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梓
家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不僅對古人的修身、齊家起著重要的作用,更對今人的教育、成長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讓我們一起聆聽古人那些經(jīng)久不衰的家訓,收獲更多成長。
孝,要傳承,更要與時俱進。
孝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倫理大廈的支柱。孝被當作是道德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孝是超越所有道德的最高道德—“百善孝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笨梢哉f,一個人一旦孝道有缺,孝行有虧,其他就不足論了。
漢朝奉行“以孝治天下”,除了將《孝經(jīng)》用作官學和私學的教科書、大力獎掖和優(yōu)待孝子外,選拔官員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舉孝廉”,認為孝子就是經(jīng)國濟民的適宜人選。除了西漢和東漢兩個開基之祖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外,其他所有皇帝的謚號前都有一個“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
這些皇帝不僅有孝之名,而且孝之實。漢文帝的母親一病就是三年,漢文帝日夜守在母親身邊,衣不解帶,傾心照顧。每次煎完藥,他都要親自嘗一嘗,看藥苦不苦燙不燙,然后才讓母親服用。他的這份孝心感動了很多人,“親嘗湯藥”被列入《二十四孝》,成為著名的孝親故事。
在傳統(tǒng)家訓中,“孝父母”是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作為兒女的義務,孝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敬,即對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愛和依戀,表現(xiàn)為恭敬、順從;二是養(yǎng),即盡心盡力地侍奉,不僅要給父母帶來基本的溫飽、生養(yǎng)、喪葬、死祭,還要盡可能多地給父母帶來幸福和榮耀??滴蹩兿锻ú苁霞矣枴分袑⑵涓爬椤绑w親心,代親老,贍親養(yǎng)”。
很多家訓對于孝悌之道、奉養(yǎng)之方、四季衣衾如何制備、三餐飲饌怎樣備辦都有非常具體的要求。比如對于垂暮之年的父母,考慮到他們眼睛不能遠視、耳朵不能遠聽、牙齒咀嚼有礙等,需要子女體察親意,盡心竭力服勞奉養(yǎng),還要特別關心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給他們帶來歡歌笑語。
在家族事務中,很多事項也都和“孝”相關,而且是從“敬祖宗”發(fā)端。從現(xiàn)在回望過去:墳塋是祖宗身體安頓之所,祠堂是死去了的祖宗們的家,家譜記錄著祖宗的歷史和功德,既要敬愛祖宗,愛護墳塋、修整祠堂、纂修家譜就變得很有必要。從現(xiàn)在展望未來: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整個家族血脈鏈條中的一環(huán),所以,必須學會珍惜生命,而不能好勇斗狠輕視生命,也不能不珍惜自己的身體。
敬祖宗還有更多精神層面的內(nèi)涵和指引。不能玷辱家聲,所以,必須正心端品、崇德敦倫、濟人積德、飭身知恥,必須光宗耀祖,所以,必須尊師重教、刻苦攻讀、慎擇職業(yè)、期于有成??梢哉f,家族因為祖宗的血脈而結成,家族事務圍繞保家亢宗而展開,闔族大事小情無一不事關“孝”字。
孝是人類一種自然的情感,基于這種情感,我們的先民構筑起了傳統(tǒng)的倫理大廈。然而,時代發(fā)展到今天,有些東西已經(jīng)變得不合時宜。比如孩子必須對父母言聽計從,導致孩子反叛,親子關系惡化,其實忽略了單向絕對的要求不符合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也有違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
所以,我們必須理性對待,警惕和去除不合時宜的糟粕,吸收和發(fā)揚積極向上的精華。比如孝所蘊含的尊親敬老,特別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于今天和諧社會的建構依然具有積極意義。再比如孝所延展的珍惜生命、涵養(yǎng)品格,對于解決當下令人擔憂的青少年自殺、霸凌等社會問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與時俱進,賦予孝更加豐富和現(xiàn)代的內(nèi)涵,才能夠使其真正促進人的成長和家庭的和諧。58698615-8869-4D24-A254-7D0BF74810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