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波/文
兩千個日夜隱于深山,他磨破雙手做了千百次測試,只為新一代遠程火箭炮橫空出世。
三十載青春獻于軍工,他參與十多個國家重點項目,只為將最好的裝備送到戰(zhàn)士手中。
六十七萬字總結經驗,他帶出二十多位技術尖子兵,只為培養(yǎng)出更多國家級“兵器神醫(yī)”。
他,從普通鉗工干起,一步一個腳印,書寫了一段逆襲傳奇。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兵器首席技師孟繁勝。
身著藍色工作服,說話略帶北方口音。3 月17 日下午3 時,在江山重工研究院廠區(qū),記者見到了正在調試某型裝備的孟繁勝。
彼時,孟繁勝緩緩扭動裝備輪齒,10 多分鐘完成了瞄準距的校準。調試過程,他安靜專注,猶如一尊雕塑。
“武器就是戰(zhàn)士的生命,絕不能出一絲紕漏。”孟繁勝這樣說,也是這樣做,且一做就是30年。
1970年12 月,孟繁勝出生在襄陽。1988年,他從湖北汽車工業(yè)公司技校畢業(yè)后,分配至湖北汽車工具廠。
“因為是廠子弟,小時候跟著爸爸到車間看過生產線,對軍工有著極深的感情。”孟繁勝說,1992年6 月,他調入江山機械廠這座歷史悠久的三線軍工廠,開始追尋自己的軍工夢。
彼時,因缺乏拳頭產品,工廠舉步維艱。讓孟繁勝印象深刻的是,那時,廠里一年只發(fā)4 個月工資。
當許多人選擇離開時,孟繁勝不僅留了下來,還帶著團隊走進深山,開展遠程多管火箭炮的裝配調試工作。在大家看來,這件裝備關乎著整個廠區(qū)的生死。
那段歲月,孟繁勝離開家人,全身心投入到新產品的各項準備中。2002年6 月,距離裝備進入靶場僅剩一個月,他因連軸轉病倒了,一度高燒達40 度。然而,為了追趕進度,他打了一天針后,迅速返回廠區(qū)。
“雖然全身沒勁兒,但必須咬牙堅持。那時候怎么能放棄,我放棄了其他同事就會更辛苦。”孟繁勝說,團隊拼力協(xié)作,又熬了整整兩個夜,終于完成了項目推進。
2002年7 月至2003年1 月,一遍又一遍調試裝備,直到磨破了雙手。終于,一款新型遠程火箭炮橫空出世。
這件裝備,被陸軍稱為“殺手锏”。
在江山重工研究院,大家對孟繁勝的稱呼有很多,如“孟大師”“孟神”等等。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他做任何事都持之以恒,愛鉆研、愛創(chuàng)新。
2015年,工廠著手研制某型新產品。在調試中,該產品的推彈到位率為98%。在多數(shù)人看來,這個到位率已經“到頂”。
不過,在孟繁勝看來,仍有提升空間。之后,他觀察中發(fā)現(xiàn),推彈過程共有12 個步驟。正是沒有固定流程,才導致了有時候并未推彈到位。
“以前大家操作都是靠經驗,沒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孟繁勝經過反復操作后,總結了一套標準化操作,并制作了流程表。
果然,經過標準化操作,推彈到位率不僅提高至99.8%,而且周期縮短50%。該項目創(chuàng)造效益65萬元,一舉斬獲了湖北省工辦QC成果一等獎、湖北省優(yōu)秀質量管理小組、兵器行業(yè)優(yōu)秀質量管理成果二等獎。
這樣的創(chuàng)新,還有很多。
2016年,國家某重點工程液壓系統(tǒng)清洗打壓時,原有通電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錯接、虛接。為此,孟繁勝細心查看設備后,決定制作一個集中控制盒。
“以前每個產品都要接電路,有時候測試下來要花一天時間,還時常接錯線路?!泵戏眲俳榻B,設計的控制盒可直接安裝,測試相應產品只需扭動開關即可,完成整個測試最多1 個小時,效率大大提升。
在保障交付裝備可靠性服務中,某產品在行軍中出現(xiàn)定向管向上飄移的現(xiàn)象。對此,孟繁勝反復檢測,確定是固定器鎖銷鎖不到位及液壓鎖同時發(fā)生故障導致,他建議改進設計方案,將固定器銷孔加大,使之在不同狀態(tài)下均能鎖緊到位,同時增加鎖緊指示燈,保證了裝備在安全的狀態(tài)下行軍。
就這樣,孟繁勝用一次次的創(chuàng)新解決生產窄口、破解技術難題。他先后參與遠程多管火箭炮等14個國家重點項目研制及試驗,提出改進建議和完成技術攻關79 項,累計節(jié)約資金350 萬余元,試驗中排除故障百余起,保證了生產任務和試驗的順利進行。同時,他獲得國防專利授權4 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 項、受理專利6 項。
在孟繁勝的書柜里,放著8 本工作日志及學習筆記。記者看到,有些筆記本的表皮已經斑駁不堪。
“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每次試驗我都做了詳細整理。”孟繁勝說,沒有電腦之前,他都是通過筆和本記錄試驗、總結經驗。
2013年10 月,“孟繁勝任敏江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孟繁勝說,當一張聘書映入的眼簾時,他知道自己的肩上又多了一份重任。
“這是公司讓我?guī)е蠹乙黄鹋?。”孟繁勝說,近年來,一批批80、90 后青年員工陸續(xù)走進工作室,從點滴中感悟兵工人嚴慎務實的工作作風。
幾年來,孟繁勝帶領技術保障團隊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各大戰(zhàn)區(qū)軍營,軍方先后贈予“裝備神醫(yī)”、“維修技術精湛,服務部隊一流”等錦旗。其工作室先后被評為市級和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此外,孟繁勝還主持編撰8 種產品《調試作業(yè)試驗指導書》、4種產品《故障案例解析》等,總字數(shù)達67 萬字。
孟繁勝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多年來,他手把手將一群“娃娃兵”培養(yǎng)成了一支拉得出、打得響的“技術尖子兵”。
令人驚訝的是,其21 名徒弟已成為國家高新產品裝調的主要技術力量,15 人成為了裝備保障骨干。其中,徒弟吳明剛獲得湖北省 “首席技師”“荊楚工匠”稱號,榮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稱號,被聘為中國兵器關鍵技能帶頭人,3 人取得高級技師職業(yè)資格。
“吳明剛還受到了習總書記的接見,我們都感到非常自豪!”孟繁勝說,作為一名軍工工匠,一生就是學習、積累、再傳授,傳幫帶是工匠必走之路。
為夢想而奔跑是幸福的。孟繁勝說,他的夢想已經和“中國夢”“強軍夢”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不斷踐行工匠精神的同時,他正在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影響、帶動身邊的人,在打造“大國重器”、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