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青
摘 要:小學階段,古詩詞是構成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的要求,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深入了解古詩詞的背景資料,在讀中體會古詩詞的音韻美和意境美,多渠道感受古詩詞中表達的情感,整合古詩資源,聯系生活經驗等教學策略,不斷創(chuàng)新古詩詞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魅力,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教學策略
古詩詞是漢語言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1]小學階段,古詩詞是構成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記憶力,陶冶情操?!墩Z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睘榱寺鋵嵾@一要求,教師需要在古詩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斷改進教學策略,真正讓古詩詞進入學生的生活,浸潤學生的人生。
一、深入了解古詩詞的背景資料
(一)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
古詩詞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時代的產物,從古詩詞自身的特點來看,很多作者在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都有特定的意圖,或是為了表達自己思念親人、家鄉(xiāng)的情感,或是為了紀念自己與友人的分別、仕途的坎坷,或是表達自己對時光飛逝的感慨,或是對黑暗現實的抨擊。因此,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是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古詩詞內容,體會并感悟古詩詞主旨和內涵的重要方式和途徑?;诖耍處熢谶M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課前多渠道查找資料,全面了解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歷史背景,以此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豐富整個課堂教學的內容。
如在學習《夏日絕句》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查找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通過查找資料,學生了解到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南侵,汴京失陷。宋高宗趙構帶著臣子倉皇南逃,將大片國土拱手讓給金人。動亂中,李清照夫婦也逃亡江南。不久丈夫去世,李清照孤苦無依,嘗盡了人間艱辛。在那國破家亡的歲月里,廣大百姓也飽受戰(zhàn)亂之苦,國難當頭,朝廷卻拋棄他們,使他們置身于水火之中。李清照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chuàng)作此詩。還有的學生了解到了詩中與項羽相關的故事: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劉邦的主將韓信于垓下設十里埋伏,項羽殺出重圍,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然而項羽自覺羞愧難當,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江,遂拔劍自刎而死。這樣,通過聯系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就能夠全面領悟這首古詩詞的含義,感受到項羽寧死不屈的氣概,進而深層體會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李清照的愛國情懷。深入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能夠讓學生對整首詩有一個更為全面、充分的了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了解詩人的生平
古詩詞是作者人生某個重要時刻思想情感的重要表達載體,教師在組織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除了引導小學生深入了解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外,還要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以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如在學習《示兒》一詩時,就可以讓學生提前去了解陸游的生平。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到陸游是南宋著名詩人,他誕生于宋金戰(zhàn)爭的烽火之中,從小飽嘗了顛沛流離的痛苦,同時也受到了父親陸宰等士大夫愛國思想的熏陶,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他苦讀兵書,從1162年到1210 年,致力于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但他的理想一直未能實現?!妒緝骸纷饔?210年元月,此時陸游85歲,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給兒子們寫下了這首詩,希望將來有一天南宋軍隊能北伐中原。通過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學生就能理解詩人在臨終前對天發(fā)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感慨了,進而也能體會到詩人的一腔悲憤、憂愁及濃濃的愛國情懷。
二、讀中體會古詩詞的音韻美和意境美
(一)大聲朗讀中體會古詩詞的音韻之美
在小學生的古詩詞學習中,朗讀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的音韻之美,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喜愛。
以古詩《題西林壁》為例,老師可以指導學生給這首詩劃分停頓,這首古詩在表達上具有典型的“二二三”停頓,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引導學生理解了這個停頓方式之后,學生在朗讀時就可以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古詩的韻腳,《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押韻字分別為“峰”“同”“中”,這種韻腳不僅使古詩詞更加美觀,也能強化效果。在了解了這些韻律要求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聲的朗讀,在朗讀中發(fā)揮想象力,體會詩詞的韻律之美。[2]
(二)背誦中領悟古詩詞的意境之美
我國古詩詞的特征是言簡意賅,因而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在背誦中感受古詩詞語言的凝練美。例如,在《江雪》這首詩中,詩人僅僅使用簡單的20個字便描繪出飛雪漫天、清冷寂靜的畫面。同時“絕”“獨釣”等字詞,為讀者清晰地呈現出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在天地間,純潔的白色和鴉雀無聲的環(huán)境相輔相成,幾乎可以說是萬籟俱寂、與世隔絕;而古詩中的漁翁又是如此清高,即便是在天寒地凍的冰雪世界中也會忘卻世間所有煩惱,專心地獨坐在岸邊釣魚,這充分展現了柳宗元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為保證學生充分領會此種意境,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在誦讀中聯想整首古詩動靜結合的場面。這樣寓情于景的教學方法能夠引領學生深入領悟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意境。[3]
三、多渠道感受古詩詞中表達的情感
(一)借助多媒體,體會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
古詩詞很美,體現在古詩詞的語言上,更體現在古詩詞蘊含的美好情感中。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視頻、音頻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古詩詞相關內容,強化古詩詞中的意境,讓學生透過畫面,體會古詩詞所蘊含的情感。
例如教授《靜夜思》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展現出一幅畫面:清冷的秋夜,寂寥的庭院,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射到床前,帶來了一絲寒意。詩人乍一看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產生了錯覺,將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抬頭一望,一輪明月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詩人完全清醒了:“舉頭”望見了“明月”,隨即產生無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親人,想到了故鄉(xiāng)的一切。面對空徒的四壁,長期客居異鄉(xiāng),沒有知音的李白難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頭癡望著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無奈,思鄉(xiāng)之情越聚越烈,于是“低頭思故鄉(xiāng)”。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簡潔地勾勒出了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讓孩子們更加直觀地體會到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引入故事,情境中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新課改中明確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設計都應該從學生出發(fā),合理安排。小學生年齡較小,專注力和理解力還有待提升,而古詩詞中的語法結構、表達方式和當下的白話文是有一定差別的,這加大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融入情境中學習,進而理解詩意,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學習《贈汪倫》這首古詩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和朋友之間濃濃的友誼,樹立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從前,有一個非常偉大的詩人,名叫李白,他有一個好朋友叫汪倫。有一次汪倫邀請李白到他鄉(xiāng)下的家中作客,李白問:“鄉(xiāng)村風景如何呀?”汪倫自豪地說:“咱家鄉(xiāng)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喝酒管你夠!”于是李白欣然應邀,在汪倫家四處觀光好幾天,李白便問:“怎么不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呢?莫不是騙我吧?”汪倫微微一笑:“怎敢騙詩仙呢,明天就帶你一游?!钡诙?,汪倫便帶著李白來到了十里外的桃花嶺上。這桃花沒有十里之廣,卻漫山遍野姹紫嫣紅。嶺下有桃花潭,潭畔有萬家村。一家酒館高挑一個斗大的“萬”字旗。李白此刻不由捧腹大笑:“哈哈哈,原來如此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啊,妙,實在是妙!” 第二天,李白要乘舟辭別,汪倫設宴為李白餞行,臨別拍手踏腳,唱民間《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情意,做《贈汪倫》一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通過講故事,學生們非常容易地理解了這首古詩的含義,也從故事中體會到了李白和汪倫之間深厚的友誼。
四、整合古詩資源,強化學生的詩詞理解能力
(一)整合古詩資源,分主題學習古詩
在小學階段,雖然許多古詩詞的作者不同,寫作背景也不相同,但許多古詩詞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極為相近。[4]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類似主題的古詩資源整合,引導學生對題材相似的幾首古詩進行主題學習,在反復誦讀中勾勒出古詩詞的畫面,了解作者在寫作時的心情,進而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從軍行》《出塞》《涼州詞》等邊塞類古詩詞時,教師要把握本類古詩詞以“悲”“壯”為主題,在授課時應以詩詞整體為著手點,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找出邊塞詩詞“悲壯”的情感基調特點,進而引導學生了解戰(zhàn)場中戰(zhàn)士的“悲苦”以及誓死保衛(wèi)家鄉(xiāng)的豪邁氣概。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整理收集同一詩人的作品,加深學生對某個詩人的古詩寫作風格的深切感受,并以作者出生的年代以及經歷為分割點,讓學生了解太平盛世時某詩人的寫作特點,戰(zhàn)火紛飛時某詩人郁郁寡歡、不得志的詩詞創(chuàng)作特點,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理解能力。
(二)運用多種方式,細細品味古詩
古詩詞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主要是古詩詞散發(fā)著醉人的芬芳,不同時期的古詩詞具有不同的鮮明特點。[5]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抓住古詩詞中的關鍵詞句,帶領學生細細品味,把握古詩詞的節(jié)奏特點,使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接受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更好地感悟古詩詞表達的情感,從而與作者達成情感共鳴。例如,在學習《楓橋夜泊》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古詩詞中的明月、漁火、烏鴉等景物描寫進行分析探究,從而理解該首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以該首古詩為入手點,對《楓橋夜泊》古詩詞進行擴寫,促使學生發(fā)揮自我想象力,描繪作者當時在姑蘇城外所看到的景色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突出對景物細節(jié)的描寫,還原古詩詞中的情感意境,通過與作者隔空對話,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五、聯系生活經驗,加強對古詩詞的理解
古詩詞是古代文人抒發(fā)感想、文本創(chuàng)作的主要方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要想更好地掌握古詩詞,教師要嘗試引導學生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如在《元日》教學時,老師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春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你知道都有哪些習俗嗎?”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分享,分享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元日》這首詩中所呈現出來的春節(jié)習俗。學生很快找到了放爆竹、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等習俗,進而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在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煦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在引導學生理解整首詩的意思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所經歷的過春節(jié)時的風俗習慣,以此激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加強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生活化運用,加深了他們的感知與體悟,提高了學習實效。
總之,在小學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更為有效、科學的策略展開課堂教學。通過深入了解古詩詞的背景資料,在讀中體會古詩詞的音韻美和意境美,多渠道感受古詩詞中表達的情感,整合古詩資源,聯系生活經驗等教學策略,不斷創(chuàng)新古詩詞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魅力,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 俞春云.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 基礎教育論壇,2021(33):69-70.
[2] 陳娜輝.新課改視野下古詩詞閱讀教學的策略[J].?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16(3):66.
[3] 項維. 觸摸詩文的脈搏:小學高年級詩詞賞析教學探微[J]. 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1):69-70.
[4] 孫錦.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J]. 山西教育(教學),2021(7):9-10.
[5] 陳姝.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分析[J]. 江西教育,2021(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