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博物館是文物收藏與保護的重要場所,做好文物的收藏和保護是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支持博物館研究、教育等各項職能落實的基本前提。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指出各部門應提高對文物保護利用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文物保護利用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文物政策制度頂層設計,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各項工作?;诖耍┪镳^作為文物管理的重要單位,應積極履行自身的職能,做好收藏和保護工作,為文物的研究、開發(fā)與利用奠定基礎。
一、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
(一)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的內涵
博物館的主要職能包括收藏、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職能,其中收藏文物是博物館最基本的職能。文物是歷史發(fā)展中沉淀和累積下來的文化的體現(xiàn)和象征,它承載著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承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維系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財富,是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勢資源。博物館將這些珍貴的文物進行收藏,可以讓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利用一定的現(xiàn)代技術手段,將某個民族或許多民族被湮沒在某一時間段內的歷史文化再現(xiàn)出來,展示給現(xiàn)代人,讓古代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進行對話、交流,由此可見,博物館的文物收藏職能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具體來講,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的內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物的收藏要避免將視角對準單個的、具體的文物,而是應該將其納入整個歷史背景之中,并在與其他文物的“互動”中展現(xiàn)出較為完整、全面的歷史內容。因此,文物的收藏應以當時的科學知識狀況和社會需要為準;文物的收藏應該以填補藏品代表性的真空為前提,文物的收藏要將相關的文物收集起來集體放入博物館藏品庫;對于歷史文化遺址、自然村落、歷史文化街區(qū)等特殊的文物,則需要在所在地建立專門的博物館進行保護和保存,最大限度地還原古代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原貌。
第二,一個博物館藏品的多少和藏品的特色與質量反映了博物館的整體實力水平。因此,對博物館而言,應盡可能多地搜集藏品,搜集具有明顯時代和民族特征的文物,收藏對某一種文化具有代表意義的文物或者對某個民族的一段歷史具有研究價值的藏品。
第三,文物的保存、研究和利用是博物館的重要工作??茖W保管和收藏文物是博物館研究、展覽以及其他工作開展的前提,而對一件神秘的文物而言,做好研究、陳列、展示等工作,也能夠還原歷史,并為社會文化教育奠定基礎。由此可見,博物館的文物收藏是基本職能,是各項工作開展的前提。
第四,文物收藏的最終目的是挖掘其背后的深層內涵,即文物代表的特定時代的背景,與之相關的人物、事件等社會歷史文化信息,展現(xiàn)某一時期的社會歷史狀況和風貌,科學技術水平、藝術價值、情感取向等。通過對歷史的追溯,映照和反思當今社會,起到文化傳承與保護、社會教育的目的。
第五,博物館既要保存有形的民族文物,還要保存無形的民族文化遺產,將二者結合起來。博物館是民族遺產保存的永久性機構,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收藏職能的重要方面。
第六,文物的收藏與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文物的情感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換句話說,工作人員對文物的態(tài)度和情感會對收藏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一個對文物飽含情感的工作人員,會盡量去了解、掌握、保管文物,主動挖掘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挖掘其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價值,同時也會通過各種手段努力延長藏品的壽命,通過合適的方法提高藏品的陳列效果,促進藏品精神內核的社會傳播。相反,一個對文物缺乏情感的工作人員,只是將文物當作一個古老的器物,甚至只是從經濟方面去衡量文物價值,會影響其工作的導向,進而影響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的開展。
(二)博物館文物收藏規(guī)范
第一,完善管理標準,規(guī)范文物收藏工作。完善的管理標準,是保障博物館文物收藏工作科學、合理、有序進行的前提,有利于文物收藏工作的良性運行。通常來講,博物館在文物收藏過程中需要經過一整套完整統(tǒng)一的接收、登記、入藏、鑒定、定名、分類、編目、建檔歸檔等工作,確保將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及藝術價值的文物收入博物館館藏之內。當然,為確保各個環(huán)節(jié)工作的有效開展,博物館還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統(tǒng)一、完善的標準。其中,在文物鑒定中應采取科學手段辨明真?zhèn)?,確保文物收藏質量;在文物編目時應形成統(tǒng)一的格式、符號標記,并確保書面記錄與系統(tǒng)記錄保持一致;在文物建檔管理中,應建立完善的文物收集范圍、分類、立卷、歸檔標準,形成完整的文物檔案,作為各項工作參考;在文物保管中,應針對文物的庫房管理,文物的定期修復、保養(yǎng)、展示等工作制定標準,同時,文物管理也要包含完善的安全措施,防止文物被盜或損壞。這樣各部門才能夠根據統(tǒng)一的標準規(guī)范行事,確保收藏工作的有序開展。
第二,建立科學等級確定制度,明確文物的收藏價值。不同文物的收藏價值也是不同的,博物館應根據國家規(guī)定的文物藏品相關定級標準,確定不同文物的等級,并形成嚴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證文物的收藏價值。文物等級的確定需要經過鑒定、辨析、考證、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同時需要對文物從科學、歷史、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一般情況下,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再分為一、二、三這三個不同的等級。例如一級珍貴文物需要具備以下條件,即源流清晰可考、民族特色明顯、文化內涵和價值豐富、品相完好。一級珍貴民族文物通常是具有深刻內涵和承載重大民族文化特征的,例如文物反映了民族的社會、制度、歷史的重大變革或變遷的,反映了民族間的重大歷史、經濟、文化活動、歷史事件、藝術成就,反映了民族的文化交流、宗教文化、生活習俗,等等。文物的鑒定要遵循嚴格的程序,博物館的鑒定委員要對文物提出鑒定意見并撰寫報告,呈報到上一級的鑒定部門進行鑒定,一級文物的鑒定要呈報國家級的文物鑒定委員會,一旦鑒定生效,相應的文物就必須啟動相對應的保管措施,確保文物獲得妥善保管。
第三,規(guī)范文物排架,保證文物安全。文物排架是對入藏博物館文物庫房的文物做到統(tǒng)籌兼顧、布局合理的安排,其主要目的是保證文物安全和方便文物的提取。博物館在文物收藏的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文物排架工作:(1)藏品入庫排架后,要定期檢查、清點,對變動情況應及時記錄上報。(2)藏品位置一經確定應盡量避免變動位置,以便于管理員的隨時提取。(3)在提取藏品后排架中空下的位置應該繼續(xù)保留,保證藏品返回庫房時補回原位。(4)對博物館之間交換的藏品,應取消撥出藏品的位置,并做好記錄。這樣才能做到科學合理的排架,保證文物安全,方便文物提取。
第四,加強信息平臺建設,完善文物收藏信息。在信息化時代,博物館可以引入信息技術對文物收藏工作進行改革與優(yōu)化。其中博物館應利用信息技術對珍貴的文物實施電子信息化管理,為每一個文物設置“身份證”,建立電子檔案,并及時更新文物收藏信息的變化。博物館根據館藏資源搭建文物數據平臺和數據庫,收集各種文物資料和信息,盡可能將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等完整地展現(xiàn)給民眾。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保障研究人員在研究文物時獲得更多詳細的資料。同時,文物數據庫的建立,也能夠推進文物研究工作的發(fā)展,及時更新信息,為各地區(qū)博物館文物資源共享創(chuàng)造條件,為文物研究者提供更加珍貴、詳細的資料。
二、博物館文物保護方法
在新時代背景下,根據《意見》的指導,博物館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可以為文化探究提供依據,更加完整地展現(xiàn)各個年代的文化;有利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源遠流長的歷史,提升民眾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展現(xiàn)教育效用,讓民眾與古文化直接接觸,并且從中學習文物的背景,提高文化素養(yǎng)。基于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博物館應積極完善管理方法,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文物保護環(huán)境
文物保護對環(huán)境質量的要求較高,一旦環(huán)境不適宜,文物會遭到二次破壞,影響歷史研究、科學研究的價值。因此,博物館首先應加大環(huán)境建設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并對現(xiàn)有的環(huán)境進行革新與升級。在這一過程中,相關部門應當發(fā)揮領導作用,根據《意見》指導制定出更加細致的保護意見,對文物保護的環(huán)境建設進行專項撥款。其次,加強館內基礎設施建設,主動引入現(xiàn)代技術,如防潮、防火裝置,等等,用來保護文物不受外部環(huán)境侵蝕。最后,注重網絡系統(tǒng)的建設,實時監(jiān)控文物,保證文物的安全,并制定相關的應急措施,應對各類突發(fā)狀況。
(二)構建信息化服務平臺,提高文物保護效果
在信息化時代,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務平臺,也是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重點內容。目前,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各類博物館紛紛開始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積極搭建服務平臺,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新的環(huán)境?;诖耍┪镳^應順應形勢,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文物保護工作創(chuàng)新。首先,借助信息技術,圍繞文物保護建立數據庫,將各類文物的詳細信息納入體系之中,便于相關工作人員查閱各種文物的信息,以作為后續(xù)保護的參考依據。其次,加強對文物的信息化管控。調動全員參與,利用信息服務平臺提高文物保護效果。最后,以信息技術作為根基,加強對大數據的挖掘和利用。例如,針對展覽中熱度較高、參展次數較多的文物,要采取更加全面的保護措施,避免出現(xiàn)安全風險;對一些存放于庫房的文物要定期進行檢查、管理,并做好常規(guī)的保護工作。
(三)加強人員培養(yǎng),促進保護工作的落實
博物館工作人員負責日常保護工作,他們的思想認識以及工作能力會對文物保護的質量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由此可見,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養(yǎng),也成為博物館務必完成的一項工作。在人員培養(yǎng)過程中,博物館應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提升人員聘任門檻,著重考量應聘人員的思想認識和實踐能力,確保引入優(yōu)質人才,主動吸引高學歷人才。第二,加強人員的培訓和指導。在新的發(fā)展形勢下,文物保護工作實際上十分繁雜,并且具有極強的專業(yè)性。因此,博物館應該定時舉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項目,針對文物保護工作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展開培訓工作,促使其知識體系的不斷提升,工作能力的不斷提升。第三,打造專業(yè)團隊,注重團隊成員之間的經驗交流。博物館應協(xié)調新老員工之間的搭配,促進彼此文物保護經驗的交流,進一步增強文物保護的成效。
(四)完善管控機制,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
完善的管控機制是實現(xiàn)文物保護工作的基本保障,是博物館在轉型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務必著重考量的內容。當前,多數博物館都會針對文物保護制定相應的管控機制,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中卻存在一定的問題,無法保證管控內容的有效落實?;诖?,博物館應該根據《意見》的要求,從多方面分析文物保護工作的要求、目的與內容,以此為根基,推動管控機制的調整與完善,尤其要注意信息化背景下,文物保護各項措施的制定與落實。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將管理優(yōu)勢展現(xiàn)。此外,在管理機制初步完成之后,博物館應對其中內容的可實施性做出詳盡的分析和研究,及時反思文物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一步確保管控機制的完善性與可行性,促使文物保護獲取更好的成效。
三、結語
總之,博物館是文物收藏與保護的重要組織機構,博物館開展收藏與文物保護應當根據法律、依照規(guī)則進行,完善相關的管理工作制度,細化文物收藏與保護工作的標準,切實認識到文物收藏與保護工作的地位,著力提高文物保護管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推動收藏與保護工作的有序落實;同時,進一步優(yōu)化文物收藏與保護工作的具體工作方式,著眼于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提高文物保護與收藏工作的效能,提高文物收藏與保護質量,促進博物館工作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關超.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與文物保護方法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1,5(23):155-159.
[2]閆宇騁.淺議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與文物保護方法[J].明日風尚,2020(10):183-184.
[3]劉雅琨.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與文物保護方法的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04):126-127.
(作者簡介:嚴麗,女,本科,阿拉善右旗文物保護中心,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