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艷
河南舞陽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 舞陽 462400
子宮肌瘤由子宮平滑肌和部分纖維結締組織構成,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發(fā)病率較高的良性腫瘤之一。據統(tǒng)計,30歲以上的婦女中約20%患有子宮肌瘤[1]。子宮肌瘤的確切病因尚未明了,多認為與雌激素密切相關。另外,孕激素亦具有刺激腫瘤生長、加速肌瘤有絲分裂的作用[2]。對于臨床癥狀嚴重而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具有對生育能力保護性確切、能夠維持子宮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盆底解剖結構完整性等優(yōu)勢,成為臨床最常用的干預手段[3-4]。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經陰道和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因具有創(chuàng)傷輕、出血少、恢復時間短和并發(fā)癥風險低等優(yōu)勢,已逐漸替代傳統(tǒng)開腹手術而在臨床廣泛開展。本研究通過對82例行肌瘤剔除術的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干預效果。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01—2020-11我院婦產科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82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⑴患者的病史、體征和超聲檢查結果均符合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并經術中或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5]。(2)均為已婚患者,年齡(30.34±3.62)歲(范圍:21~40歲)。(3)手術指征明確。排除標準:(1)合并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2)宮頸及子宮內膜惡性病變。(3)闊韌帶肌瘤、盆腔粘連、有盆腔手術史、子宮內膜異位癥、陰道彈性差,以及子宮頸肌瘤直徑>8 cm的患者。根據不同肌瘤剔除術式分為腹腔鏡手術組(腔鏡組)和經陰道手術組(陰式組),各41例。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颊呔炇鹬橥鈺?。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1.2方法2組患者均于月經干凈后第5~7天接受手術。陰式組: 持續(xù)硬膜外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宮頸與陰道交界處及宮頸兩側黏膜注射1∶2 000腎上腺素生理鹽水50 mL 。根據肌瘤位置選擇陰道前穹窿橫切口或陰道后穹窿橫切口,必要時可以同時切開陰道前后穹窿。將陰道黏膜切開并推至子宮前后,再切開腹膜將子宮充分暴露。探查肌瘤數目、大小、位置。應用5~6 U垂體后葉素+2 mL氯化鈉稀釋液注射于肌瘤周圍宮體部位。以布巾鉗或宮頸爪鉗鉗夾最先暴露于陰道切口處的肌瘤。電刀切開肌瘤包膜,將肌瘤快速剔除。確定創(chuàng)面止血徹底后還納宮體。陰道腹膜、黏膜切口以可吸收縫線連續(xù)縫合。盆腔留置引流管, 紗布留置在陰道內,放置導尿管。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采用三孔腹腔鏡施術。臍上緣行1.0 cm切口,建立人工氣腹,維持壓力12~14 mmHg。置入10 mm Trocar及腹腔鏡探查,明確子宮肌瘤的數目、大小、位置,以及盆腔有無粘連等。左、右下腹反麥氏點及麥氏點處分別置入5 mm Trocar和10 mm Trocar。將垂體后葉素5 U+氯化鈉注射液2 mL注入子宮肌瘤四周宮體,以超聲刀或單極電凝切開假包膜,分離、剔除瘤體,電凝止血。以旋切器將剔除的瘤體粉碎取出。生理鹽水沖洗腹(盆)腔,檢查止血徹底后,縫合各穿刺口。術后2組患者均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術后12個月行復查超聲,定期門診隨訪[6-7]。
1.3觀察指標(1)術中情況及術后臨床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剔除肌瘤個數,以及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月經恢復正常時間。(2)術后并發(fā)癥。(3)術后隨訪期間的復發(fā)情況。
2.1術中情況和術后臨床指標陰式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月經恢復正常時間均短(少)于腹腔鏡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術中剔除肌瘤數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中情況和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2.2并發(fā)癥及隨訪期間復發(fā)情況腔鏡組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2例、高碳酸血癥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31%(3/41);陰式組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1例、宮腔感染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88%(2/41)。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期間(12個月),腔鏡組復發(fā)2例(4.88%),陰式組術后復發(fā)1例(2.44%),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的數目、大小及位置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黏膜下肌瘤及肌壁間肌瘤患者易出現經期延長或經量過多;而瘤體過大者下腹可觸及包塊,繼而出現下腹墜脹、腰背酸痛,以及尿急、尿頻等癥狀。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癥狀和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類型、數目、大小及位置,選擇治療方法。對癥狀嚴重或反復流產、造成不孕,以及疑有惡變的患者,應采取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剔除術一般適用于生育需求強烈的青年患者。開腹子宮肌瘤剔除技術成熟,效果肯定。但存在手術創(chuàng)傷大,對腹(盆)腔臟器干擾重、術后疼痛劇烈,以及較長的腹壁切口瘢痕影響美容效果等缺點,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手術創(chuàng)傷輕、機體應激反應小、術后患者康復時間短和腹壁瘢痕不明顯等優(yōu)點;而且可同期對不孕癥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但其手術操作較為復雜和需要特殊設備,對術者的腔鏡技術和醫(yī)院的設備等條件的要求嚴格;因術中不能用手直接觸摸子宮,肌壁間較深及較小的肌瘤容易被遺漏;因殘腔縫合、止血相對困難而增加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復發(fā)等風險[8-9]。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在直視下利用自然生理孔道實施手術治療,微創(chuàng)效果與腹腔鏡手術相似,其主要優(yōu)勢為:(1)較鏡下操作更為直觀、穩(wěn)妥、精確。更易定位子宮肌壁間較深及較小的肌瘤,剔除更徹底,減少肌瘤殘留和復發(fā)的風險。(2)術中宮體翻轉可使子宮動脈自然扭曲,減少出血量,手術時間更短。(3)因體表不留疤痕,美容效果更佳;無需拆線,住院時間更短,治療費用更低。但由于經陰道各項操作空間比較狹窄,術野顯露范圍不充分,故僅適用于子宮前后壁中等大小的單個或多發(fā)肌瘤,子宮大小不超過妊娠14 周,且子宮活動好、無粘連、陰道松弛的患者。對于有盆腔粘連、陰道狹窄及合并附件腫塊的患者則不宜采用[10-11]。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82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對腹腔鏡手術和經陰道手術的效果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雖然兩種術式術后并發(fā)癥及隨訪期間復發(fā)情況無顯著差異,但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術中出血量和住院費用更少,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和月經恢復正常時間更短。說明經陰道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安全、可行的。有報道稱,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肌瘤剔除數目優(yōu)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本研究中兩種術式子宮肌瘤剔除數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考慮可能和樣本量較少有關。同時由于經陰道進入宮腔實施肌瘤剔除,亦可增加術后宮腔感染的風險。因此,應做好術前陰道沖洗、術中精準縫合、術后應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等干預措施[12-13]。
綜上所述,腹腔鏡和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均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療效肯定且安全性高。其中后者手術應激反應輕,患者術后康復時間短,而且經濟負擔輕。但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癥狀、肌瘤位置、大小及數目等情況全面評估,嚴格掌握手術指征,合理選擇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