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紅麗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而最能直接體現(xiàn)學生文字運用能力的就是寫作。小學生處在身心的萌芽發(fā)展期,他們有著強烈的表達欲和傾訴欲,但他們缺乏清晰的寫作邏輯和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導致作文常常如同“流水賬”。要改變這樣的寫作狀況,教師就需要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
一、以閱讀激活學生的情感表達
對于學生而言,語文既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項語言技能。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啟蒙,讓他們學習漢字的同時慢慢形成閱讀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設置不同的閱讀環(huán)節(jié),以充滿感情的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當學生能夠帶著情感閱讀,在寫作時,才能避免機械式的堆疊文字,才能慢慢以寫作傳達自己的情感,使作文有血有肉,內容豐富。
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能激勵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在介紹完文章背景知識后,給學生3分鐘的精讀時間,讓學生帶著“誰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什么要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現(xiàn)在還需不需要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問題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能慢慢地找到問題的答案,也能感受到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在學生解答了這些問題后,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通過大聲朗讀,激發(fā)學生對周恩來總理的敬仰之情及對社會、對國家的使命感。以提問式的閱讀、自由討論、大聲朗讀等一系列方式進閱讀教學,教師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課文蘊含的情感,從而觸發(fā)他們的情緒按鈕,激發(fā)他們寫作的欲望。
在學習的過程中,課內外豐富多樣的讀本會讓學生慢慢產生閱讀興趣,久而久之,就能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而大量的閱讀則會培養(yǎng)小學生的共情能力,也就是對人或物的感受能力。只有和這個世界有了情感聯(lián)系時,他們才能帶著更加飽滿的情緒寫作。
以閱讀提升小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是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第一步,教師要讓小學生先學會感受情緒,再學會表達情感,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和體驗寫進作文中。所以,學生要多體驗生活,把自己的情感體驗寫入作文,使自己的文章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感染力,才會更容易打動讀者。
教師要讓學生明確,作文要先打動自己,然后才能打動別人,要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逐漸提高寫作能力,并且寫出來的文章也更加真實,內容也更加豐富,進而會喜歡上寫作。
二、讓生活經歷成為最好的寫作素材
學生的寫作內容大部分來自生活,而生活中處處是寫作素材。要想讓學生學會寫作,教師就需要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的養(yǎng)分。
為進一步拓寬學生觀察生活的渠道,教師可以將生活引入語文課堂,拉近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近距離感受生活的同時,積累豐富的寫作資源。生活中某一個有意義的片段、某一幀美麗的風景都可以寫入作文,教師要通過日常教學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培養(yǎng)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儲備大量的素材,才能在寫作時信手拈來。
在講解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讓他們回家查閱有關豌豆的資料。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按組分享自己知道的有關豌豆的知識。5分鐘的課前分享能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還能讓他們了解豌豆的相關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豌豆落土生芽并長大的全過程,教師可以在學生通讀完課文后放映一段小視頻,借助多媒體的動態(tài)展示增加課堂吸引力。然后再要求學生快速通讀全文,了解五粒豌豆最終的去向,并讓他們思考自己想成為哪個豌豆,想要什么樣的結局,以此來延伸課文的思想含義。放映的小視頻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把握豌豆的生長規(guī)律,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能讓學生產生觀察身邊事物的欲望。接著,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推動課堂場景的切換,給學生提供更多感受生活的機會。課后則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其它植物,并寫一篇有關該植物的作文。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是俄國文學評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觀點,他強調一切文學創(chuàng)作都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將生活與寫作教學密切聯(lián)系起來,把語文教學與生活進行對接,讓學生在更加日?;⒏邮煜さ膱鼍袄飳W習。而寫作教學就是讓學生觀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和靈感,并將這些內容轉化為作文內容。
學生的生活體驗是自己真實經歷過的,以這些生活經驗為素材寫作,可以融入真實情感。而且,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會經歷許多有意義的事情,那么學生就會有收獲,有成長。學生將這些富有意義的事情寫進作文,可以寫出自己的深刻感受和獨特體驗,更容易打動讀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體驗生活,借助現(xiàn)實生活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
三、通過積累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對學生而言,要養(yǎng)成較好的寫作素養(yǎng)同樣需要進行長期的語言積累。在學習相關內容時,教師要指導他們養(yǎng)成摘抄的習慣,將課本或經典讀物中的好詞好句摘錄整理下來。這樣的摘抄,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美文美句的理解,增加他們知識儲備的同時,給他們提供一定的寫作素材;另一方面,還能給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語言表達范本,逐步提高他們的模仿能力,當學生的模仿能力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時,語言組織能力就會有質的提升。
部編教材選編了很多課文,文字優(yōu)美,富有文采。在講解這些課文時,教師要讓學生將好詞佳句摘錄下來。例如,在學習第一篇課文《觀潮》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一些描寫潮水的優(yōu)美句子。在講課時,讓學生接龍朗讀課文,同時劃出自己覺得比較生動的句子。朗讀結束,學生可以自由分享好詞好句,并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方便他們進一步進行模仿學習。分享結束,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通過視頻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大潮的壯闊,再引導學生對大潮進行描述,進入模仿環(huán)節(jié)。直觀的視覺沖擊能讓學生進行更加生動的表達,學生也可以運用摘抄積累的語句來完成對大潮的描述。149EBCE7-DF8C-4BD7-93DC-60580D269352
語言組織能力的形成要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就要積累。在沒有學會寫作時,學生先從模仿開始,先摘錄讀本中的好詞佳句,然后模仿,在摸索中慢慢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學生的模仿運用達到一定程度時,量變是可以引起質變的,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
只有讓學生具備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他們才有可能寫出一篇好的作文,所以,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先從簡單句的模仿開始,慢慢過渡到復雜句的仿寫,在簡單句里填詞,形成復雜句。引導學生在課下多閱讀文章,積累文章中的好詞好句,為寫作積累素材,分析文章的寫作思路與語言特色,在寫作時加以借鑒。
四、以評改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分析總結寫作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此來逐步提升寫作的質量。除了可以通過閱讀、生活及積累來提升寫作能力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定期評改來提升學生作文的整體質量。這樣的作文評改不是簡單地用紅筆批改學生的作文內容,而是每周以課堂展示的方式評改學生的作文。教師可以在每次作文練習后,將學生的作文進行集中展示點評,讓學生在相互學習中不斷提升寫作能力。
在學完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后,有“寫觀察日記”的作文練習。因為已經學完了一系列生活觀察類的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之前學過的課文,進行一次寫作練習。在練習完成后,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的作文張貼出來,以展覽的形式進行評改。將學生分成四組,給他們半節(jié)課的時間進行評改和打分,后半節(jié)課則用來交流討論總結。各組長將本組的評分公布后,由其他同學補充,最后由教師匯總點評。點評結束,讓學生共同朗讀優(yōu)秀作文,以此來引導學生重視每一次作文練習。展覽式的點評能增強學生的寫作自信,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在點評他人的同時也能慢慢提升自己。
教師在點評作文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個學生的情況不一樣,點評的內容也不一樣,同時給予學生寫作建議??梢赃M行個別指導,針對每個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有的學生寫作能力強,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點評,讓別的學生自行參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往更高水平發(fā)展;針對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要進行個別指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以免產生自卑心理。在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時,不要只肯定優(yōu)點,也要指出問題,激勵學生繼續(xù)寫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獨特的作文評改方式能夠給學生更多展示的機會,當他們的作文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時,他們會越來越樂意寫作,而持續(xù)的高質量練習能夠慢慢提升其書面表達能力。突破傳統(tǒng)的點評方式,采用創(chuàng)新化的作文評講方式,能激發(fā)學生寫好作文的內在驅動力,讓他們在發(fā)揮教學主體作用的基礎上,以更加開放積極的心態(tài)寫作。
而今,核心素養(yǎng)教育正在全面發(fā)展,而寫作素養(yǎng)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獨立認字、獨立閱讀,還要讓學生進行高質量的寫作。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課堂情境進行多元化的創(chuàng)設。教學內容是固定的,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這樣不僅可以給學生更好的課堂體驗,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還能以不同的教學場景激活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讓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
五、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
首先,教師要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能力。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觀察的任務,培養(yǎng)他們觀察的能力。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也要對閱讀的文章進行仔細分析,分析作者的寫作技巧與方法,了解文章的結構布局,積累寫作素材。
其次,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技巧與方法,教會學生如何去觀察周圍的事物。例如,可以把觀察所得記錄下來,也可以把觀察到的事物畫下來。通過眼睛看,鼻子聞,耳朵聽,調動多種感官,仔細觀察。在觀察同一物品時,要從多方面進行觀察,不能只觀察一面,可以觀察它的大小、形狀、顏色等。所以,掌握觀察的技巧很重要,只有掌握觀察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對周圍的事物、現(xiàn)象進行觀察。
例如,在描寫植物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歷程,從發(fā)芽到開花再到結果。學生只有認真觀察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寫作素材。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技巧與方法,讓學生知道如何去觀察。
讓學生多觀察周圍事物,體驗生活,這樣,他們寫出來的文章才富有感情色彩。教師要引導他們在觀察時做記錄,了解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在寫作時才能詳細描述出來,寫出的作文才會更加真實動人。因為學生經歷得少,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引導他們把周圍的人、事、物寫進作文,加上自己的感悟,使文章的情感更加豐富細膩,從而真正喜歡上寫作。149EBCE7-DF8C-4BD7-93DC-60580D26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