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林
摘要: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朗讀教學的質量直接關系著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無論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還是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朗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一直處于重要位置。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把正確、流利地使用普通話貫穿于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之中。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踐行注重朗讀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本文力圖通過簡要分析我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結合實際,探討行之有效的朗讀教學方法,改進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關鍵詞:小學朗讀;;存在的問題;;實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引言
所謂“朗讀”,就是清晰響亮地把一個文學作品念出來。它是一種把停留在視覺上的文字語言轉化為借助于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從文本學的角度來看,若文章寫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那么朗讀就是在理解語言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語言作為一種結合體,是在語音、詞匯、語法三者相互交融、相互結合中形成的。
1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誤區(qū)的具體表現(xiàn)
1.1 朗讀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學段的小學生,在講標準地普通話方面普遍存在著問題,因而許多教師就機械地把朗讀指導狹義地變成了糾正發(fā)音的活動。為了讓學生在朗讀時吐詞清晰,教師將完整的課文分解成一個個詞組和句子,破壞了文章的整體性,這也是的學生在朗讀時難以讀出其中的情感和內涵。此外,在有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男生讀完女生讀,甲組讀完乙組讀,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其實教師在學生進行朗讀前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在朗讀過程中沒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讀后也沒及時做出評價,學生只是在教師的指示下機械性的讀、僅僅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在這樣毫不用心的朗讀中,朗讀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1.2 忽略學生的情感
有的朗讀教學過于重視技巧性的“抑揚頓挫”的處理,而忽視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lián)系以及由此激起的情感體驗。朗讀指導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可以深刻的感知到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所以,朗讀指導應該是一種精神上的指引。教師如果把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轉化為純粹的朗讀技巧并通過自己的朗讀傳遞給學生,學生得到的也只是外在于自己的“別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情感體驗。這種忽視學生情感的鸚鵡學舌式的朗讀無異于對課文囫圇吞棗式的生吞活剝,激不起學生的朗讀的興趣。
1.3 評價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有針對性的,帶有積極意義的評價能對糾正學生朗讀中的一些錯誤有很好的效果,還可以間接加強學生的朗讀功底。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往往不是過于表面、模糊,就是缺乏針對性,這樣的評價無法準確點評學生的朗讀功底,更遑論具有指導意義了。學生朗讀后,教師常常采用這樣“萬能”的評價語“還不錯”、“比較流利”、“讀出了感情”或“你讀得還不夠有感情”“你還沒讀出這種味道”等等,這無法真正起到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作用。
2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策略
2.1根據(jù)教學要求,制定朗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制定教學計劃的基礎。當對小學生的朗讀要求目標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后,就需要根據(jù)這個目標來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了。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筆者認為可設計為:
1、聲音清晰,態(tài)度認真。2、正確的發(fā)言,讀通句子,能按標點正確停頓,能流利地讀整篇課文。3、能依據(jù)相關詞句表現(xiàn)出適應性的表情和動作。4、能做到聲情并茂的朗讀。
2.2 教材中課文從題材到內容都有一定的差別,可以通過采取不同的朗讀形式來展現(xiàn)。
(1)分角色讀
小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在他們看來似乎萬事萬物都有生命,他們喜歡通過想象將自己置身于課文中所描繪的情鏡,將自己幻化成其中的某一角色。各個版本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大量飽含意蘊的童話或故事,其情節(jié)曲折生動,對話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和適合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
(2)表演讀
表演讀,就是基于小學生的生理特點,比如活潑、好動、表現(xiàn)欲望強烈等心理特質,結合文章的題材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朗讀課文時配合以一定的姿體語言再現(xiàn)課文內容,以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和朗讀積極性的一種朗讀方法。在朗讀教學中采用表演讀的方式,還可以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襯讀
襯讀,即針對某些寫景抒懷,蘊含強烈情感的課文,可以借助于一定的畫面、音樂、視頻等媒體手段營造一種與課文中相似的氛圍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其中并受到感染以激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最終達到對課文的感悟的一種朗讀手段。如果在教學中恰當?shù)睾嫱?、渲染出課文內容所應有的氛圍,將會更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
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靈活采用其他方法來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但是選用的方法必須符合當時的課堂氛圍以及課文的中心思想。
2.3 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身上所擔的重任,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首先,教師必須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教師不說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至少也要具備一些必要的文學積累。其次,教師要努力促進自己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就口頭表達而言,教師的口頭語言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催動學生的感情,同時給予學生鼓勵。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這可以從聽、說以及讀方面來進行。首先,多聽廣播員標準的發(fā)音,多用普通話和他人進行交流,以此來增加口頭表達的能力;其次,讀是感知語言最好的方式,多讀文章、報紙,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
3 結語
綜上所述,朗讀教學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它的成敗直接關系著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獲得和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國家出臺的義務教育一再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和和朗讀評價的針對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針對具體的課文內容進行朗讀教學,完善朗讀的教學和訓練機制,同時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學生朗讀素養(yǎng)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參考文獻
[1]郭欣.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14(5):48-49.
[2]鄭荀.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策略探析[J].儷人:教師,2015(18):209.
[3]王風蘭.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及對策探析[J].考試周刊,2014(48):51.
[4]袁雪梅.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策略探析[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2(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