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波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耳鼻喉科 154002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SOM)為耳鼻喉科常見的一種中耳炎性疾病,發(fā)病率為3.80%~18.10%,癥狀可表現(xiàn)為耳鳴、耳內(nèi)堵塞感/悶脹感、中耳積液與聽力下降等,病情進展則可引起鼓室黏膜血管擴張充血,鼓室粘連,造成聽骨鏈受損,嚴重影響聽力[1]。當前,鼓膜穿刺抽液+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是治療CSOM的常用手段,可直接清除中耳積液,減輕鼓膜水腫,改善聽力閾值,但鼓膜穿刺抽液遺留鼓膜穿孔的風險達12.70%,創(chuàng)傷較大[2]。耳聾左慈丸具有滋肝益腎、疏肝理氣、通利耳竅等功效。本文探討聯(lián)合耳聾左慈丸治療CSOM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耳)CSOM患者。納入標準:(1)經(jīng)耳內(nèi)鏡檢查、聲導抗測試、純音聽閾檢查等確診為CSOM,且診斷符合《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3]標準;(2)病程≥12周,且單耳發(fā)病;(3)鼓室導抗圖呈B型或C型;(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外耳道炎、鼓膜穿孔、腭裂、耵聹栓塞者;(2)其他原因所致中耳積液,合并耳鼻咽喉占位病變者;(3)合并感染、代謝以及腫瘤疾病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 例(耳)。觀察組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37.51±3.64)歲;病程13~45周,平均病程(19.87±1.42)周;左耳19例,右耳26例;鼓室導抗圖呈B型27例,呈C型18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22 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37.49±3.58)歲;病程13~46周,平均病程(19.91±1.47)周;左耳18例,右耳27例;鼓室導抗圖呈B型28例,呈C型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鼓膜穿刺抽液+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療:采用1%丁卡因棉球?qū)哪け砻孢M行局麻5min,采用5號針頭穿刺鼓膜前下象限,抽取并吸凈中耳積液,向鼓室內(nèi)注射地塞米松(沈陽光大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187,規(guī)格5mg)5mg,2次/周,共4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耳聾左慈丸(吉林紫鑫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2020131,規(guī)格每8丸相當于原生藥3g)口服治療,1丸/次,2次/d,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1)純音聽閾測試:治療前后,采用NJ31純音測聽儀測定語言頻率500Hz、1 000Hz、2 000Hz的純音聽閾水平,其中,聽力損失的劃分標準:正常0~25dB,輕度聾26~40dB,中度聾41~55dB,中重度聾56~70dB,重度聾71~90dB,極重度聾>90dB。(2)療效評定:顯效:耳鳴、耳內(nèi)堵塞感、中耳積液與聽力下降等癥狀消失,純音聽閾恢復至0~25dB的正常值;有效:癥狀明顯改善,純音聽閾改善至26~40dB;無效:癥狀未見緩解??傆行?顯效+有效。(3)中耳積液轉(zhuǎn)化生長因子(TGF)-β1、白介素(IL)-8、IL-1β水平測定:于治療前后采集耳積液0.30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試劑盒購自湖南人子生物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
2.1 兩組不同語言頻率純音聽閾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不同語言頻率(500Hz、1 000Hz、2 000Hz)的純音聽閾值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語言頻率純音聽閾水平比較
2.2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11%,高于對照組的71.11%(χ2=4.590,P=0.032<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2.3 兩組耳積液TGF-β1、IL-8、IL-1β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耳積液TGF-β1、IL-8、IL-1β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耳積液TGF-β1、IL-8、IL-1β水平比較
CSOM為常見的致聾性疾病,病程長且易復發(fā),發(fā)病機制多樣,咽鼓管阻塞/功能障礙、局部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均為其病因,可造成中耳負壓、中耳鼓室積液,甚至可發(fā)展為中耳硬化,導致耳聾[4]。當前,臨床上常采用鼓膜穿刺抽液+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療CSOM,其中鼓膜穿刺抽液能夠快速清除中耳鼓室內(nèi)積液,減輕鼓室負壓,改善聽力,而在抽液后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可抗炎、減輕鼓膜水腫,并可促進鼓室內(nèi)殘余分泌物消散、吸收[5]。但多次行鼓膜穿刺抽液極易引起鼓膜穿孔、中耳感染,造成預后不佳。
中醫(yī)多將CSOM歸屬于“耳閉”“耳脹”范疇,多因肝腎陰虛,風邪乘虛隨經(jīng)脈入耳竅,邪氣壅實耳竅,耳竅經(jīng)氣痞塞不宣,水濕停留,耳竅閉郁,形成積液而發(fā)病。故主張以補肝腎、疏肝理氣、通耳竅為治之大法。耳聾左慈丸方中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磁石平肝潛陽、聰耳明目;山藥氣陰兩補;山茱萸補養(yǎng)肝腎;茯苓滲脾濕;澤瀉利濕、瀉腎濁;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滋肝益腎、疏肝理氣、通利耳竅之功效。本文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不同語言頻率(500Hz、1 000Hz、2 000Hz)的純音聽閾值均低于對照組,且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既往文獻[6]報道相吻合。分析原因,耳聾左慈丸聯(lián)合鼓膜穿刺抽液+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療能夠發(fā)揮協(xié)同增效作用,且耳聾左慈丸可調(diào)和精氣,使得腎氣充足,肝腎皆得以滋補,則可通耳復聰。
研究證實,中耳黏膜免疫系統(tǒng)對中耳功能具有保護作用,當患者中耳功能損傷時往往存在著中耳黏膜免疫系統(tǒng)功能受損,且期間伴隨著炎癥因子表達異常[7]。TGF-β1為促炎因子,可抑制多種免疫細胞的增殖。IL-8、IL-1β均為炎癥因子,可造成中耳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中耳鼓室粘連、咽鼓管水腫。研究發(fā)現(xiàn),TGF-β1、IL-8、IL-1β在CSOM患者耳積液中呈高表達,且與患者耳積液內(nèi)的濃度、病程、病情、機體的應激反應呈正相關[8-9]。本文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耳積液TGF-β1、IL-8、IL-1β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可抗炎,而耳聾左慈丸中的磁石、熟地黃、牡丹皮可協(xié)同抗炎,山藥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牡丹皮為活血行血之藥,可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huán),促進炎性滲出吸收與炎癥消退,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耳積液TGF-β1、IL-8、IL-1β水平,減輕炎癥反應,而其可能為促進鼓室積液排出、減少分泌液生成、改善咽鼓管功能、減輕鼓室黏膜受損,保護中耳功能的重要機制之一。
綜上所述,耳聾左慈丸可提升CSOM治療效果,提高患者聽力水平,并可降低耳積液TGF-β1、IL-8、IL-1β水平,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