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信信 伏濤
摘要:“三顧茅廬”是歷史演義小說開山之作《三國演義》中的經(jīng)典篇章,其精彩之處在于人物的刻畫、環(huán)境的描寫、情節(jié)的虛構(gòu)。在人物塑造上,它成功地塑造了劉備和諸葛亮的仁君和賢臣形象。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諸葛亮謹慎、智慧、知恩圖報、胸懷天下。同時,小說也刻畫了司馬徽、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隱士群體。劉備三顧茅廬的隨行人員中,張飛留給讀者深刻的印象,他粗魯、忠心、精細。這個“莽張飛”形象在三顧茅廬的情節(jié)中極為精細,立體感強,真實可信,生動感人。
關(guān)鍵詞:《三國演義》 三顧茅廬 張飛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中,劉備在徐庶的幫助下打了幾次勝仗,嶄露頭角,對此曹操深感不安。謀士程昱獻計,把徐母騙到曹營以期要挾徐庶,徐庶出于孝心,無奈之下別劉投曹。基于感恩,他向劉備力薦諸葛亮。之前司馬德操亦曾為備言:“關(guān)、張、趙云,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jīng)綸濟世之才也。”a“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痹诩毙枞瞬诺那闆r下,劉備開始走上求賢之路?!叭櫭]”是羅貫中的精心結(jié)撰,這一成功書寫充分地流露出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際的亂世士子羅貫中的心理訴求。下面結(jié)合故事情節(jié)分析“三顧茅廬”中張飛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一
在司馬德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時云長在側(cè)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zhàn)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這時,作者沒讓張飛發(fā)聲。關(guān)羽熟讀《春秋》,他對春秋時代的管仲、樂毅了如指掌,讓他發(fā)此議論頗為恰當。
第一次拜訪諸葛亮時,劉備和小童交流不暢,小童子一問三不知,劉備惆悵不已。這時張飛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毙略唬骸扒掖瑫r?!痹崎L曰:“不如歸去,再使人來探聽?!毙聫钠溲浴_@次拜訪,被告知諸葛亮不在,張飛感到不耐煩,催著要回去,倒也符合常規(guī)心理。劉備不甘心,感念來一次不容易,并不想毫無斬獲地離開。不同人表達同樣意思,效果就不同,關(guān)羽也說先回去,劉備便欣然接受。
回返路上遇到崔州平,劉備與之攀談很久,張飛曰:“孔明又訪不著,卻遇此腐儒,閑談許久!”張飛對劉備和崔州平搭訕頗不以為然。他對拜訪的重要性認識不清,對小童子的言行又有些反感,對崔州平的拒絕更是掃興,心中煩悶不已。稱崔州平為“腐儒”,是粗人對文人的不理解,甚至蔑視。對大哥路遇“閑人”一陣海聊他很不能領(lǐng)會,認為耽誤了時間,說是“閑談許久”。劉備貌似務虛在閑聊,事實上在積極宣傳,以崔州平為媒,借他做其好友諸葛亮的思想工作。這點良苦用心張飛并不能知曉。張飛在關(guān)羽之前先發(fā)話,可見其性子急躁。在劉備和崔州平交談時,關(guān)羽一言不發(fā),這能看出二人同是武將,性格上卻十分不同,亦可見讀書的益處。關(guān)羽視《春秋》如生命,讀《春秋》,明大義。這也是關(guān)羽之所以能成為武圣之因。論武功,張飛未必就比關(guān)羽差,但他沒有讀過書,沒文化,缺少涵養(yǎng),于是與圣無緣。
二
三人回到新野后,過了數(shù)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得知臥龍先生已回,玄德便教備馬。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睆堬w看大哥如此興師動眾,心里便有二分不自在,于是冒失地說了這句話。這話說得頗有意味,他首先認為諸葛亮是“村夫”,顯然是瞧不起諸葛亮的出身——山野村夫。此言亦不無道理,因為在張飛心目中,大哥是皇叔,乃金枝玉葉。小說開頭介紹張飛時說:“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jié)交天下豪杰。”他曾自告奮勇地說:“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xiāng)勇?!碧覉@三結(jié)義時,“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
“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xiāng)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劉備集團最初白手起家時,張飛出手闊綽。根據(jù)文本看來,張飛不像居于農(nóng)村,更像是“城鎮(zhèn)居民”。這也可理解他有些輕視此時隱居隆中的年輕人。其言下之意是“莫說哥哥不能去,就是我張飛親自前往也有失體統(tǒng)”,所以說可使人去。不是拜訪,而是“喚來”便是,張飛的自大狂傲與智識短淺于此可見一斑。
去時行無數(shù)里,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碧鞖獾拇_很糟糕,風雪載途,寒風怒號。張飛所言亦不無道理。但他說去拜訪諸葛亮是“遠見無益之人”,說法武斷,張飛性格中顢頇一面暴露無遺。誠然,當時不認同諸葛亮的人也并非張飛一人?!懊孔员扔诠苤?、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在尚無施展才華的平臺下,張飛此論甚是草率。當初司馬徽、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張飛理應有所知曉,司馬徽、徐庶均非等閑之輩,他們?nèi)绱私吡ν扑],想來定是大才。張飛既有所耳聞,就不該這么說;如果聞所未聞,更不能這么說。天氣惡劣下這般鄭重其事,張飛理應掂量一下拜訪對象的分量。聽到張飛的反對意見,玄德此時索性來個實話實說:“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睘榱烁袆訉Ψ?,劉備作秀耍奸,想用“程門立雪”之精神打動諸葛亮。老三哪里會知道大哥的心計與城府。劉備話說得巧妙,“不勉強你們,我自己去”,前提是“弟輩怕冷”。張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此語擲地有聲,滿是兄弟情誼,又見英雄肝膽。如此一激,三弟立表決心:“我這么說只是站在哥哥角度思考問題?!毙值芮樯?,溢于言表。何為“空勞神思”?張飛見劉備為諸葛亮如此煞費苦心,擔心其徒負虛名,辜負大哥的期望,話語中可見其貼心。既莽撞、武斷,又忠心、講義氣,其性格特點在此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到了臥龍崗,孔明不在,其弟諸葛均在家。劉備與之寒暄,張飛說:“那先生既不在,請哥哥上馬?!碑攧湎蛑T葛均了解孔明的情況時,均曰不知。張飛發(fā)急說:“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敝T葛均乃敏感之人,此語顯然拂了他面子,觸逆到自尊,立馬下逐客令。張飛的想法很單純,心想冰天雪地里專門拜訪他,既然他不在家,就沒有和他弟弟閑聊的必要。張飛哪里知道這正是劉備的高明之處。諸葛亮安排三弟為他“識人”,所以劉備十分有耐心地與諸葛均交談,臨走時還留下一封十分感人的書信,以期申明己意。根據(jù)后來的情況看,此信的確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因為書信是可以反復閱讀的,寫信者可以把深思熟慮的想法借助于書信表達出來,其效果有時比說話要強得多。
三
第二次未遇,劉備頗為沮喪,回新野后,次年早春時節(jié),準備再往臥龍崗拜謁孔明?!瓣P(guān)張聞之不悅,遂一齊入諫玄德。”這次兩人意見一致,為何入諫呢?原因有二:一是為自身考慮,擔心原本兄弟之間“寢則同床,食則同桌”的鐵三角關(guān)系受到瓦解;二是關(guān)心大哥。大哥最近神思恍惚,一旦再訪不遇,或者遇到后心理落差大,勢必黯然神傷。為此,二弟、三弟挺身直言。張飛說:“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因三弟性格魯莽,說話冒失,欠缺考慮,口吻不合三弟身份。他首先說:“哥哥差矣。”為何“差矣”呢?理由是:“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這個說法和關(guān)羽此前所言意思相近,但口氣不同。關(guān)羽曰:“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關(guān)羽是懷疑,張飛是肯定;關(guān)羽是怕哥哥被人蒙蔽,張飛覺得哥哥差矣。張飛的表達較粗暴,關(guān)羽的言辭甚委婉,言語之中顯示兩人性格迥異。不當家怎知柴米貴,張飛安知人才的重要?張飛對兩次拜訪均未遇見諸葛亮頗感掃興,對過程中遭遇的尷尬很是憋屈,感到窩火,一時忍不住,虎勁便上來:“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這哪里是求賢,明顯是綁架。殺豬出身的張飛知道麻繩結(jié)實,綁豬是他的專業(yè),他很在行,又有蠻力,此語十分符合張飛的身份與性格,個性化特征甚為顯著。聽張飛這么說,劉備怕誤事,提出只與關(guān)云長前去。見此情形,張飛連忙要求同往,玄德趁機提出:“汝若同去,不可失禮?!憋w應諾。張飛好在知錯能改,帶有未泯的童真,讓人忍俊不禁。
在去的路上,他們遇到諸葛均,得知孔明在家。諸葛均言罷,飄然而去。張飛曰:“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張飛所言貌似有理,其實稍加推想便可知,諸葛均亦非等閑之輩,對這一行人他覺得沒有必要那么恭敬拘謹。張飛對其不滿的原因還不止于此,第二次拜訪時,張飛說話不得體遭到諸葛均無情反擊,張飛對此頗為不滿,所以這次是借機說事。劉備一行人造訪過兩次,熟門熟路,根本不需要別人引路,即便需要,這也不是諸葛均應盡的義務。到諸葛亮家后,諸葛亮晝寢久未醒,關(guān)、張在外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云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好在云長再三勸住,否則功虧一簣。難道劉備、關(guān)羽不知道孔明裝睡?看來這次張飛說的倒是事實。他是個直性子,胸無城府,不知道其中的奧妙與玄機,隨意道破天機。為什么孔明要裝睡呢?其實這并非因為他矯情會裝,而是他在認真考慮是否出山的大事。四十七歲的皇叔這次是第三次登門拜訪,不能再推三阻四了,出山與否必須表態(tài)??酌鞑⒎恰昂藜夼?,他不是朝三暮四之人,一旦選定,他會“一靈咬定,生死以之”,故而他在“擇主而事”時特別慎重。諸葛亮聽到他人,包括好友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弟弟諸葛均、丈人黃承彥反饋的信息,認為劉備“表現(xiàn)良好”。此時諸葛亮考慮的是如果到劉備麾下如何發(fā)揮他的作用。關(guān)羽、張飛是很難管理的,尤其是張飛,竟然要放火燒草廬!“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北緛頊蕚淦鸫擦?,一聽張飛這么說,索性看看動靜再說。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眲溆终玖艘粋€時辰,孔明才醒。為什么這次來,劉備吩咐關(guān)、張二人只在門口等著?原因是他知道這兩位武夫可能會說一些不得體的話,做一些不恰當?shù)氖?,果然不出其所料。如果不是張飛這句話,就不至于讓劉備又垂手立正多等了一個時辰??酌髟谶@期間假寐,觀察劉備日后是否會聽他的話,能否管得住手下這兩個兄弟。諸葛亮再好的錦囊妙計都需要人執(zhí)行,如果劉備采納,關(guān)、張不執(zhí)行,空有計策,不能實施。后來他發(fā)現(xiàn),關(guān)羽能勸住張飛,而且張飛很敬重劉備。經(jīng)過認真審視、反復思考,他開始起床,接待客人。
孔明醒來后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狈韱柾釉唬骸坝兴卓蛠矸瘢俊笨谡家唤^中能玩味出他的自信,也就是張飛所云“傲慢”。滿腹經(jīng)綸、年輕氣盛的孔明能沒點傲骨?他的舉動、他的詩、他的“俗客”稱謂足以看出其瀟灑自信的一面。張飛也是心高氣傲之人,他受不了諸葛亮這番反復的“考察”,所以他時常露出本真直率的一面。也許通過諸葛均的火線偵察,自己面對面的考察,諸葛亮發(fā)現(xiàn)關(guān)羽特別忠心,張飛相對單純,便于操控。綜合考量后,他準備出山。
在《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中,張飛作為劉備“桃園三結(jié)義”的手足兄弟,一定會緊緊跟隨劉備,寸步不離。由于他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對孔明不了解,再加上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對劉備降尊紆貴“三顧茅廬”一直持反對態(tài)度。先是“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后說:“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甚至說:“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態(tài)度越來越強硬,方法越來越粗暴,言辭越來越急切。張飛的勇而莽、忠而信、粗中有細的性格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在“三顧茅廬”的情節(jié)中,張飛使人喚、用繩綁、放火燒,層層遞進,刻畫其性格的同時亦反襯了劉備的耐心與求才若渴。在整個過程中,劉備由于對人才的渴望,放低姿態(tài),禮賢下士,讓三弟張飛頗為不爽。小說的成功與否與人物塑造的成功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史書上的“凡三往,乃見”b這五個字敷演成如此洋洋灑灑的錦繡文章,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們不能不佩服羅貫中高超的寫作技藝、不凡的書寫腕力。這也是《三國演義》成為歷史演義小說開山之作、扛鼎之作的原因。在“三顧茅廬”中,“拿張飛說事”足以看出羅貫中作為優(yōu)秀小說家的成功之處。
a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96頁。(本文有關(guān)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b〔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912頁。
作者:孫信信,牡丹江師范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伏濤,文學博士,吉林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明清詩文研究。
編輯:趙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