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利軍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河南 衛(wèi)輝 453100)
潰瘍性結腸炎是消化內(nèi)科常見多發(fā)病,是發(fā)生于直腸和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臨床多表現(xiàn)為黏液膿血便、間斷性腹瀉、腹痛等,具有病程漫長、易反復等特點,多發(fā)于20~49 歲青壯年[1~2]。根據(jù)目前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來看,對于該病癥的具體病因診斷尚未探究明確,現(xiàn)今認為主要與環(huán)境、遺傳以及個人免疫差異相關。該癥是一種腸道嚴重失衡情況,在發(fā)生潰瘍后,還會引發(fā)持續(xù)性炎癥反應,使腸道屏障功能受損。該病的主要臨床治療手段為手術治療和藥物干預治療。其中手術采取切除結腸的方法,可根治潰瘍性結腸炎,但多數(shù)患者不能接受,因此臨床多以藥物治療為主,美沙拉嗪為治療常用藥物,可有效緩解腸壁炎癥,改善患者腹痛、腹瀉等癥狀。有研究顯示,口服用藥藥物利用率低,效果欠佳[3]。大多數(shù)藥物治療均僅能夠作用于直腸遠端及乙狀結腸遠端的病變部位,無法直接作用于近端病變病灶處。因此,選擇合理高效的用藥方法,對提高治療效果、藥物利用率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我院94 例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美沙拉嗪雙途徑給藥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94 例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收治時間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觀察組女23 例,男24 例;年齡24~72 歲,平均(48.68±5.97)歲;病程5 個月~8 年,平均(4.21±1.58)年;輕度27 例,中度20 例。對照組女22 例,男25 例;年齡22~70 歲,平均(47.98±6.02)歲;病程6個月~9 年,平均(4.97±1.64)年;輕度28 例,中度19 例。兩組年齡、病程、病情程度、性別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批準號:EC-021-160)。
1.2 選取標準 (1)納入標準:均符合《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 年)》[4]診斷標準;均為輕中度;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心、腎、肝功能異常;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哺乳或妊娠期。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補充蛋白質、補鉀、控制飲食等基礎治療。對照組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國藥準字H19980148)治療,口服,1 g/次,1 次/d,連續(xù)用藥7 d。觀察組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美沙拉秦灌腸液(注冊證號H20150127)治療,美沙拉嗪腸溶片用法與對照組相同,用藥劑量減半;美沙拉秦灌腸液,2 g/次,1 次/d,睡前從肛門灌進大腸,連續(xù)用藥7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療效評估標準:腹痛、腹瀉等癥狀完全消失,腸鏡檢查顯示黏膜恢復正常為顯效;腹痛、腹瀉等癥狀明顯改善,腸鏡檢查顯示黏膜為輕度炎癥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shù)+ 有效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內(nèi)鏡評分、疾病活動指數(shù)(DAI)評分。內(nèi)鏡評分標準:血管分布,完全消失為2 分,模糊紊亂為1 分,正常為0 分;顆粒感,有為2 分,無為0 分;黏膜損害,明顯損害為4 分,輕度損害為2 分,無損害為0 分;黏膜變脆易損,顯著增加且伴有自發(fā)性出血為4 分,輕度增加并伴有接觸性出血為2 分,為增加為0 分。DAI 評分標準:腹瀉,每天>5 次為3 分,每天3~4 次為2 分,每天1~2 次為2 分,正常為1 分;便血,主要為便血為3 分,明顯便血為2 分,少許便血為1 分,無便血為0 分;醫(yī)師評價,重度為3 分,中度為2 分,輕度為1 分,正常為0分。(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C 反 應 蛋 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白 細 胞 介 素 -1(Interleukin-1,IL-1),晨起取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取上清液,TNF-α、IL-1 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CRP 以免疫比濁法檢測。(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CC 趨化因子配體11(CC Chemokine Receptor 11,CCL11)的水平及腸黏膜受體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O(PTPRO) 指標情況,CCL11 采用ELISA 法進行檢測,晨起取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取上清液進行檢測。PTPRO 采用蛋白質印跡檢測法進行檢測,取治療前后腸道黏膜細胞,離心取上清液進行電泳處理,進行轉膜、洗膜處理,最終采用磷酸鹽吐溫緩沖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Tween,PBST)清洗曝光,進行結果觀察。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1.49%高于對照組的76.6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內(nèi)鏡評分、DA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內(nèi)鏡評分、DAI 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內(nèi)鏡評分、DAI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內(nèi)鏡評分、DAI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內(nèi)鏡評分、DAI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DA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內(nèi)鏡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47 47 t P 7.29±1.18 7.38±1.21 0.365 0.716 2.47±0.68*3.94±0.73*10.102 0.000 6.84±1.28 7.01±1.31 0.636 0.526 1.97±0.25*3.14±0.28*21.369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IL-1、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TNF-α、IL-1、CRP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TNF-α(μg/L)治療前 治療后IL-1(ng/L)治療前 治療后47 47 t P 0.57±0.11 0.55±0.13 0.805 0.423 0.18±0.07*0.32±0.09*8.418 0.000 1.48±0.16 1.51±0.18 0.854 0.395 0.83±0.12*1.11±0.14*10.410 0.000 12.37±2.86 12.71±2.63 0.600 0.550 6.01±1.52*8.13±1.87*6.031 0.000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CL11 水平以及PTPRO 表達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CCL11 水平以及PTPRO 表達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CCL11 水平以及PTPRO 表達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CL11 水平以及PTPRO 表達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CL11 水平以及PTPRO 表達比較(±s)
PTPRO 表達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血清CCL11(ng/ml)治療前 治療后47 47 t P 1.25±0.24 1.26±0.21 0.215 0.830 0.46±0.14 0.75±0.13 10.406 0.000 3.72±0.64 3.69±0.71 0.215 0.830 2.05±0.54 2.51±0.77 3.353 0.001
潰瘍性結腸炎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疑難疾病,治愈率低且易復發(fā),其中潰瘍性結腸炎根據(jù)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以及重度。本研究主要探究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措施,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體溫在37.8℃以下,脈搏最高可達到89 次/分,血紅蛋白指數(shù)≥10.5 g/dl,血沉水平正?;蚵愿哂谡V?,但是會低于30 mm/h。該癥的臨床表現(xiàn)為慢性或亞急性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等,具有諸多誘發(fā)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腸道感染、氣候變化以及飲食不潔等,對于闌尾切除的操作與該癥之間的關系尚未得到證實,但相關病例顯示有一定的誘發(fā)因素。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環(huán)境、腸道微生態(tài)、免疫失衡等因素有關,但基本的病因均會導致一定程度的腸內(nèi)菌群紊亂,使腸道黏膜受損,繼而引發(fā)炎癥反應,最終引起腸道屏障功能受損,發(fā)生潰瘍。隨著醫(yī)學研究進展的深入,發(fā)現(xiàn)TNF-α 以及IL-1 等促炎因子水平腸道內(nèi)難以維持平衡,對于潰瘍性結腸炎具有一定的影響。TNF-α 為一種致使腫瘤出血性壞死的物質,雖然缺乏對腫瘤的靶向作用,但是對于局部腫瘤仍有一定程度的干預作用。IL-1 是白細胞介素的一種,白細胞介素是一種中性粒細胞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具有一定程度的游離性,在機體內(nèi)具有免疫調節(jié)、傳遞信息的作用。腸道內(nèi)TNF-α 及IL-1 水平失衡,會導致腸內(nèi)腫瘤細胞無法及時清除,淋巴因子不能夠與白細胞等免疫細胞進行交流,致使自身炎癥因子增多,最終引發(fā)潰瘍發(fā)炎。若未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發(fā)展,可引起中毒性結腸擴張、腸穿孔、大出血等,嚴重者甚至演變?yōu)橹蹦c癌,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該病為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易復發(fā),并且治療周期與病程均較長,患者一旦患病后,在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均需要進行治療,臨床治療該病癥的主要目標在于腸內(nèi)病灶的精準清除以及腸黏膜的修復,營造正常的腸內(nèi)菌群環(huán)境,輕中度患者常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對于重度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實際上手術治療方式療效最佳,但是需要對患處腸道進行切除,輕中度患者病情相對穩(wěn)定,臨床表現(xiàn)較輕,故患者多避免選用手術切除的治療手段。由于潰瘍性結腸炎具有特殊性以及進展性,故臨床應及時采用有效治療方案,以控制病情發(fā)展,改善預后。
本研究采用美沙拉嗪進行治療,美沙拉嗪主要成分為5-氨基水楊酸,作為一類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可作用于患者體內(nèi)的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及血小板活動因子等,對其合成、釋放產(chǎn)生抑制作用,加之美沙拉嗪具有一定的抑制白細胞氧化酶效果,還可清除氧自由基,高劑量使用該藥品還能夠抑制白細胞遷移,進而降低體內(nèi)炎癥反應,減少炎性細胞聚集,減輕過激炎癥反應導致的患處水腫,降低腸內(nèi)黏液含量,緩解病情進展[5]。臨床多采用口服用藥,但有研究指出,口服用藥后美沙拉嗪在人體內(nèi)血藥濃度較低,藥物利用率只有50%~80%,加之口服用藥的藥物作用范圍較小,僅能夠作用于直腸遠端以及乙狀結腸遠端,對于直腸近端的病變作用不大,長期口服用藥,易引起腸胃不適,并偶有頭暈、頭痛的癥狀發(fā)生[6]。腸溶片劑于腸內(nèi)進行崩解,僅有少部分藥物能夠被結腸吸收,大部分均經(jīng)過血液代謝以及肝臟代謝排出[7],在一定程度生加重了肝臟代謝負擔,長期服用還會引發(fā)一定的肝臟疾病;灌腸或肛塞用藥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使病變部位藥物濃度升高,在腸壁內(nèi)進行乙酰化反應,本體位于腸內(nèi)的半衰期僅有0.5~2.0 h,但是其乙?;a(chǎn)物在機體內(nèi)的半衰期能夠提升至10 h 左右,能夠保證病灶長期處于藥物干預治療的環(huán)境下,加快組織愈合,緩解全身反應,加之該用藥方式對于腎臟、肝臟的損害均較小,大部分藥液均由大腸排出,減輕了代謝負擔,減少了對肝臟、腎臟的不良反應,但此方法價格昂貴,患者不易接受[8~9]。因此本研究采取口服+灌腸方法治療,降低了口服用藥的劑量,加入一定劑量的灌腸液進行治療,可減少單一使用灌腸液的用量,在一定程度下減輕了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1.49%高于對照組的76.60%,治療后內(nèi)鏡評分、DA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可見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美沙拉嗪雙途徑給藥的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內(nèi)鏡評分、DAI 評分。血清CRP、TNF-α、IL-1 作為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指標,其水平可反映機體炎癥狀態(tài)[10]。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NF-α、IL-1、CRP 均低于對照組,血清CCL11 及PTPRO 表達水平的改善幅度也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美沙拉嗪雙途徑給藥可有效緩解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美沙拉嗪雙途徑給藥的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內(nèi)鏡評分、DAI 評分,緩解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