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心川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新時代,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美的本質,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對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和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共建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美的本質問題是美學的根本問題。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何為美?美的源頭何在?
美是自然的。大自然的萬物按其自身規(guī)律生長繁衍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日出日落、花開花謝、桃紅柳綠、蜂蝶飛舞,自然的美是客觀的,在我們身邊時時存在、處處存在。美有大美、小美,雄壯的美和纖細的美,粗獷的美和嫵媚的美,陽剛的美和陰柔的美,有溫暖人心的美,也有凄苦悲壯的美。有的美是永恒的,有的美是瞬間的,有的美只存在于過程之中,有的美則呈現為最終結果。
美具有社會性。無數的美是人類生產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字美、音樂美、舞蹈美、繪畫美、雕塑美、建筑美等,都是人類聰明才智和勞動的結晶。農田里有美,工廠內有美,兵營中有美,校園內有美,人類把美寫在了廣袤的大地上。人類就是為美而生活著的。人類的歷史就是追求美的歷史,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美是客觀存在的,于每個人則是一種主觀感受。五官感覺到了外在的美,觸發(fā)到了內心的感受,帶來了身心的幸福、愉悅、快樂、滿足,它就稱之為美。美是人類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最佳心理感受的極致,也可以說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評價生活是否幸福、愉悅、快樂、滿足的最高標準。人們把世上最使人高興、幸福、快樂、滿足的事物與事情,都加上“美”字來概括,如美麗、美好、美滿、秀美、俊美等,反過來講,因為美,就給了人以幸福、愉悅、快樂、滿足的感覺。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因為美,人心就平靜;因為美,生活就和諧;因為美,家庭就和睦;因為美,社會就安寧;因為美,國家就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繁榮昌盛。
美就在人們身邊,但是,對不少人而言,并沒有認識和感受到美,沒有發(fā)現美,或是發(fā)現不了美。美是需要發(fā)現和體驗的。美是抽象的,更是具體的。根據一般的認知,可以把“美”概括成美景、美文、美樂、美畫、美事、美味、美服等類別。
美景,美不勝收??梢愿爬樾浅街?、大海之美、山川之美、河流之美、花草樹木之美等,不一而足。星空的美最震撼。宇宙浩瀚無垠,深邃莫測,繁星點點,猶如綴在天幕之上。當農歷十五,皓月當空,銀光一瀉千里,人們又因之觸景生情,大發(fā)感慨,進而詩興大發(fā)。因此,就有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絕美詩句。大海蔚藍遼遠,洶涌澎湃,磅礴的聲音,溫柔的海風,常常讓人陶醉于這壯闊之美而流連忘返。高山巍峨雄壯,險峻峭拔,綿延不絕;河流波濤洶涌,蜿蜒曲折,奔騰跳躍;花草樹木或挺拔傲立,或婀娜多姿,或萬紫千紅,或蒼翠欲滴,無不折射出大自然的美,無不使人心馳神往。
美文,浩如煙海。古往今來,前人給我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華美文章,多少人都是咀嚼著這美麗的文字成長起來的。冬天,圍著小火爐,捧著一本或小說或散文或詩集靜心閱讀的時候,那是一種美的享受。年少時讀王勃的《滕王閣序》就覺得美得不得了?!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每一段,每一句,意境與辭藻都非常華美,讀起來節(jié)奏分明,朗朗上口,順暢通達,越讀越有滋味,只覺得唇齒留香,醉美于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更是千古傳頌的美文,“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這種雄渾壯闊的景象,美得攝人心魄。隨后的描述把人們一步一步地帶入了“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淫雨霏霏的美中,帶入了“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春和景明的美中,進而使人浮想聯翩,觸景生情,引發(fā)了深刻的人生感慨。唐詩宋詞之美更無與倫比。李白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給人以勢不可當、波瀾壯闊之美。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則描繪了一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晴空萬里、白鷺自由飛翔的美景。近現代,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最能體現美感,他的《沁園春·雪》,一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就描繪了祖國河山的壯美,隨后的詩句充分展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深情熱愛,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偉大的豪邁之美。
美樂,余音不絕。音樂的美更不用說,每個人都是伴隨著各種美妙悅耳的聲音成長起來的。無論是窮鄉(xiāng)僻壤還是繁華鬧市,無論是小村戲臺還是豪華劇場,音樂時時刻刻縈繞在我們的身邊、心頭。從民間俚曲、信天游,到各色劇種;從二胡、笛子獨奏到宏大的交響樂,人們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寄托自己情感的、抒發(fā)自己性情的音樂符號。音樂之美在于其聲音美,或甜美或豪放,余音不絕,繞梁三日,總能讓人們的耳朵得到美的享受。音樂之美還美在節(jié)奏,或激越或舒緩,或高亢或委婉,總能讓聽者情緒得到宣泄與撫慰,心靈受到震撼與激勵。美還在于音樂背后的內容,其中的人物故事牽動著聽者的心,因而喚起各種各樣的情感和審美感受。
美畫,妙筆生花。大自然的萬紫千紅、色彩繽紛之美景,常常讓人們沉醉其中,樂不思歸。當把這種美景搬到紙上時,就呈現為一種靜態(tài)的藝術美,而且這是一種包含了畫者自身情感體驗、思想認識在內的藝術展現,是集合了自然美與人文美的綜合之美。當我們佇立在一幅名畫前,也許帶給你的感覺是厚重雄渾,或是明快清爽;是深邃遼遠,或是飄逸自在,總能給你帶來強烈的震動和美感。
美事,心花怒放。我國傳統文化中概括人生有四大美事: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xiāng)遇故知、久旱逢甘霖。人一生都希望心想事成,喜事不斷,好事成真。事業(yè)稱心如意,婚姻幸福美滿,兒女孝老愛親,父母身體健康。大事小事身邊事,事事都牽系著每一個人的心,每一個人都在為每一個成功,為實現美好生活而憧憬著、奮斗著。
美味美服,最本真的美。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吃飯穿衣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但人類不單單追求吃飽穿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注重吃得好,吃得環(huán)保、綠色、健康;穿得美,穿得好看、舒適、個性,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美食文化,開發(fā)出了各種各樣數不清的美食品種,設計出了各種時尚新潮的服飾服裝。老子說:“甘其食,美其服。”美味美服,在今天并不只是山珍海味、綾羅綢緞,粗茶淡飯也是美味,樸素的衣衫也是美服。人們用在追求美味美服上的精力和時間之多,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僅是美酒就醉倒了多少英雄好漢,關于贊美酒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對美味美服的追求,更說明美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追求。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
發(fā)現美,要有一顆愛心。發(fā)現需要去關注,關注需要喜愛、熱愛。冷漠的人是發(fā)現不了美的。有人天性純潔活潑、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在他們的眼里,天是蔚藍的,云是潔白的,山是巍峨的,大海是壯闊的,河流是歡暢的,樹是婆娑的,花是嫵媚的??傊?,身邊的一切都是美的,美給他們帶來愉悅、健康,帶來希望和信心。有的人豪邁豁達,熱愛自然,一有機會就放飛自我,與親朋好友天南海北旅游,飽覽祖國名山大川,盡情欣賞自然美景。也有的人或許是因為自我封閉,或許是心靈受到傷害,或許是受諸多俗事煩事纏身,紅塵滾滾,行色匆匆,為名利所困,心靈冷漠了,精神麻木了,思想變俗了,眼睛迷頓了,視美而不見,遇美而不喜,不僅辜負了這身邊美景,也枉費了這大好人生。
發(fā)現美,要有一顆善心。美的本質是善與真。當心里充滿邪惡的時候,美就不存在了。善待萬物,萬物就是美的;善待同胞,身邊都是美的;善待生命,一切都是美的。善是溫暖的,是包容的,善的品質就是美,善存于人心中,美就存于人眼中。善與美如影隨形,而邪惡卻在踐踏美麗,讓美遠離。有的人心靈扭曲,是非不分,以丑為美;有的人心存邪惡,利令智昏,走上犯罪道路,令人扼腕。美有外在的美,即人能看得到、聽得到的美,還有內在的美,即需要我們用善心去發(fā)現、感受、贊賞的美。有時候,外表也許沒有讓我們直接感受到美,但背后的故事卻是美的。遇到歹徒行兇時,勇敢出手肯定是美的;有人落水時,奮不顧身施救,肯定是美的;有人遇到困難身無分文時,慷慨解囊,伸出援手,肯定是美的。也許你自身并非帥哥美女,或許你自己還身有殘疾,但這種行為是高尚的,高尚的東西都是美的。行為美的背后是心靈美,有一顆善良的心、高尚的心,不僅會讓人發(fā)現美,而且能創(chuàng)造美、成就美。美有大美,家國情懷之美。當外侮入侵,毅然挺身而出,為了保家衛(wèi)國不懼犧牲,即為大美。宋朝岳飛奮勇抗金,即為大美。志愿軍出國入朝,浴血奮戰(zhàn),抗擊美國侵略者,保家衛(wèi)國即為大美。錢學森不為美國威逼利誘,毅然回國貢獻自己的才華,為我國科學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即為大美。美也有小美,自律、感恩、誠信、助人可視為小美。無論大美還是小美,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人的善良與崇高。
發(fā)現美,要有一顆真心。真,是自然的本質。大自然萬物依據自然規(guī)律生長繁衍,不因人的喜好而改變。大自然的美都是真實的,正因為其真實才美。真實的美最長久、踏實,最能打動人心。人們常常會脫口而出:“真美!”這是發(fā)自內心的贊嘆,表明這種美已達到極致,足以打動人心。還有人會說:“真的美!”這是對美的最高肯定。美不是虛假的,而是真實的。由此得出,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只有真實的美才是最打動人心的美。當然也有虛幻的美,雖然會讓人感覺五光十色、美輪美奐,但都是曇花一現。假、丑、惡是真美、善美的反面,虛假的東西往往都是丑陋的,可能還是邪惡的,是令人討厭、遭人唾棄的。真,于人而言就是要真誠。真誠的人最有力量,相處最能長久。真誠的情感最深也最美。人間許多的故事傳說之所以讓人感到美麗,就是因為真誠。真的終極表述應該是真理。人們將社會、自然中至高無上的規(guī)律稱為真理。真理最美,真理的光芒照耀著宇宙,只要有一顆真心,就能做到真誠,就能發(fā)現事物的真相,就能不斷地追求真理并把握真理,也就能發(fā)現美并真正享受到美。
人的審美能力、境界與文化認知素養(yǎng)相聯系。由于人的文化水平、理解認知能力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程度不同,對美的感受、體驗也不盡相同。比如,同是登廬山,因每個人的素養(yǎng)與理解不同而發(fā)出的感慨不同,獲得美感的程度也不同。每個人面對廬山的壯美景色都會由衷發(fā)出贊嘆,有的人也許只能講出“真美”“壯觀”的詞語,而大詩人就大不相同。唐代李白寫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氣勢磅礴、驚人魂魄,體現了李白非凡的想象力。同處唐代的張九齡寫廬山瀑布:“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庇謴牟煌慕嵌?,用不同手法,描摹了一幅雄奇絢麗的廬山瀑布遠景圖。廬山的美在不同的人眼中卻有不同的審美體驗和感受。
人的審美能力、境界受生活閱歷、境遇、情緒的影響。審美中情感的作用非常明顯,對事物的熱愛與仇恨、喜歡與厭惡、肯定與否定,往往是伴隨著對客體的感知而展開的。美的事物可以激發(fā)熱烈的情感,而不一樣的情感也會影響對事物的美的判斷,它們相互影響,關系復雜而微妙。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感慨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內心惆悵怨恨,看到花而潸然淚下,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zhàn)。而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詩句,將詩人兩次落第,四十六歲高中進士后得意揚揚,策馬奔馳于長安大道上,一日看盡全城爛漫鮮花的喜悅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孟郊對花的感受與杜甫完全不同。
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關鍵是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美的事物不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動的形象,而且還有內在本質和深刻的意蘊。所以,發(fā)現、體驗、欣賞美,甚至創(chuàng)造美,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境界、認知水平和能力素養(yǎng),這種境界和能力越高,對事物美的內涵挖掘越深,獲得的美感越具體、越深刻。而這種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和境界是需要引導培養(yǎng)的。美學是研究美的本質、美的發(fā)現規(guī)律,研究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的專門學科。中華民族是一個知美尚美的民族,古代先賢歷來推崇美學美育。中華美學不僅是一門研究美的科學,更是一種精神。中華民族的美學精神,經過近五千年的涵濡博大精深,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技術美等為一體。僅藝術美就涉及文學美、雕塑美、繪畫美、音樂美、舞蹈美、戲劇美、書法美、影視美、建筑美等方面。新時代,學習并掌握一定的美學知識,尤其是中華美學精神,對把握美的內涵、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人們的愛美懂美素養(yǎng),追求和塑造真、善、美,辨識和抵制假、惡、丑,達到心靈美和行為美的和諧統一, 共建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