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惠 吳進川 黃朝霞 孔祥梅 郭 露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省瀘州市 646000
有晶體眼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是在后房植入人工晶體達到矯正近視目的,目前是臨床上高度或超高度近視者實現(xiàn)摘鏡的主要手術方式之一[1],但該手術目的主要是矯正近視,不能從根本上治愈近視或阻止高度近視可能引起的眼底病變[2]。有報道顯示,高度近視眼底病變已取代青光眼成為第二大不可逆性致盲眼病[3],其導致的視覺損傷、經(jīng)濟負擔及社會危害等問題日益凸顯,因此,術后規(guī)范隨訪對高度近視并發(fā)癥預防及早篩早診早治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其效果已逐漸被大家認可[4],但在高度近視患者管理方面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應用鮮有報道。因此,本文探討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對高度近視行ICL植入術患者的管理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8月在我院屈光中心行ICL植入術的高度近視患者100例,其中男42例,女58例,平均年齡(25.08±7.74)歲,平均屈光度(-11.28±2.82)D。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近視度數(shù)≥-6.00D;(3)行ICL植入術者;(4)心理健康;(5)會使用智能手機,智力正常。排除標準:(1)精神障礙者;(2)不能獨立完成問卷者;(3)中途退出者。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職業(yè)、屈光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檢查結(jié)束評估適合ICL植入術,為患者個性化定制ICL人工晶體,發(fā)放健康教育單,口頭交代注意事項,患者回家等待手術通知,預定的人工晶體到貨后通知患者手術,手術期間采用ICL植入術常規(guī)管理,出院時發(fā)放出院證并交代注意事項和隨訪時間。
1.2.2 觀察組基于云平臺對ICL植入術患者進行管理:(1)基于云平臺建立患者檔案:患者術前檢查結(jié)束后評估適合ICL植入術,護士依托我院醫(yī)養(yǎng)結(jié)合云平臺為患者建立檔案,上傳檢查報告和病歷資料,患者下載APP并教會其使用。(2)健康教育:根據(jù)患者所處不同階段適時推送健康教育知識,如接受檢查、等待手術、預約手術、手術配合、術后早期康復及長期隨訪等階段。(3)在線咨詢:患者通過手機端可隨時進行咨詢,團隊成員根據(jù)不同問題分別給予解答。(4)檔案管理:患者每次就診后醫(yī)生根據(jù)就診信息及時更新檔案,特殊患者不便來院復診,可在其他具備條件的醫(yī)院復查并上傳檢查報告及病歷資料,平臺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風險評估及預警提醒。(5)隨訪管理:醫(yī)生根據(jù)病情制定個性化隨訪方案并上傳云平臺,患者通過手機端可以查看,逾期未隨訪者會收到隨訪提醒信息。
1.3 觀察指標
1.3.1 高度近視相關知識問卷。根據(jù)研究目的查閱相關文獻自行設計問卷,問卷包括4個維度40個條目。計分方法:(1)基本知識(10個條目):包括高度近視定義、分類、常見表現(xiàn)、常見并發(fā)癥等,每答對1題計1分,答錯計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對高度近視相關知識掌握更好。(2)相關認知(5個條目):包括高度近視危險因素、近視矯正方法及常見誤區(qū)等,每題答是計1分,答否計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對高度近視相關認知越好,接受意愿越高。(3)行為方式(15個條目):包括生活方式、日常行為及用眼習慣,每題正性行為記2分,一般行為記1分,負性行為記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日常行為越好。(4)ICL植入術相關知識(10個條目):包括手術原理、術后注意事項、常見并發(fā)癥及表現(xiàn)、病情自我觀察要點等,每答對1題計1分,答錯計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對ICL植入術相關知識掌握更好。
1.3.2 隨訪率。隨訪率=隨訪完成人次/計劃隨訪人次×100%。
1.3.3 患者滿意度。采用李楠設計的滿意度問卷[5],調(diào)查患者對團隊工作的滿意度,問卷由10個條目組成,采用Likert 5級量表形式,1:非常不滿意,2:不滿意,3:一般,4:滿意,5:非常滿意。
1.4 資料收集方法 于患者出院后,由經(jīng)過培訓的團隊成員通過APP以問卷星發(fā)放調(diào)查表,對患者近視相關知識、認知、行為及ICL植入術相關知識和滿意度進行調(diào)查,通過云平臺統(tǒng)計出院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患者隨訪完成情況。
2.1 兩組患者高度近視相關知識得分比較 觀察組對高度近視相關知識、認知、行為及ICL植入術相關知識等方面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高度近視知識、認知、行為及ICL植入術相關知識得分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隨訪率比較 觀察組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的隨訪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隨訪率比較[n(%)]
2.3 兩組患者對團隊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對診療技術方面的滿意度無顯著差異(P>0.05);余下各維度及總分比較,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團隊滿意度比較
研究結(jié)果顯示,基于云平臺對高度近視行ICL植入術患者進行管理,患者對高度近視相關知識得分高于對照組。有研究表明,年輕人群較老年人群在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獲取醫(yī)療保健服務方面表現(xiàn)出更強烈的意向[6];研究對象中準大學生和大學生比例高,文化程度高的患者通過網(wǎng)絡獲取醫(yī)療信息資源主動性更強,接受效果更好[7]。本研究利用云平臺根據(jù)患者所處不同階段,分別推送相應的健康教育更有針對性,避免一次性大量灌輸,患者接受度有限,影響健康教育效果;云平臺相對單純口頭宣教或健康教育單而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且可以反復學習,患者利用云平臺充分了解高度近視相關知識、高度近視危害及潛在并發(fā)癥,借助平臺參與自身眼健康管理,對不良用眼行為的改變及健康行為的建立起到促進作用。
研究結(jié)果顯示,出院1周兩組患者隨訪依從性均較好,隨著時間推移兩組隨訪率均有所下降,原因可能與術后1個月用藥次數(shù)減少,患者視力逐漸穩(wěn)定,容易導致對高度近視潛在眼底病變警惕性降低;另外研究對象流動性大,多數(shù)患者在高中畢業(yè)后或大學期間接受ICL植入術,存在就讀學校和接受手術醫(yī)院不在同一城市;加之術后視覺質(zhì)量好,這些因素均可影響患者隨訪依從性;對照組隨訪率下降較觀察組更明顯,原因可能為對照組只在出院證上注明隨訪時間并口頭交代,隨時間延長患者對出院注意事項逐漸淡忘。觀察組通過云平臺進行管理,設置隨訪提醒,云平臺建立的檔案可以幫助患者實現(xiàn)異地隨訪,也可將異地隨訪資料上傳平臺。平臺管理打破傳統(tǒng)隨訪服務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滿足服務對象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因此,觀察組隨訪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平臺促進醫(yī)患及時有效溝通,滿足患者個性化需求,滿意度得到提高。
綜上,基于云平臺對高度近視行ICL植入術患者進行管理,可以增加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了解,改善認知,養(yǎng)成良好用眼行為,提高滿意度,該方法可為眼科其他疾病管理提供思路。由于本研究時間短、納入病例較少、研究設計較單一,因此,仍需大樣本、長期隨訪追蹤驗證云平臺技術在高度近視患者全程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尤其是在早期并發(fā)癥檢出和早期干預等方面還需做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