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猛
摘 要:《二年律令》中有許多給予社會困難群體相關福利的法律條文,大致可分為優(yōu)恤型福利與保障型福利。雖然這些福利具有等級性明顯、覆蓋人數(shù)少、難以被監(jiān)管等局限,但它們基本上符合漢初“寬厚清靜”、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關鍵詞:漢初;二年律令;社會福利;優(yōu)恤與保障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48
《二年律令》于1983年出土于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是呂后二年(前186)施行的法律,其內(nèi)容十分豐富,涉及漢初的社會、政治、軍事、經(jīng)濟、地理等諸多方面,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獻。值得注意的是,《二年律令》中有許多給予社會困難群體相關福利的法律條文,大致可分為優(yōu)恤型福利與保障型福利。目前,學界已經(jīng)對漢代社會福利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是以《二年律令》為視角,從優(yōu)恤和保障的角度對漢初的社會福利進行分類,并討論其局限性的成果依然不多,本文試圖從這兩點出發(fā),對其做進一步的探討。
1 優(yōu)恤型福利
優(yōu)恤型福利,即對某些特殊群體優(yōu)待照顧,從優(yōu)撫恤,一般含有慰問、體恤的意味。王子今先生認為,漢帝國建立之后,“政治決策者們對于社會福利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①,事實確實如此,漢初史料中屢見政府頒行社會福利的記載,其中撫恤社會困難群體的次數(shù)甚多,福利的內(nèi)容也頗為多樣。
受“孝親”“養(yǎng)老”等觀念的影響,漢初的老人是受到撫恤最多的群體之一,其接受的福利一般有賜物、寬減刑罰、減免徭役和賦稅。如《二年律令·傅律》中規(guī)定:“大夫以上年九十,不更九十一,簪裊九十二,上造九十三,公士九十四,公卒、士伍九十五以上者,稟鬻米月一石;大夫以上年七十,不更七十一,簪裊七十二,上造七十三,公士七十四,公卒、士伍七十五,皆受杖?!雹诩锤鶕?jù)不同的爵位,7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領取手杖,9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每月領取一石鬻米。當老人觸犯法律應當受刑時,官府也會適當寬減其刑罰,《二年律令·具律》中規(guī)定:“公士,公士妻及□□行年七十以上,若年不盈十七歲,有罪當刑者,皆完之?!雹邸巴辍奔幢3滞旰玫囊馑?,也就是說如果犯罪的是年過七十的老人,不能對其身體施以肉刑。老人還享有減免徭役的福利,《二年律令·傅律》中規(guī)定:“大夫以上年五十八,不更六十二,簪裊六十三,上造六十四,公士六十五,公卒以下六十六,皆為免老;不更年五十八,簪裊五十九,上造六十,公士六十一,公卒、士伍六十二,皆為睆老?!雹堋氨徖稀敝傅氖菧p半服徭役,“免老”指的是免除徭役,不同爵位的老人,達到一定的年齡標準時便可以將徭役相應減免。此外,《漢書·賈山傳》中還有漢文帝為老人減免賦稅的記載:“禮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⑤“算”即算賦,是漢代的一種人頭稅,對于年齡達80歲的老人,可按規(guī)定免去其家中兩口人的丁稅?!笆隆敝傅氖欠嬉郏瑢τ谀挲g達90歲的老人,可以免去其一個兒子應服的徭役??梢钥闯觯先嗽跐h初所享受的福利較為多樣,不僅享有賜物、寬減刑罰等福利,在承擔徭役、賦稅的義務上也有所減免。
對于產(chǎn)子家庭和孕婦,政府也會加以優(yōu)撫,可令其減免賦稅或寬減刑罰。如漢高祖七年(前200)下詔:“民產(chǎn)子,復勿事二歲?!雹藜慈绻傩占抑挟a(chǎn)子,可以免去該戶戶主兩年的徭役。當戶主產(chǎn)子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其徭役甚至可以被永久免除,如《二年律令·戶律》中規(guī)定:“民產(chǎn)子五人以上,男傅,女十二歲,以父為免□者?!雹咭馑际羌偃绠a(chǎn)子五人以上,等到兒子都已經(jīng)傅籍,女兒也十二歲了,戶主便可以不再服徭役。當孕婦犯罪時,則會對其適當?shù)膶挏p刑罰,漢景帝三年(前154)下詔:“孕者未乳……當鞠系者,頌系之。”⑧“頌”讀“容”,是寬容的意思,在此引申為寬松、不桎梏,即拘押一般罪犯的時候,要縛住其手腳,但對于犯罪的孕婦,則可以適當體恤,不在其身上施加刑具??梢钥闯?,漢初對于孕婦和胎兒是持保護態(tài)度的,多子的家庭還會被免除一定的徭役和賦稅,這不僅是出于鼓勵生育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慈幼”的考慮。
有人因公殉職后,其家屬也會被政府加以撫恤,常見的方式是向殉職者的子嗣賜以爵位?!抖曷闪睢ぶ煤舐伞分幸?guī)定:“□□□□為縣官有為也,以其故死若傷二旬中死,皆為死事者,令子男襲其爵。毋爵者,其后為公士?!雹帷凹埃ǎ浚┚?,與死事者之爵等,各加其故爵一級,盈大夫者食之?!雹鈴闹锌梢钥闯?,賜爵大致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無爵賜爵,即賜給無爵者的子嗣“公士”的爵位;第二種是父子同爵,當殉職者與其子嗣爵位相等時,賜二人爵位均升一級;第三種是子承父爵,如果殉職者有爵位,但子嗣無爵或爵位不及父親時,可以直接繼承亡父的爵位。除此之外,漢初的賜爵還有特殊的情況,對于做出重要貢獻的、因公殉職的高級官員或將領,皇帝為了表彰和紀念其功績,撫恤便更為優(yōu)厚,其子嗣甚至會被封為列侯,如漢高祖時,“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為高景侯”k,漢景帝時期,也曾“封故楚、趙傅、相、內(nèi)史前死事者四人子皆為列侯”l。
2 保障型福利
保障型福利是為喪失勞動能力或因故生活困難的人或家庭提供的福利,目的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wěn)定。這種福利思想在先秦時期就有所反映,如《禮記·禮運》中就有“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m的表述,《國語·晉語》中也曾提到“養(yǎng)老幼,恤孤疾”n。到了漢初,統(tǒng)治者對于老幼廢疾者、鰥寡孤獨者的贍養(yǎng)問題、生活保障問題都給予了相當?shù)闹匾暋?/p>
對于老人的贍養(yǎng),漢初政府除了會進行物資補助外,還在法律上予以保障,規(guī)定子孫要承擔贍養(yǎng)責任,否則將受到處罰?!抖曷闪睢袈伞分幸?guī)定:“老年七十以上,毋異其子;今毋他子,欲令歸戶入養(yǎng),許之。”o即家中有年過七旬的老人時,兒子需要盡贍養(yǎng)的義務,不能與老人分戶居住,分過戶的兒子可以允許他“歸戶入養(yǎng)”。《二年律令·戶律》中還有通過經(jīng)濟制裁督促子孫盡孝的規(guī)定:“孫為戶,與大父母居,養(yǎng)之不善,令孫且外居,令大父母居其室,食其田,使其奴婢?!眕意思是假如子孫對老人贍養(yǎng)不力,老人有權從家中趕走子孫,使用子孫的房屋、田產(chǎn)、奴婢。此外,《奏讞書》中甚至有不贍養(yǎng)父母要被“棄市”的案例:“有生父而弗食三日,吏且何以論子?廷尉轂等曰:當棄市。”q “棄市”是死刑的一種,最高處以死刑,這無疑是對不想贍養(yǎng)父母的子孫的最大威懾。可以看出,漢初對于老人的贍養(yǎng)問題相當重視,將對老人的贍養(yǎng)義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在子女身上,針對不同的家庭情況,都給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以便使老人老有所養(yǎng)。
以上是對于有子嗣的老人的保障,老而無子的群體則被稱為“獨”。《禮記·王制》中說:“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鰥,老而無夫者謂之寡。”r對于這四個群體,漢初政府也有著相應的福利安排,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對其賜予衣食或減免賦稅,如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下詔:“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以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shù)。”s前元十三年(前167)再次下詔:“除田之租稅,賜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數(shù)?!眛可以看出,皇帝不僅希望通過賜物來為鰥寡孤獨者提供“布帛米肉”等基本生活物資,還希望通過減免租稅以減輕其生活負擔。《二年律令》中,也有對孤兒、寡夫、寡婦進行保障的法律條文,如保障孤兒的繼承權和寡夫、寡婦的贍養(yǎng)?!抖曷闪睢ぶ煤舐伞分幸?guī)定:“死,其寡有遺腹者,須遺腹產(chǎn),乃以律為置后、戶后。”u即戶主死后,遺腹子繼承父親爵位、戶主身份的權利依然會得到保障?!抖曷闪睢袈伞芬惨?guī)定:“寡夫、寡婦毋子及同居者,若有子,子年未盈十四,及寡子年未盈十八,及夫妻皆癃病,及老年七十以上,毋異其子;今毋它子,欲令歸戶入養(yǎng),許之?!眝可以看出,與老人相同,寡夫、寡婦也享有受子孫贍養(yǎng)的保障。
“癃病”即廢疾的意思,漢初的殘疾者和寡夫、寡婦所受到的贍養(yǎng)保障是相同的,子孫需要對殘疾的父母盡到贍養(yǎng)的義務。漢初甚至將子孫對身患殘疾的父母的贍養(yǎng)置于其應服徭役的義務之上,《二年律令·徭律》中規(guī)定:“諸當行粟,獨與父母居老如睆,若其父母罷癃者,皆勿行?!眞“罷癃”指的也是廢疾,即當家中有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父母時,男子應在家奉養(yǎng)父母,不能參與政府的運糧任務。此外,為了減輕殘疾者的生活負擔,《二年律令·徭律》中還有為殘疾者減免徭役的規(guī)定:“金痍、有□病,皆以為罷癃,可事如睆老。其非從軍戰(zhàn)痍也,作縣官四更,不可事,勿事。”x也就是根據(jù)殘疾程度,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可以免除徭役,尚可勞作的殘疾人在減半服徭役的基礎上,要四人輪班為官府做事,“使殘疾者由單純的社會負擔轉化為能夠以適度勞作成為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y。
3 福利的局限性
漢初政府實施了頗為廣泛的社會福利,但是受封建社會時代條件的限制,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等級性在漢初的社會福利中十分明顯,“是這一時期社會福利的根本特征”z。從《二年律令》中可以看出,統(tǒng)治者的等級觀念十分明顯,哪怕是最微小的差距,也要在統(tǒng)治者制定的福利政策中體現(xiàn)出來。以表1為例,老人被賜予的福利中,相鄰的兩個爵位之間的年齡標準大多僅相差1歲,象征意義十分明顯,只有“大夫”和“不更”兩個爵位之間的“免老”福利相差4歲。這也從側面說明尊卑等級思想在統(tǒng)治者的觀念中根深蒂固,即使是1歲,也要在福利發(fā)放時體現(xiàn)出來,彰顯出自上而下不同等級之間的差別,明確出上層爵位者高人一等的地位。
其次,漢初的一些社會福利所能覆蓋的人口數(shù)量也比較有限,其資格限制較為嚴格,真正受惠的人數(shù)相對較少。比如《二年律令》中給予產(chǎn)子家庭的福利,需要“百姓產(chǎn)子五人以上”才能免除戶主的徭役,產(chǎn)子五人以下的則不在此列。從年齡限制上看,漢初詔令與律令中所規(guī)定的老人的福利—賜物、寬減刑罰、減免徭役、賦稅等都需要達到一個較高的年齡標準。
由表2可知,除“免老”“睆老”的年齡標準相對較低外,老人需要達70歲才能減免刑罰,80歲才能減免賦稅,領取鬻米的年齡,甚至需要達到90~95歲,這基本是“形同虛設”。據(jù)學者推算,漢初的人均壽命僅僅在20~25歲,人口結構呈現(xiàn)的是一種金字塔型。不難推測,能夠活到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老人所占的人口比例應該很小,處于金字塔的“塔尖”位置,這就使受惠的人口數(shù)量受到了制約,只有較少的一部分人能享受到這些福利。
另外,漢初的社會福利在落實過程中也難以被監(jiān)管,并沒有形成健全持久的社會福利體系。如漢文帝在前元元年(前179)賜予天下鰥寡孤獨者們衣食時,曾特地提道:“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yǎng)老之意哉……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有些應當“受鬻”的老人,卻被一些官吏用“陳粟”敷衍了事,以至于文帝派遣專人巡視進行督查?!岸祭粞小笨赡茉诙唐趦?nèi)會收到一些成效,通過對地方官吏的監(jiān)督,有利于將老人“受鬻”等福利切實的發(fā)放,但毫無疑問的是,這種臨時性的巡視方法無法根治官吏的怠惰或中飽私囊,民眾應受的福利無法得到持續(xù)的保證。
4 小結
《二年律令》中有許多給予社會困難群體福利的法律條文,從中可以管窺漢初實施了頗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包括對老人、孕婦、產(chǎn)子家庭、殉職者等特殊群體的優(yōu)恤福利,和對殘疾人、鰥寡孤獨等困難群體的保障福利。盡管具有等級性明顯、覆蓋人數(shù)少、難以被監(jiān)管等局限,但漢初的社會福利基本上符合與民休息、“寬厚清靜”的基本國策,不僅有助于減輕人民的生活負擔、穩(wěn)定社會秩序,也有助于弘揚敬老奉親、扶助孤弱的社會風氣。
注釋
①王子今,劉悅斌,常宗虎.秦漢社會福利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55.
②④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7.
③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20.
⑤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335.
⑥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63.
⑦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8.
⑧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106.
⑨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9.
⑩u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60.
k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677.
l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46.
mr鄭玄.禮記正義:卷13[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n左丘明.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89
opv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5.
q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08.
s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420.
t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25.
wx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64.
y王子今.秦漢時期的社會福利法規(guī)[J].浙江社會科學,2002(4):145.
z馮聞文.秦漢特殊社會福利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6.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二十級軍功爵的價值—《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四[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51-56.
林萬孝.我國歷代人的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J].生命與災禍,1996(5):27.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13.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