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芮 趙曉帆
德爾菲娜·德·維岡是當代法國最受矚目的小說家之一,其作品曾入圍龔古爾文學獎決選作品,還曾榮獲雷諾多文學獎、法國書商獎、法國科西嘉讀者獎等眾多獎項。維岡的作品多聚焦社會邊緣人物,如《地下時光》中遭受了嚴酷職場暴力的單親父親瑪?shù)贍柕?,《無以阻擋黑夜》中由于原生家庭導致一生都在死亡邊緣掙扎的露西爾等?!吨Z與我》是維岡的第四部小說,是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法國當代文學佳作。維岡在其中塑造了一個生活在主流社會之外的流浪女青年形象—諾,作家將諾的流浪身份、敏感自卑的性格、自我矛盾等人物特征描寫得淋漓盡致,破碎的原生家庭和社會對邊緣人物的偏見注定了諾悲慘的命運。
一、對諾的身份特征分析
諾是母親青春期的“意外”產(chǎn)物,她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甚至連她的母親也不清楚誰該為她的出生負責。對母親來說,諾的出生讓她的人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母親的冷漠,也使諾從未感受過母愛。好在七歲前,諾和祖父母生活在農(nóng)場,即便旁人紛紛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諾,但祖母對此的滿不在乎還是讓諾感受到了溫暖,也度過了平靜的童年。然而好景不長,祖母的意外離世帶走了她最后的幸福時光,短暫的快樂童年無法治愈她未來流浪的生活。
諾的“流浪者”身份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盧與諾的相識便可證明這一點。從盧的課堂匯報便知,她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社會調(diào)研,才決定“探索一個年輕女流浪漢的心路歷程……她的生活和她的故事”,并專程在街上找到一位符合作業(yè)要求的“流浪青年”—諾。其次,在盧與諾首次相遇時,作家對諾的外貌描寫也可看出她流浪已久:“她穿著一條很臟的卡其褲,舊罩衫的袖子一直卷到胳膊上,脖子上戴著一條只有在我奶奶的衣櫥里才能找到的舊圍巾。”再者,諾沒有固定住所,她有時會借宿在朋友家,有時會趕到城市另一頭的救助站等一個臨時床位,她無法預知隔天早上自己是在何地醒來。雖然作家在敘述時并沒有刻意將“流浪”這一字眼和諾掛鉤,但諾的“流浪者”形象貫穿全文,為她的性格特點埋下了伏筆。
二、對諾的性格特征分析
(一)敏感暴躁
諾的敏感在她被盧收留回家后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諾剛搬進盧家的表現(xiàn)頗有幾分林黛玉初進大觀園時的謹小慎微。她在家中的動作盡可能的輕,生怕自己的到來打擾到盧一家的正常生活,“她嘗試發(fā)出最小的聲音,不打攪我們。早上迅速地洗個澡,把爸爸留在咖啡壺里的熱咖啡喝完。她在廚房里的時候從來不開燈,走路的時候輕得像一只貓”。諾為了融入這個好心收留她的家,主動承擔家務,生怕盧的父母認為多養(yǎng)了一個閑人。
諾對于他人的目光也非常敏感。她受不了別人一直盯著她看,仿佛他人都會戴著有色眼鏡審視她,諾的這一特點作家多次借盧之口進行表達:“我們在咖啡館見面的時候,如果有人轉(zhuǎn)過頭來看看她,她立即就變得充滿了攻擊性,你要我給你張照片還是怎么的?我臉上有什么好看的?”諾還會因他人的注視而變得暴躁易怒,“有一次一個男人低聲說了句‘可憐的東西’,諾站起來朝男人的腳邊上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她當時眼睛里充滿了暴力,那個男人連找零都沒要,就匆匆走出了咖啡館”。諾認為世人對她都充滿了敵意,諾敏感時就宛若一個炸彈,一旦有陌生的眼神落在她身上,那束目光就好似一把火,立刻就能把敏感的諾點著。周圍的人都穿著得體,包括她的同行者盧,因此衣衫襤褸的諾格外引人注目,她的“流浪者”形象也一目了然。
事實上,諾有以上種種表現(xiàn)歸根到底來自她內(nèi)心的自卑,這些無力的“反抗”不過是諾掩藏自己脆弱內(nèi)心的面具,是她保護自己、對抗世界的一種方式。她知道自己和普通人不同,別人看她或許是可憐或許是嘲諷,無論是哪一種態(tài)度,諾都會感到自卑,所以她只能用這樣的方式掙脫、逃離他人的關注。
(二)極度自卑
長期的流浪生活使本就敏感的諾變得自卑。首先,從諾與盧初見時,作家對諾的動作細節(jié)描寫便可窺知一二,“她的腳在桌子底下不停地晃動,她難以靠著椅背坐上超過五分鐘,也不能把手放在一個地方保持不動。她觀察著我身上穿的衣服,然后又換一個姿勢,接著再回到前一個姿勢,她渾身上下充滿了焦慮與緊張”。這些細致的動作描寫把諾的自卑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即使盧比諾年長幾歲,但對比家庭美滿,生活條件優(yōu)渥的盧,諾不僅有破碎的原生家庭,而且還長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看著對面的盧,自卑感悄然涌上諾的心頭。
為了表達對諾愿意接受采訪的感謝,盧為她準備了一個小包裹,里面有帽子、雨傘、MP3,甚至盧想給諾一點錢,但都被諾拒絕了,諾唯一接受的是盧替她付飲料的錢:“當我第一次把準備好的小包裹遞給她的時候,她突然臉色蒼白地說,‘你以為我是什么人?’”作家對諾的神態(tài)和語言描寫,反映了她憤怒的心情,同時展示出她極強的自尊心。面對盧物資上的幫助,諾表現(xiàn)得極為抗拒,她之所以有如此強的反應,是因為她內(nèi)心十分自卑。從表面上看,諾是一個有自尊心、有原則的人,她和街頭等待施舍的流浪漢不一樣,她不是一味依靠世人的救濟過活;但實際上,這恰恰折射出諾極度自卑的性格特征,在諾看來,即便窮困潦倒且居無定所,但自己還沒有淪落到需要靠他人的“施舍”過活。
在原生家庭的陰影下,即使諾是一位青年流浪者,但她不僅不認同這個身份,而且希望作為一個“正常人”被好友和社會接納,能夠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同。所以面對幫助,諾敏感自卑的神經(jīng)會自動開啟防御心理。
三、對諾“矛盾”形象的分析
(一)渴望與放棄
作為一個十八歲的少女,諾本該和同齡人一樣享受著美好的校園生活,但是支離破碎的原生家庭迫使她無暇顧及學業(yè)。認識盧之后,諾表現(xiàn)出了對校園生活的極大興趣與渴望:“她喜歡詢問我發(fā)生在學校里的各種細節(jié),阿克西爾今天穿什么衣服,萊婭得多少分,盧卡斯是怎么躲過老師的責問的。她叫得出我們班每個人的名字,每次她問我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時,好像是在關心報紙上的連載小說一樣。”實際上,諾在開始流浪前也曾上過學,然而那時的諾卻并未珍惜自己的校園時光。和母親生活時的諾在學校里很孤僻,難以融入集體,也無法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即使是被老師抽到回答問題,她也沉默以對。和寄養(yǎng)家庭住在一起后,諾變得不學無術,和男同學們混跡在咖啡館里,很晚才回家。
諾的行為實際上是能夠被理解的。諾在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敏感自卑,甚至有些孤僻,她恐懼和他人接觸,因為和她有著血緣關系的人都絲毫不在意她,更何況是外人呢?在被送去寄養(yǎng)家庭后,諾無法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這也是因為諾長期遭受原生家庭的折磨,即便寄養(yǎng)家庭對諾很好,諾也一直渴望親情的溫暖,但是沒有安全感的諾并沒有接納他們作為自己的“父母”,她甚至失去了縫補原生家庭裂痕的機會。
諾之所以喜歡聽盧分享校園生活,也是對自己不曾擁有的校園生活的渴望和對放棄學業(yè)的惋惜。她的內(nèi)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也憧憬單純快樂的校園生活;另一方面,受制于原生家庭的影響,她最終也沒能逃過這片陰影的籠罩。
(二)新生和墮落
越是流離失所,諾就越渴望擁有自給自足的生活。搬進盧家后,諾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盧的父母對諾很好,把她當作家庭的一份子,給予了她對家人才有的溫暖與關愛。盧的爸爸不僅給諾留下了家里的鑰匙,讓她可以自由進出,而且還盡力幫助諾重新融入社會,在他的建議下,諾見了專門負責照管流浪人群的社工,每周去兩次為年輕女性重返社會做準備的社會福利機構;諾也喜歡和盧的媽媽一起打發(fā)時間,甚至在盧看來,她的媽媽最能讓諾敞開心扉。幸運的是,諾后來找到了工作,這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是諾新的希望,她不僅找到了容身之所,也尋得了立命之處。
然而好景不長,諾在高負荷工作的壓力和黑心老板的壓榨下漸漸身心俱疲。諾的情緒變得很不好,工作的壓力讓她喘不過來氣,雖然她試圖擺脫寄人籬下的生活,可黑心老板給諾的薪水只有一半是合法上稅的,因此諾的條件不符合申請租借房子的要求,暫時無法擁有屬于自己的小窩。面對無解的生活,諾再次墮落,開始用藥物和酒精麻痹自己。壓垮諾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的母親,諾本以為當自己經(jīng)濟獨立后,母親便不再將她視作負擔,或許會接納她,但是諾卻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母親不僅沒有給她任何重生的希望,還擊破了她最后的心理防線。這一次,諾不再在意盧爸爸的批評和關心,她離開了盧的家,離開了她的朋友,帶著墮落的身軀又開始了未知的旅途。
諾并不是一個完全消極的個體,她也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曾為之付出努力,但她始終無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反而因其更加沉淪。
四、造成其流浪命運的原因分析
(一)難以擺脫的原生家庭的陰影
導致諾流落街頭,甚至是放棄未來新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她來自一個破碎的原生家庭。雖然童年時期祖父母的陪伴曾給諾帶來溫暖,可是從她的整個人生經(jīng)歷來看,破碎的原生家庭依舊給諾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祖母去世后,諾和母親住在一起,兩人的相處非但沒有緩和母女關系,反而因為母親男友對諾的關心而惡化。當母親焦躁時,諾會透過鑰匙孔觀察她,諾想把母親摟在懷里安慰她,請求她原諒自己,可是當諾鼓起勇氣靠近母親時,卻被她一把推開了。諾會在母親醉酒后悉心照料她,也會在母親丟失工作后留在家中陪伴她??芍Z的行為并沒有感動母親,即使在諾找到工作,能夠獨立后仍舊被她拒之門外。
諾一次次嘗試修復和母親之間的關系,然而她的力量太薄弱了,她給予的溫暖不能抹去母親心中對諾的恨意,諾一直“孤軍奮戰(zhàn)”著,單靠她的付出始終無法縫補好和母親之間的裂縫,因為只有當母女倆雙向奔赴時諾的努力才會有意義。再者,盡管諾經(jīng)歷了很多社會的磨礪,但是小小年紀的她承受能力自然不比大人,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也澆滅了她試圖修復破碎原生家庭的希望。母親對待諾的態(tài)度不但沒有撫平原生家庭帶給諾的傷痛,反而使諾的傷口更深。因此,諾始終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也注定了她不幸的人生。
(二)普遍存在的社會痼疾
諾這一角色并不是作家憑空捏造的,普遍存在的無家可歸者是法國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特別是年輕的流浪者。法國公益組織皮埃爾神父基金會曾通過調(diào)研得出這樣的結論:“青年在流浪人口中所占比例過高,流浪者趨于年輕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原生家庭的破裂。”
除了家庭因素,有關教育部門也需要為逐年增加的青年流浪者負責。法國實行十年義務教育,教育部門的運作不僅占法國政府最大的預算比例,還區(qū)別于其他義務教育,法國實行的義務教育是指關于在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的法國如何有質(zhì)量地生存而進行的教育,這正是法國社會目前所關注的教育焦點之一。每位公民都有權利接受義務教育,可是流浪者趨于年輕化恰好反映出法國現(xiàn)行教育質(zhì)量亟待提高,教育落實不到位等漏洞,由此也導致了青年無法在社會中有質(zhì)量地生存等后續(xù)問題。
《諾與我》中的諾是處于法國社會邊緣的文學形象,也是流浪青年群體的代表,破碎的原生家庭使她過早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受盡磨難的人生經(jīng)歷也塑造了她敏感暴躁和極度自卑的性格特點。諾一直在和悲慘的命運作斗爭,但是由于原生家庭的陰影和社會的偏見,即便她努力掙扎,也無法在社會中找到容身之處、安身立命之所,得不到社會完全的認可,更無法實現(xiàn)自我身份的認同。維岡的妙筆生花,通過描寫諾坎坷的人生之路,將以諾為代表的法國青年流浪者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以此呼吁社會各界給予青年流浪者更多的關懷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