強團隊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