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宇 吳銀義 亢新玉 楊曉梅 康福軍 劉尚鷺
甘肅省臨洮縣人民醫(yī)院 730599
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多有細菌或病毒入侵上呼吸道而導致的急性炎癥,以發(fā)熱、咳嗽、流涕、鼻塞等為主要癥狀。上呼吸道感染的西醫(yī)治療以抗生素聯合抗病毒治療為主,部分患者會遺留咳嗽等癥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風寒犯肺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見中醫(yī)證型[2-5],臨洮縣地處西北地區(qū),歷年上呼吸道感染以風寒犯肺為主。甘肅省名中醫(yī)潘養(yǎng)之先生經驗方徐黃辟瘟方內服兼霧化吸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臨床療效可靠,茲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9月就診于我院門急診及長期住院治療的72例風寒犯肺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惡化程度、中醫(yī)證候積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和分級標準 (1)診斷標準:急性嚴重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診斷治療標準,參考《實用內科學》和《咳嗽的癥狀診斷與預防治療常見指南》標準制定[6]。風寒犯肺證的診斷標準:本證主癥:①惡寒發(fā)熱;②頭痛,肢體酸痛;③苔薄白,脈薄或浮緊。次癥:鼻塞,流清涕,咽喉痛,口渴,咳嗽。以上兩項主癥臨床表現癥狀需同時基本具備,次癥表現需同時符合其中另外兩項及以上臨床癥狀,結合舌脈檢查即可予以確診。(2)分級標準:病情輕、中、重疾病標準均可參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1994]1號文《中醫(yī)內科急癥外感高熱癥診療規(guī)范》標準制定。輕度:體溫低于38℃,發(fā)病初期,全身癥狀輕;中度:體溫在38~39℃,全身癥狀較重;重度:體溫在39℃以上,全身癥狀重。
1.3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西醫(yī)診斷標準;②患者符合外感熱病風寒犯肺證中醫(yī)辨證診斷標準;③發(fā)病后48h內;④腋下體溫在37~39℃;⑤患者年齡18~65歲;⑥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患者伴有化膿性扁桃體炎等咽部疾病;②其他可能引起發(fā)熱等癥狀的疾??;③患者合并伴有心、腦血管、呼吸系統(tǒng)、內分泌等各種基礎功能嚴重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孕婦和處于哺乳期婦女;④過敏體質或既往有過敏史者;⑤不能配合或智力、精神障礙者。
1.4 方法 (1)治療組應用徐黃辟瘟方口服+霧化治療。處方組成:徐長卿20g、麻黃10g、桂枝10g、桔梗20g、川貝母15g、金銀花15g、連翹12g、白芷10g、藿香10g、岷當歸10g、薄荷6g(后下)。每日1劑,水煎服400ml,早晚分服。發(fā)熱超過38.5℃者,加用生石膏30g、知母15g、山藥15g、甘草10g。霧化吸入處方同上,濃縮成40ml,經充分過濾后用生理鹽水稀釋1倍,霧化吸入,2次/d。(2)對照組給予復方氨酚烷胺片(吉林省吳太感康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2026193)口服治療,1片/次,2次/d。癥狀重者加服抗病毒藥物。
1.5 觀察指標 (1)退熱效果(體溫降低程度)。(2)癥狀變化情況:惡寒發(fā)熱、肢體酸痛、鼻塞、咳嗽等臨床癥狀方面治療前后消失率、有效率。(3)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評定。痊愈:感染癥狀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感染癥狀好轉明顯,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70%且<95%;好轉:感染癥狀減輕,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30%且<70%;無效:治療3d后感染癥狀無明顯變化,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30%??傆行?(痊愈+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4)血清學指標:于治療前、治療后3d空腹抽取靜脈血5ml,采用低溫電動離心機(TGL23M,湖南湘立科學儀器有限公司)依次進行離心(4℃、3 000r/min、15min),離心后再抽取上清,-70℃ 保存藥瓶備用。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同時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上皮介素-6(IL-6)、腫瘤細胞壞死免疫因子(TNF-α)、C-反應蛋白(CRP)的血清水平,具體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2.1 兩組退熱效果比較 經治療,治療組體溫降低程度為(1.52±0.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0.83±0.1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癥狀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頭痛、流涕或清涕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改善惡寒、發(fā)熱、肢體酸痛、鼻塞、咳嗽等臨床癥狀方面,治療組癥狀消失率和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變化情況比較
2.3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2.4 兩組血清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IL-6、TNF-α、CRP水平均有所降低,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指標比較
上呼吸道感染是冬春季節(jié)流行性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咽癢、咽痛、噴嚏、頭痛,甚者有發(fā)熱、咳嗽、全身酸痛、乏力、嘔吐、腹瀉等癥狀,且大多為病毒感染。臨床中西醫(yī)多采用對癥治療和支持療法,但部分患者顯效慢,且容易出現嗜睡、胃腸不適等藥物不良反應。中醫(yī)認為,上呼吸道感染歸屬于中醫(yī)“感冒”范疇, 古籍中也稱其為“傷風”“傷寒”“外感發(fā)熱”“外感高熱”等。臨床一般將感冒分為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兩類,普通感冒相當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行感冒相當于流行性感冒。感冒為風邪兼夾寒、熱、暑、濕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正邪交爭,肺衛(wèi)失宣而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該病基本病機為衛(wèi)表失和、肺氣失宣。臨床分為風寒、風熱、表里俱熱、暑濕、氣虛等類型。對于本研究中風寒犯肺型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于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臨床癥狀為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酸痛,鼻塞,流清涕,咽喉痛,口渴,咳嗽,苔薄白,脈薄或浮緊。
徐黃辟瘟方是在繼承已故甘肅省名中醫(yī)潘養(yǎng)之先生治療外感病學術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處方。方劑組成為徐長卿、麻黃、桔梗、川貝母、金銀花、連翹、白芷、藿香、岷當歸、薄荷等,具有解表除濕、化痰止咳、祛毒化濁的功效。方中徐長卿性味辛溫,主風邪蠱毒、疫疾、邪惡及寒氣、溫瘧,具有祛風除濕之功;麻黃性味辛溫,可宣肺解表、發(fā)汗平喘,與徐長卿二者共為君藥。桔梗能夠散寒宣熱、潤肺祛風化痰、利咽喉、排毒化膿;川貝母可以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白芷性味辛苦溫,味香善走,是治療陽明經頭痛的要藥;藿香性味辛微溫,能夠化濕和中消暑;薄荷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全方配伍,共奏辛溫散寒、解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之功。且方中薄荷含有揮發(fā)成分,通過霧化吸入,藥物可以直達病所,藥效更直接、快捷,藥力更強,結合內服,效果明顯。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在徐黃辟瘟方方藥組成中,徐長卿的成分以丹皮酚、黃酮苷、氨基酸和糖類為主,且含微量生物堿等,具有調節(jié)免疫、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病毒、抗炎、抗過敏等藥理作用[7]。麻黃不僅具有退熱、發(fā)汗和緩解慢性肺炎咳喘或發(fā)熱咳嗽癥狀的作用,還可能具有抗炎、抗腫瘤和有效調節(jié)患者機體自身免疫等級的作用,常被應用于中藥治療急性咳嗽肺炎或者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肺炎風熱咳嗽、慢阻肺、支氣管慢性肺炎哮喘等多種疾病[8]。金銀花能夠抑菌抗炎,連翹也具有解熱抑菌抗炎的作用,二者配伍使用能夠起到增效的作用[9]。桔梗、川貝母的配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慢性耳鼻咽炎、急性呼吸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10]。當歸飲片中的多種揮發(fā)油活性成分能松弛受刺激的支氣管平滑肌,解痙平喘;并且還可有效緩解由于支氣管壁細胞充血引起的水腫和炎癥反應[11]。廣藿香作為中國芳香化濕中草藥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消炎抗菌、調節(jié)消化胃腸道鎮(zhèn)痛、抗過敏、免疫功能調節(jié)等諸多方面也都顯示了突出重要藥用價值[12]。
中藥內服兼霧化吸入可用于各種疫癘、外感六淫等引起的風寒犯肺證,經本研究證實臨床療效顯著,具有明顯的降低體溫、緩解癥狀作用,并且能有效降低如IL-6、TNF-α、CRP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從而起到解熱抗炎之用[13]。內服兼霧化吸入,藥物直達病所,退熱、止咽痛效果明顯。相比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中藥治療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在辨證施治后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且本研究中藥內服與霧化共施,取得了良好療效。霧化治療因其能直達病所、作用快速而被人們青睞,可以將藥物直接輸送到呼吸道,使得局部藥物濃度高,同時限制全身毒性相對較低。然而目前對于中藥霧化吸入的研究較少,其藥理機制與內服中藥不同,需要深入研究其協同機制,中藥霧化如何更規(guī)范安全地使用仍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內服兼霧化中藥徐黃辟瘟方治療風寒犯肺型上呼吸道感染的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