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琪 張 鵬 李 輝
蚌埠市位于淮河右岸的區(qū)域內有5 條支流匯入淮河。這5 條支流自西向東分別為龍王河、天河、八里溝、席家溝、龍子湖。天河(洼地水面部分)位于蚌埠市西郊,天河流域北、東、南三面為山地或丘陵高地,西側臨淮河,涵括了蚌埠市禹會區(qū)和滁州市鳳陽縣的部分區(qū)域。天河封閉堤北接涂山高地,南連鄰近流域龍王河右岸堤防,成為天河洼地抵御淮河洪水的屏障,封閉堤外為淮河。天河水沿涂山南坡,通過已建的天河閘穿天河封閉堤入淮河。
龍子湖發(fā)源于東、西蘆山,系淮河蚌埠閘下南岸一級支流,集水面積140km2,東、南、西三面大都為丘陵區(qū),北側為低洼地,于曹山閘以上形成龍子湖。湖底高程約14.0m,死水位16.0m,在正常蓄水位17.50m 時,湖面南北長6.5km,寬約1km,水面面積8.7km2,庫容1700 萬m3。大蘆家至曹山閘為湖區(qū),有東澗溝、西澗溝、洼張溝、皇塘溝等匯流入湖,經曹山閘出湖后向北平行于蚌埠圈堤東側經2.0km 河道入淮河,其間還有龍子湖站和鄭家渡閘兩座控制工程。
天河湖水面寬闊,洼長約10km,至鳳陽境內河道分岔多呈澗溝,所以天河本干基本無正槽。天河流域總面積340km2,涉及蚌埠、滁州兩市,鳳陽、禹會區(qū)兩縣區(qū),其中禹會區(qū)106.4km2,占31%;鳳陽縣233.6km2,占69%。按地形劃分:山區(qū)70km2,占21%;丘陵高地154km2,占45%;洼地95km2,占28%;水面21km2,占6%。天河上游鳳陽境內河道分岔多呈澗溝,進入禹會區(qū)境后拓寬為湖,南北長約10km,東西寬600~1000m。天河湖距蚌埠城區(qū)約10km。天河湖死水位15.5~16.5m(城市供水死水位為15.5m,農業(yè)用水死水位為16.5m),現正常蓄水位17.50m,相應庫容3287 萬m3。
龍子湖位于城市建成區(qū)內,現狀龍子湖湖泊流域面積小,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干旱年份無足夠的補充水源。由于現狀功能所限,龍子湖邊坡雜亂,嚴重坍塌,加之湖水漲落不定,漲落區(qū)內暴露出部分湖底淤泥、土梗、雜物,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湖泊景觀與植被緩沖帶受到破壞,龍子湖濕地生態(tài)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湖泊老化加速。同時龍子湖流域面積較小,沿分水嶺低山殘丘連綿,源近、流短、峰高,自身匯流量較小,且多集中在汛期。因此龍子湖非汛期或干旱期缺乏匯流和補給水源,水體不能自然循環(huán),高密度養(yǎng)魚以及污水大量的排放更加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
龍子湖整個湖區(qū)為1 個水功能區(qū)——龍子湖蚌埠景觀娛樂用水區(qū),目標水質II~III 類。龍子湖水功能區(qū)達標率采用雙指標(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單因子評價法評價,龍子湖水功能區(qū)達標率低主要是由高錳酸鹽指數不達標造成的,湖區(qū)的高錳酸鹽指數基本處于大于6mg/L(III 類)的水平,其中湖區(qū)中段位置在8月和9月時高錳酸鹽指數甚至大于10mg/L(V 類)。
蚌埠市主城區(qū)東西部分布有天河湖和龍子湖,其間分布有老虎山—陶山—燕山—崗北周分水嶺和秦集干渠沿線—崗北周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136m,分水嶺最低點高程31m。在龍子湖南有西廬山,主峰最高海拔163.2m。
天河湖現狀死水位15.5m,設計正常蓄水位17.5m,根據現場調查和收集資料,實際蓄水位為17.8~18.0m,最高可達18.50m。2020年2—10月天河湖區(qū)水質監(jiān)測斷面均值除化學需氧量外,其余指標均滿足地表水Ⅲ類水質要求。根據《蚌埠市城市水源地建設保護規(guī)劃》(送審稿),規(guī)劃天河正常蓄水位近期由17.50m 抬高至18.00m,遠期抬高至18.50m。
龍子湖正常蓄水位17.50m,發(fā)生水體污染時通過曹山閘預排龍子湖內水體,將水位降至16.5m,此時上下游水位差為2m,通過天龍河向龍子湖補水,使龍子湖水位達17.5m。因此,從天河湖向龍子湖引水是可行的。
1.方案比選
天龍河進口布置于天河湖東南側,向東在水蚌線東接姜橋澗溝入龍子湖。根據天河湖與龍子湖之間區(qū)域的地勢,初擬北線方案、中線方案、南線方案三條線路進行比較。
北線方案:起點位于天河湖東南西孫家,沿等高線向東蜿蜒布設,于河北新村穿越京臺高速,穿水蚌線后向北,與姜橋澗溝相接入龍子湖,線路全長15.60km,其中利用姜橋澗溝3.40km,新開挖河道12.20km。
中線方案:河道起始端利用桐城澗溝布設,于王橋向北沿市界布設,于鐵路王莊穿越水蚌線向北,與姜橋澗溝相接入龍子湖,線路全長16.71km,其中利用桐城澗溝和姜橋澗溝6.20km,新開挖河道10.51km。
南線方案:河道起始端利用桐城澗溝布設,于水蚌線東向北,與姜橋澗溝相接入龍子湖,線路全長15.60km,其中利用桐城澗溝和姜橋澗溝長9.40km,新開挖河道6.20km。
方案比選表見表1。
表1 天龍河河線方案比選表
北線方案優(yōu)點是:河線穿越蚌埠城區(qū)范圍南端,可有效拓展城市空間,河道沿程地面高程低,工程量最小。缺點是:線路毗鄰機場,開發(fā)利用受限制,難以提升土地價值,河道穿越京臺高速,施工協調難度大,工程影響大。
中線方案優(yōu)點是:河線穿越蚌埠城區(qū)范圍最南端,可有效拓展城市空間;缺點是:河道沿程地面高程高,工程量最大;線路毗鄰城市邊界,輻射范圍較小。
南線方案優(yōu)點是:可最大限度拓展城市空間,優(yōu)化、美化城市形態(tài),開挖工程量較小,有效利用現有河道,整合現有水系資源。缺點是:線路跨越行政區(qū)劃,建設難度大。
根據城市發(fā)展狀況,蚌埠城市外域已擴展至中環(huán)線,城區(qū)正南由于現有軍用機場,發(fā)展受限,考慮機場北部位于老虎山—陶山—燕山—崗北周分水嶺上,地勢較高,線路跨越難度大,且線路布設受軍用機場影響較大,因此,本次線路布設方案均位于機場以南,即采用南線方案。
2.河道工程布置原則和方案
為減少占地和投資,本工程在天河湖出口利用現狀桐城澗溝,在龍子湖入口利用現狀姜橋澗溝。
(1)布置原則
①工程布置結合現有行洪排澇通道,對現有行洪排澇通道進行整治,節(jié)省工程量和占地;②河道開挖不占用基本農田;③對于蚌埠市境內已預留空間,河道開挖在已預留空間布設,并控制上口線不超過預留空間。
(2)布置方案
①現有河道段:對現狀桐城澗溝和姜橋澗溝河道進行疏挖;②基本農田段:對河道跨越基本農田段采取箱涵隧洞方式進行連接;③預留空間段:對蚌埠市境內已在土地調整中預留引水線路占地段,結合河底地面高程采取支護和放坡方式相結合方案。
通過工程措施,可實現蚌埠市天河湖與龍子湖的連通,把城南河湖水系、綠化廊道等有效連通盤活,構建布局合理、生態(tài)良好,引排得當、循環(huán)通暢,蓄泄兼籌、豐枯調劑,多源互補、調控自如的城市河湖連通體系,增強區(qū)域水資源和水環(huán)境承載能力??蔀榘霾菏袠嫿ìF代化水網體系,改善城市水生態(tài)環(huán)境,建成城市東西向水系旅游通道,串聯蚌埠市零散的景觀資源,展現珠城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構建南部山水市政綠廊載體,營造“青山、碧水、靚城、明珠”的山水生態(tài)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