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
山西省現存壁畫2.4 萬余平方米,從南到北,彌足珍貴地涵蓋了從漢代、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遼金元直到明清各個朝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風格,山西壁畫以其完整多樣、典型獨特、制作宏偉、自主創(chuàng)新且自成一體,高度反映了中國古代壁畫的發(fā)展進程,其數量之多、歷史之久、藝術之精,在全國首屈一指,是“中國古代東方藝術博物館”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然而,隨著歷史滄桑、自然和人為破壞,很多壁畫已殘損不堪,甚至不復存在,一些精品也早已遠在海外??梢姶蟊妼鹘y(tǒng)壁畫價值的認識在過去嚴重不足,傳統(tǒng)面臨技藝失傳。
本課題研究通過完整地研究和摹寫山西古代壁畫,掌握傳統(tǒng)技藝,澄懷古法,追慕匠心,追尋古意,參悟畫道,從而更好地達到認識、保護、傳承、弘揚地方文化遺產的目的。
通過壁畫這種古老獨立的繪畫形式,我們選取經典的山西古代壁畫,最大限度地繼承還原壁畫的繪制工藝流程和精神內涵,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古代壁畫精湛高超的表現手法和技巧,以及獨特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再現工匠精神。壁畫的地仗層運用傳統(tǒng)泥質版面,做成可移動的墻面壁畫,繪畫技法上嚴格繼承各個朝代繪制技法的特點,在遵循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整理、還原和修復。
中國壁畫傳統(tǒng)深厚廣博、遺產豐富,溯源可至遠古時期,歷經漢魏,唐宋元發(fā)展至高峰,明清以來逐漸衰落,甚者畫法畫風失傳,以至脈絡中斷。立足山西,可貴的是山西壁畫沿襲中國工筆重彩的技法,采用勾線、填色、暈染等傳統(tǒng)工筆技法,注重線條和色彩的傳統(tǒng)內涵,并相得益彰,畫法與畫材獨特深蘊,山西古代壁畫蘊涵著大量的經驗和啟發(fā),是我們不斷挖掘的潛源。
壁畫作為建筑的一部分,是不可移動的繪畫表現形式,我們想要了解、研究、學習壁畫,必須對墻體結構、制作技術、繪制方法進行探究。
墻體結構:分為支撐體、地仗層、準備層、著色層。
(1)支撐體:壁畫的骨架和支撐結構即建筑本身,一般為建筑物的墻體和天花板。
(2)地仗層:墻體表面,為繪畫層做準備的部分。一般是往墻體上抹泥,在之上作畫。地仗采用多層復合草泥,其目的是使表面鋪平、防止泥皮開裂,保證繪畫層表面的吸水和著色良好。
(3)準備層:是地仗層和繪畫層之間的結構,通常為刷一兩遍膠礬水為繪畫層便于著色做準備。
(4)著色層:在準備層上平涂一兩遍白堊土或白灰摻入有膠料的灰漿,干后為白色碳酸鈣層,后起稿著色。
造畫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絡畢,候稍干,再用泥橫被竹篾一重,以泥蓋平,又候稍干,釘麻華,以泥分披令勻,又用泥蓋平(以上用粗泥五重,厚一分五厘。若拱眼壁,只用粗細泥各一重,上施沙泥,收壓三遍);候水麥定,收壓十遍,令泥面光澤。凡和沙泥,每白沙二斤,用膠土一斤,麻搗洗擇凈者七兩。
按照秦嶺云先生注釋大致為“先用粗泥鋪地,再以摻有紙筋或竹篾、棉花、駝毛等物的細泥鋪在中層上面,以砂泥鋪蓋晾干壓平以后,刷以輕膠水和豆腐漿的堊土,然后施膠礬兩三遍即可應用”?!斑@種制法,宋、元以來沒有大的改變。只是由于地區(qū)不同物質材料的選擇上,有些改變……”。
結合前人古法,在實踐中支撐體和地仗層制作采用如下方法:
1.物質材料準備
板材、畫框、黃土、麻刀、棉花、膠、礬、揮刀、鏟子、刮刀筆、墨、礦物顏料、金屬箔等。
2.支撐體制作
①選取畫面大小的五合木板,一面釘上田字形木條龍骨。②運用蜂窩鋁板等新材料,其優(yōu)點為不易變形和蟲蛀,缺點為造價較高。
3.地杖制作
①選取粗油畫布或粗麻布平鋪固定于畫板上,后刷一層白乳膠。
②選取無雜質土(大顆粒的石子或硬物)或老土(土質穩(wěn)定)放入盆中。
③選取麻刀剪碎約2cm 左右,并用乳缽搗碎;彈過的棉花撕碎。
④準備動物骨膠或糯米膠加水調成牛奶狀,倒入麻刀、棉花混合的土中,土和麻刀棉花按1:1 的比例進行攪拌,加膠調和,保證所有的顆粒物質都被膠水包裹,后根據情況加水適量,再涂上畫板以前,最好浸泡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以保證纖維完全柔軟,并能和泥更好地攪拌均勻。
⑤用灰刀在畫板上平鋪第一層。這一層可以做的不要太平整,更有利于與第二層黏結緊密。
⑥待第一層泥干透后,抹第二層泥,與第一層相似,只是黃土要篩的更細膩,同樣加入麻刀棉花,增加墻體韌性,起到防止墻體開裂的作用。第二層要努力使泥底平整。
⑦選品質好的大白粉加等量的水和稀一點,水中加入纖維素或白乳膠(水20:膠1)平鋪在干透的泥地上,晾干待用。
⑧用360 目水洗砂紙磨平。
⑨分別配置膠水和礬水,在干透的墻體上薄刷膠礬水2-3 遍,晾干。(由于礬的腐蝕性,也可不加)
繪畫層在準備層之后,據調查和資料顯示,永樂宮壁畫的繪畫層厚度為0.2厘米,就說明顏料、材料是有厚度和層次的,通??v向分解的成分大致有白色層、土色和礦物色層、礦物色疊加層、瀝粉層、金箔層。因此,古代壁畫摹寫目的,并不是簡單地“照貓畫虎”,而是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所要臨摹的壁畫樣本,研究古代壁畫的繪制技法和造型方式,深入了解古代壁畫的繪制步驟、材料、技法及肌理產生的原因。
在古壁畫摹寫中,以畫面的不同表現層面來劃分,常用的方式有4 種:
1.原貌摹寫
指在技法和神韻上,模仿古代壁畫的原有面貌而繪制的作品。即使用前人的工具、材料、技法以及揣摩前人作畫時的心態(tài),力圖重現原作初畫成的本來面貌。這是對傳統(tǒng)技法學習時常用的摹寫方法。這種方法把目標投射到過去,并不對現狀的特殊美感而產生心理觸動,因此,理性的追溯多于感性的投入。張大千先生面壁敦煌所的摹寫作品,繪畫層大都為原狀摹寫,所以,畫面效果結構線條完整,色彩鮮麗。
2.現狀客觀摹寫
指以現代的審美眼光對古代作品中,對由歷史形成的畫面效果加以認識和理解,表現其現有面貌的作品。所謂現狀,是指古代壁畫經過歷史的各種原因洗刷之后,透出不同材質的多個層面肌理,這些層面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現狀。其構成因素十分復雜,有人為的破壞;大自然風蝕雨淋等自然災害;墻體本身的各種分泌物腐蝕作用和顏色的龜裂、剝落所造成的面貌,還包括壁畫本身的素材與構造關系,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其他歷史因素,然而,也正是這些豐富的肌理色層以及其層層相透的特殊效果,更加令人著迷。
3.整理性摹寫
指分析原壁畫地仗基底及色層之后,在大體符合原狀壁畫面貌和精神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理解和興趣點進行選擇性臨摹,殘損的線條和色彩經過分析研究和參照同時期、同風格的壁畫作品,確定的部分補全。此種臨摹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夠體現原作精神,有的放矢的摹寫,而不是照貓畫虎。
4.意象摹寫
指以畫家的主觀意識為主導,而不以臨摹壁畫為主,古代壁畫作品只是參照,嚴格來說也不算臨摹,只是把古壁畫中古樸風格、色彩搭配、材料、技法、斑駁豐富的肌理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而已,這樣的畫面既古老又有新意,如,畫家唐勇力系列作品《敦煌之夢》就是把敦煌壁畫中礦物顏料剝落的部分,運用到自己的畫面中而產生豐富、斑駁和厚重的美感。目前采用壁畫摹寫的方法及步驟如下:
(1)拷貝校稿。這是古壁畫摹寫十分重要的一步,“差之一厘、失之千里”,由于壁畫尺幅較大,線條粗度能達到0.5-1cm,所以,精確度要求很高??截惙绞接袃煞N,一種是雙勾拷貝,粗細能夠精確,但容易陷入描畫之境,另一種是始終在線條中間行筆拷貝,勾線時粗度想要精確就需要不斷練習及分析研究。校稿時仔細核對、修改,做到形體精確,線條間的關系準確無誤。
(2)線描訓練。南朝謝赫六法中第一法,就是“骨法用筆”,線是能夠支撐整個畫面的骨架,同時,也體現了畫家的骨氣和風骨,所以,中國畫中的“線”不僅僅是造型功能,還能通過線條的粗細、濃淡、長短、疏密、枯潤等對比關系來表現描繪對象的質感、量感、空間感、體積感和畫家的情感等。
山西古代壁畫基本是以線造型,以元代壁畫為代表,線條氣勢磅礴、雄渾大氣、沉著有力,使得人物形象滿壁風動、呼之欲出,是中國畫線描的典范,在訓練線描基本功時,只要把永樂宮朝元圖線條的整體氣韻和細節(jié)把握準確,勾勒其他壁畫的線條也會游刃有余。由于跟古人工具材料有所不同,如勾線的“捻子”已失傳,用毛筆也必須體現出線條神韻,勾長線時需舉全身之力帶動手腕,暢而不滑、留而不滯,輕重急徐、頓挫轉折,表現出線條的節(jié)奏起伏韻律。勾年輕女性形象面部及皮膚時,行筆較快、運筆有彈力、線條較纖細、墨色淡雅,需表現出女性年輕的柔美,勾老人皮膚則行筆放慢、墨色枯澀,表現出皮膚松弛滄桑之感。勾須發(fā)用筆虛入虛出,分組勾畫,體現出飄逸靈動、根根出肉之感,如,天猷元帥的怒發(fā)直沖尤為展露功力。勾金屬器物運用短粗、均勻、肯定的線條。勾云、水、火線條,需手腕轉動自如,線形虛入虛出,飄逸靈動。
(3)著色。以平面設計元素解析壁畫語言。
①黑白灰解析:選取需要摹寫的壁畫,用黑白灰三個顏色概括畫面的關系,抽離其他色彩,能更好地把握畫面的構成形式,使人摒棄細枝末節(jié)的煩瑣,而看到畫面本質的結構。先做黑白灰小稿,直觀的把握結構關系,做到心中有數;放到原大畫正稿,先畫出黑白灰關系,再進行著色。
②色彩解析:正如胡明哲先生所說:“色彩的魅力來自于色彩的關系……時刻關注色彩的明度、純度、冷暖關系”,使大家對古代壁畫的色彩有了新的解讀。抽取畫面中的顏色,做色標并標出每種顏色的大致比例及多寡。
由此分析,可清晰地看出畫面的色調和搭配,就比如廚師主要調理味覺,指揮家主要調理聽覺,調理視覺則主要是畫家的職責。所以,顏色不等同于色彩,顏色之間的搭配,才是能夠使人產生心靈觸動的關鍵。
如,晉南一帶的元代壁畫大多一脈相承,他們的色彩普遍是以藍、綠色為主調,間以黑、白、朱砂、赭石、石黃、金色等的色調,在著色過程中,可以采用“大面積、中面積、小面積、錦上添花”的方式,如畫面中有綠、藍、紅、白五種色彩,那么,綠色里如果有深有淺,有的還有花紋,我們先不管這些細節(jié),都歸為綠色;畫面中的花紋、線條、圖案、金箔等細節(jié)都是下一步才考慮的,這就使畫面色彩的團塊感和結構意識更強,這個過程中也深刻體會到古代壁畫中運用的色相并不多,就這么幾種,但可以呈現出如此豐富、微妙、精彩的變化,可見古代畫師具有強大的色彩搭配能。
③踏著古壁畫的足跡,在摹寫中使用的是天然礦物質顏料和土質顏料。首先分析顏色的構成成分,如青是青金石還是石青,紅是朱砂還是土紅等。石青色搶眼有張力,發(fā)色有普藍色和群青色,赭石的發(fā)色有的偏紅,有的偏黃。了解了顏料成分構成,選取最為接近原壁的顏料進行著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黏合劑膠調和顏色顆粒時,膠的多少決定了畫面的發(fā)色效果和保存程度,一般的經驗是底層膠最濃,越往上層膠量逐漸減輕。
(4)做舊法。為了接近古壁畫現狀色彩豐富斑駁的色彩特點,分析使其風化剝落、腐蝕變色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年代久遠,溫度和濕度變化、灰塵風沙、漏雨漏雪等;人為因素,盜取、切割、煙熏火燎、涂抹、刮刻;顏色厚薄不同,顆粒粗細不同,成色不同。對此可采用做舊手法,如燒石色、打蠟、刮刀上色、濕畫法、刮刻、(噴、罩、抹)黃土、和罩色疊加等方式進行色彩摹寫。下面介紹幾種技法的使用方法:
燒顏色,礦物色中能燒的顏色主要有石青、石綠(不包括祖母綠,因有劇毒)朱砂有毒不可加熱。燒石色方法是電陶爐加熱,一般溫控在200℃—600℃。整個加熱過程中需要不停攪拌使其受熱均勻,顏料會隨著溫度漸漸升高和時間加長逐漸加深,直至變黑,所以顏色變化程度根據自己需要而定,隨時停下把容器拿開,這個過程很快,一定要全神貫注,在實踐中慢慢總結經驗??梢詿念伭线€有土色,燒過之后會產生加深或冷暖的變化。燒顏料為豐富壁畫色彩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為將來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打蠟法,適合表現極其斑駁且無規(guī)律變化的色塊。
具體操作方法是選取一塊適合的畫面,先用一種顏色打底,待干后用蠟塊涂抹,之后用吹風機熱風把蠟吹融化使之與色層相融合。把另一種與底色相互斑駁呼應的顏色用羊毛刷平涂,有蠟的地方自然空出,沒蠟的地方就可以保留第二種顏色。產生的這種自然斑駁的效果正是運用了蠟與水不相融的特性實現的。
刮刀上色,是用刮刀蘸取調好的顏色直接刮涂到畫面上,這種技法產生的斑駁效果邊緣鋒利果斷,與筆畫出來的柔和感截然不同,適合大面積脫落形成的斑駁效果。
濕畫法,是先將畫面噴濕或加水,再趁濕用筆上色或勾線,使顏色在濕的底子上自然暈開,適合畫人物臉部五官和身體結構關系。
經過對山西古壁畫平面和立體的分析和研究,從支撐體、地仗層、準備層、著色層、繪畫層方面的解構和剖析,在摹寫中借鑒這些科學依據,使得作品不再是簡單的“依葫蘆畫瓢”,而是帶有研究性的復制和臨摹,使山西古代壁畫在摹寫研究中更好地繼承、弘揚和發(fā)展。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壁畫(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