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祿應
摘要:從盧戇章1892年發(fā)表切音新字以來的130年里,國家語言規(guī)劃的主體大致經(jīng)歷社會名流、民眾團體和人民政府三次更迭。因為主體的差異,三個時期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規(guī)劃面貌和規(guī)劃成效。中國共產(chǎn)黨人及其領導的組織和政府是最近100年國家語言規(guī)劃最堅強的主導力量。
關鍵詞:國家語言規(guī)劃 主體 更迭
國家語言規(guī)劃,包括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guī)劃和國家非通用語言文字規(guī)劃。從盧戇章1892年發(fā)表切音新字以來的130年里,國家語言規(guī)劃的主體大致經(jīng)歷社會名流、民眾團體和人民政府三次更迭。因為主體的差異,三個時期呈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規(guī)劃面貌和規(guī)劃成效。中國共產(chǎn)黨人及其領導的組織和政府是最近100年國家語言規(guī)劃最堅強的主導力量。
一、社會名流( 1892-1918)
這一時期,雖有政府支持甚至動作,但主要是愛國志士、社會名流的策劃、努力和貢獻。最早是盧戇章。他應該從1878年就開始摸索“韻母”和“聲母”切音成字的方法。歷經(jīng)十多年探索,《一目了然初階》的正式出版使他成為清末漢語拼音運動“第一人”。①這場運動共推出“漢字筆畫式”“速記符號式”“拉丁字母式”等計28種拼音方案,②其中王照的漢字筆畫式“官話合音字母”( 1900)傳播最廣,是運動的主流和高潮,直接促成了民初“注音字母”方案( 1913)的問世。這些拼音方案拼寫口語形態(tài)的官話、國語和方言,“言文一致”是方案設計者們的心聲和自覺。盧戇章就認為:“基于字話一律,則讀于口,遂即達于心?!雹凼苋毡疚幕汲庇绊?,黃遵憲不僅有“語言與文字離,則通文者少;語言與文字合,則通文者多,其勢然也”的論述,而且發(fā)出“字體簡便…‘文體通俗”等多項預言,認為未來這些措施將“令天下之農(nóng)工商賈、婦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④。 如果說,盧戇章他們倡導的拼音運動主要是從“字體簡便”人手實現(xiàn)民眾的文化普及,那么裘廷梁他們開啟民智便是著眼于“文體通俗”。不再使用文言而采用白話,特別是用官話來寫,是清末民初報刊在中國文化界吹來的一股清風。裘廷梁在其《論白話為維新之本》( 1898) -文提出的“崇白話而廢文言”成為這場晚清白話文運動最響亮的口號,同年他主編的《無錫白話報》(第5期改名“中國官音白話報”)創(chuàng)刊迅速掀起一種白話報創(chuàng)辦熱潮?!逗贾莅自拡蟆贰短K州白話報》《揚子江白話報》《京話報》以及《中國白話報》《寧波白話報》《國民白話報》《上海新中國白話報》《長沙演說通俗報》《江西心白話報》《潮州白話報》《北京正宗愛國報》《伊犁白話報》和《蒙古白話報》等370多種白話報在1898-1918年間像雨后春筍般相繼創(chuàng)刊。⑤其中,陳獨秀主編的《安徽俗話報》格外引人注目,他所主撰的《論戲曲》(1904)某種意義上說昭示著中國語文聲音中心主義的到來。站在維新立場,陳獨秀在這里實際上提出了“聲人心通”的新思路,他強調以聲音、語音為憑借的戲曲比其他種種途徑都要教人“多”、見效“陜”,是“開通風氣第一方便的法門”⑥。因為與西方“男女識字者多乃過十分之九”比較,中國識字者男性“百之一”,女性僅“四萬得一”(宋恕,1892)才是“國勢危急”的根本原因。⑦迅速而廣泛地提升民眾的“心智”成為近代以來130年國家語言規(guī)劃的首要目的。在這種情勢下,與語音相近的白話書寫對偏離口語原則的千年文言書寫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作為過渡,梁啟超倡導的一種介于文言白話之間、“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的“新文體”“報章體”( 1897) 一時風靡全國。
然而,在象形漢字與文言書寫共同作用下,國家標準語一直未能建立起來。無論是拼音運動還是白話文運動都受到各方掣肘。明清流行的“官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社會方言。吳汝綸從日本引進的“國語”“普通語”概念(1902)依然具有其方言特征。朱文熊提出的“普通話”概念(1906)雖然抽象,但已具有相當強的現(xiàn)代國家標準語意識。
民國之后,一批留美學生成為國家語言規(guī)劃的新生力量。趙元任、任鴻雋創(chuàng)辦《科學》雜志首創(chuàng)漢字橫排,引入西式標點(1915),胡適更是力倡白話詩創(chuàng)作,從而將晚清白話文運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胡適一整套白話革新辦法和文學革命主張一下子贏得國內《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的鼎力支持(1916)。二人的精誠合作使他們成為以改造青年思想為根本宗旨的新文化運動核心領袖。他們對于中國衰弱的原因意見完全一致,這就是“國民的落后”⑧。所以,新文化運動與維新運動一樣,都以中國語文革新作為重要內容。胡適在裘廷梁“崇白話而廢文言”口號的基礎上提出白話為“文學之正宗”主張(1917),陳獨秀也在其“開通風氣”維新觀基礎上強調實行徹底的“文學革命”,并讓《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話文( 1918)。從此,中國語文開始逐漸告別千年文言,進入白話文時代。
愛國志士、社會名流的上述努力在不同程度上觸動和影響過政府的政策意向。首先是官員的配合。比如林輅存,他曾呈請都察院代奏推廣切音新字?;实壑I旨是“著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調取盧戇章等所著之書,詳加考驗具奏”( 1898)。⑨“百日維新”失敗后,“詳加考驗具奏”之事也就擱置下來了。其次是政策的松動。相比以前所頒報律,《大清報律》(1908)在鉗制報界、控制輿論方面更加嚴厲。然而它卻特別規(guī)定白話報“免繳保押費”⑩。這自然是在鼓勵白話和白話報發(fā)展。第三,機構的動作。北洋政府教育部組織“讀音統(tǒng)一會”研制出“注音字母”( 1913),并歷經(jīng)近六年的博弈最終正式頒布實施( 1918)。
這時期,非通用語言文字規(guī)劃的突出成果是張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學制”規(guī)定,大中學普遍開設外語課程( 1903),同時,中國古典語文大踏步退出語文生活。
二、民眾團體( 1919-1948)
這時期國民政府在語言規(guī)劃上動作頻頻,但最重要的兩項工作,即國語羅馬字的頒布和簡體字的推行,影響都非常有限。國語羅馬字從未進入中小學課堂,簡體字才推行幾個月就被叫停。在百余年國家語言規(guī)劃歷史上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則是各項民眾團體運動。民眾團體運動,以文藝大眾化運動(1930)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仍有名流策劃性質,主要為國語運動;后期為運動高潮,在文藝大眾化運動、大眾語運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之后,更有奠定了新中國文藝路線的延安文藝運動等。
雖然對“國語”概念人們的認識有差異,但以“言文一致”“國語統(tǒng)一”為宗旨的“國語運動”卻迅速開展起來,并與以文學為主陣地的白話文運動“合流”。國語研究和推廣主要由兩大組織推動。一是由學者組成的民間團體“國語研究會”( 1916),一是政府附設機構“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 1919)和改名了的“國語統(tǒng)一籌備委員會”(1928)。蔡元培、張一麐、吳敬恒、胡適、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等學者名流是這些團體和機構負責人。在這些團體和機構推動下,國語作為課程走進全國小學( 1920),《國語羅馬字拼寫法式》正式發(fā)布(1928),《國音字典》(1920)、《國音常用字匯》(1932)先后公布,“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在北京召開(1926)。這些成績無疑主要是來自民眾團體機構的力量完成的。然而,很顯然,國語運動又很有缺陷,不能很快贏得全體國民歡迎,從中受益的只是社會知識層?;鶎用癖妳⑴c度不高是團體運動前期的重要特點。
中國共產(chǎn)黨人瞿秋白從蘇俄一回國( 1923)就看到了前期運動的問題及癥結。他指出,新文學距離“勞工之聲”還很遠,那些“奮發(fā)熱烈的群眾,正等著普通的文字工具和情感的導師”?。?1)瞿秋白所以能一眼就看到這些,因為他遵從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中國共產(chǎn)黨從誕生那天起就將“工農(nóng)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作為中國革命的重大主題( 1921)。⑥實行更徹底的“文腔革命”,將以“杜撰新字眼”“抄襲洋文法”為特征的“五四”“假白話”再度改造為人民群眾實際口語形態(tài)“真正的白話”,讓億萬基層百姓都能參與政治、交際、文化、科技和藝術生活,于是成為瞿秋白語言規(guī)劃核心思想。瞿秋白在標準語、漢語書寫方式乃至民族語文等方面都進行過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他的系統(tǒng)探索是后期民眾團體運動的重要思想來源。民眾團體運動從“文藝大眾化”轉換到“大眾語”,進而深入到“拉丁化新文字”,就表明文學“從少數(shù)特權者解放出來成為億萬民眾的所有”這項“文化普及”工程首先需要完成“語言大眾化”工程。對于中國來說,尤其不能缺少“漢語書寫改造”工程。因此,與“大眾語運動”同時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拉丁化新文字的最初方案正來自瞿秋白親手研制出來的“中國拉丁化的字母”( 1929)。
所以,后期的民眾團體運動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基層民眾參與度達到極高水平的一系列語文運動。中國共產(chǎn)黨曾領導“左聯(lián)”發(fā)動全體同志參與文藝大眾化討論并形成決議(1931)。(13)決議指出:“作品的文字組織,必須簡明易解,必須用工人農(nóng)民所聽得懂以及他們接近的語言文字;在必要時容許使用方言。因此,作家必須竭力排除知識分子式的句法而去研究工農(nóng)大眾言語表現(xiàn)法。當然,我們并不以學得這個簡單的表現(xiàn)為止境,我們更負有創(chuàng)造新的言語表現(xiàn)法的使命,以豐富提高工人農(nóng)民言語的表現(xiàn)能力?!保?4)大眾語運動雖然由“左聯(lián)”外的進步文化人士陳子展、陳望道等人發(fā)起(1934),但發(fā)文最多、討論最積極最熱烈的還是“左聯(lián)”成員。其中,涌現(xiàn)出聶紺弩、周文、任白戈、胡風等“左聯(lián)”驍將?!白舐?lián)”領袖魯迅的《門外文談》在《申報·自由談》連載,是這場討論的科學總結。大眾語運動很快就轉入從蘇俄傳到國內又從國內傳到東南亞和歐美、長達25年之久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1931-1955)。在大眾語論者看來,大眾語問題的最終解決是“拉丁化”,也就是“新文字”的實施。(15)新文字運動傳到延安讓新文字一度獲得與漢字同等法律地位( 1941)。從實際來看,文藝大眾化運動、大眾語運動在延安文藝運動(1936)中獲得巨大成功。而《中國的一日》全國征文活動開啟的22年寫作運動( 1936-1958)大眾寫作運動更是這些進步語文運動的成果。
這時期,國家非通用語言文字規(guī)劃的成果是古典語文逐漸全面退出,而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明顯多于前一時期。
三、人民政府( 1949-2021)
與前兩期相比,這時期國家語言規(guī)劃的總體特征是政府主導、學界引領、民眾參與。因為時間跨越70多年,可再分為攻關期(1949-1976)、拓展期(1977-1999)和法治期(2000-2021)三期。
(一)攻關期
歷史進入20世紀40年代,美國已全面實現(xiàn)高等教育大眾化,而中國文盲率仍高達80%以上,在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文盲比例超過95%( 1949)。(16)新文字雖然學起來容易,兩三個月就能學會,但要在全國普遍實行起來就很不容易(1952)。(17)所以,國家語言規(guī)劃工作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重新全面啟動。經(jīng)過全國專家集中攻關研究,國家通用語、現(xiàn)代漢字和漢語書寫字母化改造工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都取得重大突破,國家非通用語言文字規(guī)劃建設工作也有條不紊開展起來。在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具體指導下,新中國很快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1949)、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1952)和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1954)。包括參與過國語運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在內的全國大批頂級學者成為集中攻關主力軍。為加強對文字改革工作的指導,還成立了中共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 1953)。很快,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1955),國家通用語由“國語”正式改名為“普通話”。會后,國家語言規(guī)劃工作進入高潮期,一大批重大成果相繼問世。首先,是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決議正式發(fā)布《漢字簡化方案》(1956),現(xiàn)代漢字建設進入實施階段。除翻印古籍等特殊情況外,繁體字開始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第一批230個簡化字和30個偏旁類推簡化字正式走進中國語文生活。與簡體字緊密聯(lián)系的橫排橫寫方式在全國報紙、刊物、圖書中流行起來。其次,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1956),首次明確普通話定義完整表述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18),《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也很快發(fā)表(1957)。第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批準了《漢語拼音方案》(1958),全國中小學和各級師范學校當年秋季就將它作為必修課程全面開設。這其中,各地民眾的廣泛參與值得特別關注?!稘h字簡化方案》發(fā)布前曾由全國文字學家、各省市語文教師、部隊和工會文教工作者約20萬人參加過討論。(19)《漢語拼音方案》在“草案”發(fā)表后,僅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就組織6個宣傳組分赴南京、上海、西安、廣州、沈陽等15個城市舉行報告會,參會人員約3萬人,還組織了27場座談會聽取意見。(20)攻關期此后的近二十年,基本上是鞏固上述成果。
(二)拓展期
改革開放后,國家語言規(guī)劃工作經(jīng)歷1966-1976年十年的沉寂迅速重啟。計算機漢字編碼研究工作首先成為“新亮點”。全國漢字編碼學術交流會提交漢字編碼方案43個,主要類型包括形聲編碼輸入、漢語拼音輸入、字形分解輸入和整字輸入等4種( 1978)。(21)很快,國家標準《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發(fā)布(1980)。在中國政府和專家的努力下,國際標準化組織發(fā)表了由該組織成員國投票表決通過的標準文件《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IS0-7098)。該文件規(guī)定拼寫漢語以漢語拼音為國際標準(1982)。文獻工作包括圖書館、檔案館、資料館、國際情報網(wǎng)絡等,涉及一切有文字的圖書資料目錄。同年,“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的規(guī)定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四年后,召開了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1986)。在國家語言規(guī)劃史上,這次會議具有劃時代意義。如果說切音新字開始的90多年,人們在語文革新上的全部努力都著眼于語言文字本體治理,那么這次會議之后,中國語言文字治理便由“本體”全面轉向“應用”。中國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法制化和國際化建設等在加快推進。這是拓展期的重要特征。
(三)法治期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 2000)后,國家規(guī)范《通用鍵盤表示規(guī)范》(2001)、國家標準《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2012)、國家規(guī)范《通用規(guī)范漢字筆順規(guī)范》(2021)等通用語言文字規(guī)范標準陸續(xù)出臺。與此同時,語言文字走向世界步伐明顯加快。年來華留學生近50萬人( 2018)。(22)孔子學院成立( 2004)后,近70個國家頒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170多個國家開設漢語課程或漢語專業(yè)( 2018)。(23)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非通用語言文字建設得到重視。人民政府幫助新創(chuàng)、改革和改進23種民族文字(1958)。(24)改革開放后,還開啟了民族語文信息化建設( 1982)。蒙古文、維吾爾文、藏文等少數(shù)民族語文的信息處理獲得迅速發(fā)展。(25)適應于“一帶一路”建設,我國外語教育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目前,全國高校開設外語101個語種( 2018)。(26)
①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91頁。
②周有光:《周有光文集》(第一卷),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頁。
③盧戇章:《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文字改革出版社1956年版,第3頁。
④[清]黃遵憲:《黃遵憲全集(下)》,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420頁。
⑤胡全章:《清末民初白話報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頁。
⑥陳獨秀:《陳獨秀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0頁。
⑦宋恕:《六齋卑議》,朝華出版社2018年版,第46-47頁。
⑧唐寶林:《陳獨秀全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59頁。
⑨許長安:《語文現(xiàn)代化先驅盧戇章》,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頁。
⑩劉哲民:《近現(xiàn)代出版新聞法規(guī)匯編》,學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頁。
(11)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11-314頁。
(1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檔案文獻選編》,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3頁。
(13)姚辛:《左聯(lián)史》,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頁。
(14)馮雪峰:《馮雪峰論文集(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65-66頁。
(15)周文:《周文文集(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6頁。
(16)吳雪鈺:《中華人民共和國掃盲教育政策發(fā)展研究》,《語言規(guī)劃學研究》2016年第2期。
(17)吳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89頁。
(18)費錦呂:《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百年記事(1892-2013)》,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第201頁。
(19)(20)(21)王均:《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頁,第78-79頁,第110-111頁。
(22)王牧華、涂毅:《新中國來華留學教育發(fā)展的成就及展望》,《教育史研究》2020年第2期。
(23)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語言文字事業(yè)發(fā)展報告(2018)》,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97頁。
(24)孫宏開:《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規(guī)劃百年議》,《青海民族研究》 2015年第2期。
(25)金星華:《中國民族語文工作》,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171頁,第165頁。
(26)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語言文字事業(yè)發(fā)展報 告(2019)》,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