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利婭·戈韋特
在倫敦東南郊區(qū)的一個角落里,我的鄰居苦戰(zhàn)久矣。
去年5月,他突然對自家門前的一小塊荒地產生了興趣。他忙里忙外地除掉雜草、整平土地、施加肥料、鋪好柔軟的原始草皮。大功告成后的草坪宛若環(huán)繞著溫莎城堡的翠綠山坡。當時我就在想,附近的貓會如何對待這塊草坪呢?
一夜過后,我就得到了明確的答案。原本平坦得像臺球桌的草坪,第二天就變得崎嶇不平。一塊塊草皮像地殼板塊那樣相互擠壓,上面還散落著一撮撮貓屎。
我的鄰居毫不氣餒,立馬把草坪恢復了原樣。之后整整一周,他每晚都熬夜驅趕來犯的貓??上?,鬧劇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于是,他把防御工事升級到了近乎荒謬的程度。他給整片草坪蓋上了防護網,又在每個拐角擺了一小盆貓不愛聞的醋。他還安裝了超聲波驅貓器,能在貓耳最敏感的頻率范圍內發(fā)射出令其不適的聲音。然而,沒人知道這場戰(zhàn)爭何時能結束。
成群結隊去排便的貓似乎越來越常見了。在英國,熱門寵物的數(shù)量之和已接近人口的1/3。據估計,英國人養(yǎng)了大約1010萬只狗、1090萬只貓和100萬只兔子。全球范圍內的寵物飼養(yǎng)量也在急速增長。日本商家順應這股新潮流,推出了貓咪旅館和狗狗服飾品牌,不少評論家也因此推測寵物正逐漸取代孩子的地位。美國人則養(yǎng)了近7800萬只狗和5800萬只貓。
貓很喜歡在剛翻好的松軟土壤上排便,還會本能地把自己的糞便埋起來。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寵物跑進我們家中,竄到我們腿上,它們的不良習性也越來越明顯了。貓狗無休止的叫喚聲讓鄰里不得安生,它們還亂刨花草、張牙舞爪地上竄下跳、啃咬電線,甚至熱衷于食用其他動物的糞便。
伴侶動物的習性通常與人類的喜好精準匹配,比如狗的眼睛里專門進化出了一塊讓它們顯得更可愛的肌肉,貓也學會了如何解讀人類的面部表情。那么,伴侶動物是從哪里學到了惹人煩,甚至令人惡心的習性呢?我們又要如何與它們相處呢?
要想追溯寵物某一行為的源頭,就要考慮兩個重要因素——你的寵物是從哪種野生動物進化而來的?這種動物與人類有著怎樣的共同生活史?
與家犬親緣關系最近的是原產于歐亞大陸和北美的灰狼。不過,據說家犬并非灰狼的直系后代。一項基因分析顯示,現(xiàn)代家犬與全球幾個不同地區(qū)的狼群有著同樣親近的關系,這意味著它們是從同一祖先進化而來的。
這個神秘的始祖狼群現(xiàn)已滅絕。它們生活在大約2.3萬年前的西伯利亞。當時正處于冰期,北美、北歐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qū)陷入冰封。在天寒地凍的惡劣環(huán)境下,始祖狼群偶然與狩獵采集者們走到了一起。
起初,狼群或許只是跟在人類身后,游走在營地之間搶奪人類丟棄的食物殘渣。它們或許還會成群地同人類一起打獵,一起追捕大型獵物,并幫助人類擊敗近親尼安德特人。還有一種可能是,這一切源于遠古人類將小狼崽養(yǎng)為寵物。
最終,隨著人與狼關系的深化,狼的外形也有所改變。它們的耳朵下垂,尾巴卷起,皮毛呈現(xiàn)出雜色。它們還調整了自己的行為以討好新的合作伙伴。有時候,它們會放大野生祖先已有的特質,還有的時候,它們會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特質。
以許多狗的招呼方式為例,它們躍起身子,激動地想去舔你的臉,最終只能勉強舔到你沒來得及躲開的某個身體部位?!八鼈兿矚g獻上一‘吻’,至少人們是這么描述的?!本S也納獸醫(yī)大學比較認知學專家茲索菲亞·維拉尼說道。她還是狼類科學中心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和負責人。
“躍身一吻”是狗最煩人的習性之一,但這其實是狼的典型行為,是數(shù)萬年前的始祖狼留下的“遺跡”。
每當狼群里的其他成員狩獵歸來,小狼崽為了討食,就會躍起身子往它們嘴里舔。與南極的企鵝類似,成年狼會立刻嘔出消化了一半的食物給小狼崽吃。
“長大后的狼也保留了這一習性,它們主要以這種方式打招呼?!本S拉尼道。她解釋說,一般是地位較低的個體舔地位較高的個體的嘴,而且這種行為通常出現(xiàn)在狼群集合想共同做點什么的時候,或者是狼群里的某個成員離開又回來的時候。
如果你允許,狼也會舔人。“有的養(yǎng)狼人其實也會親他們的狼?!泵绹刭|調查局高級研究員戴維·梅奇說,他研究狼已經幾十年了?!拔艺J識一個人,他一般會舌吻他的狼。”真慶幸狗狗們已經懂得稍加控制了。
有些行為對于野生動物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只是我們的寵物過分地放大了它們祖先的這類習性。
和狗一樣,貓也與人類共同生活了數(shù)千年。它們是北非野貓或西南亞野貓的后代,獨居,有領地意識,主要以小型嚙齒動物為食。遺傳學和考古學的證據表明,至少在6500年前,野貓在中東著名的新月沃土地區(qū)與人類初次相遇,而那里正是第一批農業(yè)社區(qū)涌現(xiàn)的地方。
起初,野貓在人類聚居地周圍徘徊,因為它們能在那附近享用嚙齒動物大餐。后來,它們越來越頻繁地與人類互動,但沒有成為馴化的對象。
這讓我們想起貓的一個習性——“喵喵”叫。有的養(yǎng)貓人覺得這是貓與生俱來的魅力,但有的養(yǎng)貓人卻不得不在凌晨三點鐘爬起來拼命查找“讓貓閉嘴的方法”。有趣的是,野貓也會“喵喵”叫,但它們只在小時候對著母貓叫。成年野貓通常不會發(fā)出這種聲音。
家貓一生都會“喵喵”叫,但不是為了和別的貓交流,只是為了和人類同伴互動。2004年,科學家讓人們聽家貓和野貓的叫聲,并讓他們根據愉悅程度打分,結果發(fā)現(xiàn),家貓的叫聲明顯比野貓的更悅耳。這不僅表明家貓的嗓音是適應周圍人類生活的結果,也表明經過馴化的它們已經非常溫順了。
狗“汪汪”叫的習性也是如此。
與人們普遍認為的相反,“汪汪”叫并非狗的專利,最先這樣叫的是狼。“狼的叫聲不如狗的尖銳,聽起來更粗糙,更沉悶,但任誰聽了都會覺得那就是‘汪汪’叫的聲音。”梅奇說道。不過,狼叫是為了發(fā)出警告或示意進攻,而家犬卻把叫聲當作通用語言來表達一系列意思。除了最原始的意思外,狗還能用叫聲問候“你好”、發(fā)出玩耍邀請、表達看到零食或出門散步的興奮,以及訴說孤獨。
目前尚不清楚為何遠古的狼要徹底舍棄它們可怕的嗥叫聲,轉而整天“汪汪”叫個不停,不過,人們還是找到了零星線索。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煩人的狗叫聲大多具有獨特的聲學特征——聲調高,無調性,類似貓的“喵喵”叫聲和人類嬰兒的哭聲。研究者解釋說,狗可能對特定的幾種叫聲作了調整,以博得人類的強烈反應,促使人類采取行動。
縱觀歷史,對于用狗來打獵、放牧、保護財產的人來說,狗叫聲確實幫了不少忙。2004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芬蘭的麋鹿獵人如果帶上狗一起打獵,成功率會上升56%。原因大概是狗會一直朝獵物叫,直到獵物不再動彈,而這可能為它們的人類合作者贏得潛入獵殺范圍的時機。這個推測不無道理,因為人類出于狩獵目的而培育的犬種叫得最厲害。
諷刺的是,每當提起狗,人們最常抱怨的事情之一就是它們的叫聲。2015年一項針對韓國養(yǎng)狗人的研究顯示,47.1%的人說自己的狗太愛叫喚了;而2012年一項針對新西蘭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認為狗叫聲比其他城市噪音更煩人。
盡管現(xiàn)代家貓的叫聲是適應人類生活的結果,但有的專家認為,家貓只是“半馴化”動物,因為它們不僅保留了野貓的許多習性,還極易和野貓雜交,以至于它們已經導致野貓種群在某種程度上功能性滅絕了。
對家貓的野外遠親來說,在顯眼的地方排便是標記領地的重要方法。賓夕法尼亞大學獸醫(yī)學院專攻倫理與動物福利的詹姆斯·瑟普爾教授認為,這一習性或許能解釋為何家貓要去鄰居家的花園排便?!八鼈兺雅疟愕攸c鎖定在領地的邊緣區(qū)域?!鄙諣栒f道,“它們是在提醒你,你已經進入它們的地盤了?!比绻阕约吼B(yǎng)貓,你甚至都不會在自家花園里發(fā)現(xiàn)它們的糞便,但如果你的鄰居養(yǎng)貓,那就另當別論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野貓?zhí)貏e喜歡在剛翻好的松軟土壤上排便。瑟普爾說:“這對它們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如果你的花園維護得不錯,園里的土壤又翻整得松松軟軟的,那它就會變成一塊‘吸貓石’?!彼€解釋說,貓或許不是故意要亂刨花草或剛鋪好的草皮。除了在顯眼的地方排便外,貓有時會本能地把自己的糞便埋起來。
家貓的“送禮”習性可能也源自野貓。
與每年大約殺死15只大型動物的獅子不同,進化后的野貓每天要捕食數(shù)十只小型哺乳動物,可見它們天生是“殺人如麻”的殺手。它們對飲食十分挑剔,這就意味著它們要換著花樣吃。家貓不像狗那樣養(yǎng)成了吃人類殘羹剩飯的習性,它們吃不了碳水化合物,所以保留打獵技能或許是上策,能幫它們補充營養(yǎng)。
在寵物食品科學、冰箱及隨處可見的實惠肉類出現(xiàn)以前,能狩獵的貓多半具有生存優(yōu)勢。其實,現(xiàn)代家貓基本不吃它們帶回家的獵物,但對過去的貓來說,獵物是重要的食物來源?,F(xiàn)代的流浪貓也比有家可歸的貓花費更多的時間打獵。
說來奇怪,把捕獲的獵物帶回家放在你腳邊似乎也源自野貓的習性。在野外,母貓總把半死不活的獵物帶回窩,供小貓練習打獵。有的專家認為,家貓的“送禮”行為是這一習性的延伸。家貓要么是本能地把獵物帶回自己住的地方,要么就是它們認為你是一只需要學習如何打獵的小笨貓。
小型哺乳動物喜歡為自己設置多個逃生出口,并時刻保持道路通暢。
家中的電線等物或許會被小動物視作逃生路上的障礙。
當然,其他寵物也同樣難以相處。
除了貓和狗,人們養(yǎng)得最多的寵物還有荷蘭豬和兔子。光是在英國就有大約40萬只寵物荷蘭豬。據推斷,荷蘭豬早在貓之前就已經被馴化了。南美洲有近萬年的荷蘭豬食用史,直到8000年前,印加人首次馴化了這種“吱吱”叫的小型哺乳動物,那時它們的野生祖先還沒有滅絕。
人們養(yǎng)兔子的歷史也很悠久。2019年,經科學家確認,英國薩塞克斯郡菲什本羅馬宮殿里一塊無人問津的骨頭屬于1世紀的一只兔子。據分析,它是一只圈養(yǎng)的兔子,很可能是人們的寵物。
其他小型寵物,比如大鼠、倉鼠、小鼠和沙鼠,都是人們后來才開始養(yǎng)的品種。近幾百年來,人們通過精心地選擇性培育,馴化了這幾種小動物。它們與貓和狗一樣,堅守著特定的先天習性,那是進化史留給它們的紀念。
在暢所欲言的社交媒體小組“兔子都是混蛋”里,人們最常抱怨的事情之一就是,兔子太愛咬室內陳設了,包括墻紙、地毯、沙發(fā)、踢腳線和椅子腿。目前最“吃香”的貌似是電線。任何擋了兔子路的電線,無論是筆記本電腦線、耳機線,還是烤箱線,在你開始念叨“把它放哪兒了”之前,早就讓兔子啃斷了。
這個毛病在其他小型哺乳動物身上也很常見,尤其是嚙齒動物。提起由電線走火引發(fā)的高樓火災,保險公司通常將25%左右的火災歸咎于鼠類。它們咬掉了電線的絕緣層,導致電線外露,進而引起短路或冒火星。那么,它們?yōu)楹我@么做呢?
瑟普爾認為有兩個原因。
其一,這類小型哺乳動物在野外是被捕食的對象,它們要花大量時間來規(guī)劃逃生路線。它們喜歡為自己設置多個逃生出口,并時刻保持道路通暢,這樣就能在捕食者出現(xiàn)時快速跑到安全地帶。“如果發(fā)現(xiàn)路上有電線,它們會本能地將其視作障礙?!鄙諣栒f道,“為了清障,它們會啃電線,就像它們在野外會啃斷擋路的木棍?!?/p>
其二,這些小型哺乳動物本身就愛咬東西,且不論材質。它們的牙齒大多是持續(xù)生長的,所以必須磨牙以避免牙齒長得過長。
貓和狗咬電線的情況不太常見。如果它們咬了,通常是因為它們覺得無聊,或者是在享受嘴里嚼著東西的樂趣。很多動物都會本能地咬東西,這是它們與生俱來的探索方式。
盡管人們抱怨重重,瑟普爾還是認為我們的寵物已經相當適應和人類在一起的生活了。他說:“我看重的是,它們鮮少出現(xiàn)嚴重的行為問題,這證明它們很好地適應了需求?!彼€指出,與野貓或狼生活在一起的話,麻煩更多。
其實,寵物身上許多的“煩人”習性都是適應人類生活的結果。
“寵物其實和人類一樣,我們一起經歷了整個進化史?!本S拉尼說道。她指出,我們的需求變得太快,寵物很難跟上?!拔覀儼褎游飵У饺嗽斓某鞘欣?,但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和它們經歷進化時的環(huán)境完全不同?!睂θ祟悂碚f,動物的這些習性在過去是非常實用的,但如今,情況已變,人們不再需要這些了。
邊境牧羊犬就是一個例子。生活在英格蘭與蘇格蘭邊境的人們最先培育出了邊境牧羊犬?!八鼈儗Ψ拍劣兄鵁o窮無盡的強烈欲望?!鄙諣栒f道,“如果你不讓它們放羊,它們就會找別的事做。而一旦把環(huán)境換為城市或城郊,邊境牧羊犬就會給家里造成極大的破壞?!背鞘欣锏倪吘衬裂蛉赡軙屭s小孩,或者沉迷于叼回物品。它們很好地適應了放牧需求,但如果你不需要它們放牧,你就得想別的辦法讓它們忙起來。
瑟普爾說:“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培育,我們有選擇性地保留了動物身上特定的幾種習性,但在后來的某個時刻,我們近乎武斷地認為我們不再需要這些了。于是,把它們養(yǎng)為寵物的我們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后果。”
只要了解了寵物的習性是如何養(yǎng)成的,我們就能重新界定這些“煩人”的小毛病——它們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迷人“遺跡”,而不是需要根除的個性缺陷。
[編譯自BBC網站]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