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榮,劉跟莉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中醫(yī)稱腦梗死為中風,該病由多種原因所致的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進而致腦組織局部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產生神經功能缺失表現(xiàn)。腦梗死后可伴有肢體癱瘓、運動性和(或)感覺性失語、肩手綜合征,甚至昏迷等。有報道顯示中風后3個月內本病發(fā)生率可高達70.0%[1]。腦梗死后肩手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且嚴重制約了患者運動功能恢復[2-3]。因此,早期干預對中風肩痛有著重要意義[4]。目前,中風后肩手綜合征臨床常選擇針灸、藥物止痛和交感神經阻滯等方法[5]。
在治療本病時,筆者發(fā)現(xiàn)針灸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肢體腫脹,減輕患者痛苦[6-7],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患者應用鍉針點穴聯(lián)合肩三針對30例中風肩手綜合征病人進行干預,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間,就診于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針灸病房的60例中風肩手綜合征患者,將以上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入組后評估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
①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的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于1996年制定的中醫(yī)診斷標準[8];②西醫(yī)診斷標準:患者經過顱腦CT或MRI檢查,并符合《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9];③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參照《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10],患者表現(xiàn)為單側肩手痛,且皮膚潮紅、皮溫上升;手指屈曲受限,手部腫脹;排除局部無外傷及周圍血管病的證據。
①符合以上中風病和肩手綜合征的診斷標準;②疾病分期為急性期和恢復期,即發(fā)病在半年以內者;③年齡40~70周歲;④患者有明顯的肩關節(jié)疼痛癥狀,患側上肢肌力Ⅰ~Ⅲ級者;⑤患者無嚴重基礎疾病,病情平穩(wěn);⑥患者均知情同意接受臨床觀察,并能夠在知情同意書簽字者。
①此次發(fā)病診斷為只是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者;②既往有肩關節(jié)疼痛者,經CT或MRI證實存在肩關節(jié)器質性疾病;③患者病情較重,有嚴重心、肝和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④治療過程中應用中藥等其他可能影響療效判斷的藥物者。
根據患者病情,分別給予基礎藥物治療及針灸康復治療。藥物治療采用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循環(huán)和改善腦代謝,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對癥支持治療。針灸治療:采用針灸科中風病基礎治療方案,選穴包括對側頭穴及同側地倉、頰車、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髀關、血海、陽陵泉和懸鐘;患者取平臥位, 常規(guī)消毒皮膚, 使用規(guī)格為0.25 mm×40 mm的一次性華佗牌針灸針, 常規(guī)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祻陀柧殻焊鶕颊吲R床表現(xiàn)給予半導體激光等物理治療,作業(yè)治療給予手精細功能訓練。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鍉針點穴配合肩三針治療。鍉針點穴治療方法:選擇15 cm×0.5 cm的鍉針 (山西師懷堂),取穴:肩中俞、肩外俞、臑俞、肩髃、肩貞,手三里、陽溪、巨骨、曲池和合谷等患側穴位。每日進行鍉針點穴治療,點穴手法:右手持針,左手作為押手固定穴位,用鍉針一端垂直向下點按,每個穴位點穴1 min,以有酸脹感為度。密切觀察患者局部皮膚變化情況。治療過程中注意為患者保暖。在穴位點按后,應用肩三針治療。
肩三針治療方法:患側肩髃穴(肩Ⅰ針)、與肩髃穴同一水平向前2寸(肩Ⅱ針)和向后2寸(肩Ⅲ針)。操作方法:患者取平臥位,酒精棉球消毒皮膚,使用規(guī)格為0.25 mm×40 mm的一次性華佗牌針灸針,用押手中、示兩指指端沿肩峰端向下觸及凹陷處,針刺時針尖方向刺向肩關節(jié),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每間隔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
3.1.1 肩痛程度評定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患者疼痛癥狀[11]。該量表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簡易疼痛評估工具,具有操作簡便的優(yōu)點。即在一條直尺上以0~10個數字刻度來表示疼痛程度, 疼痛越嚴重分值越大,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最痛。向患者詳細介紹使用方法后,囑患者打分符合目前疼痛程度。
3.1.2 上肢運動功能評定 采用簡化Fugl-Meyer(FMA)量表對患者上肢屈、伸和協(xié)同運動等進行評定,該量表總分為66分,運動功能越差評分越低[12]。
3.1.3 理化指標 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進行理化指標的檢測,檢測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別于治療前后在患者空腹時采集6 mL靜脈血,測定ET-1、NO、SP及CGRP水平。
本研究以患者主要結局指標,即肩痛的改善情況作為療效判定標準,參考尼莫地平法,具體標準為:痊愈:患者VA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90%;顯效:患者VA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70%~89%;有效:患者VAS分較治療前減少30%~69%;無效:患者VAS分與治療前比較減少<30%[13]。
3.4.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3.4.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FM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FM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3.4.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4 兩組患者理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的4種理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理化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的CGRP和NO升高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SP和ET-1降低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以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ET-1、NO、SP及CGRP比較
肩手綜合征是中風后的常見并發(fā)癥,其發(fā)病機制與氣血經脈不通關系密切[14]。中醫(yī)認為,其發(fā)病機制主要由于患者氣虛血瘀,經脈閉阻,運行人體氣血的經絡不通,因而出現(xiàn)疼痛[15]。因此,臨床治療時應以疏通經絡為主要治則。
肩三針是針灸大家靳瑞教授總結多年臨床經驗而創(chuàng)立的一種特殊配穴方法[16]。肩髃穴歸經為手陽明大腸經,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功效,現(xiàn)代研究表明,針刺肩髃穴促使其釋放內源性鎮(zhèn)痛物質,減輕組織炎性反應,從而可緩解疼痛。本研究選擇九針之一的鍉針,現(xiàn)在逐漸發(fā)展為日常醫(yī)療、保健的重要工具之一,因鍉針無銳利的針尖,并且主要在穴位局部皮膚上進行點按, 因此基本沒有疼痛的感覺,刺激量較大,操作簡便。點穴療法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方法之一,隨著國家對中醫(yī)療法臨床推廣的大力支持,越來越多的患者對中醫(yī)療法普遍認可,并且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17-19]。肩中俞、肩外俞、臑俞、肩髃、肩貞、手三里、陽溪、巨骨、曲池和合谷等穴位是臨床治療肩手綜合征的要穴,臨床證實對改善患者疼痛等多種疾病均具有顯著療效[20-21]。 綜上,鍉針點穴刺激聯(lián)合肩三針上述穴位能夠改善肩周局部氣血運行,使經絡通暢,對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癥狀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NO、ET-1都是反映血管內皮功能的敏感指標,分別反映了血管舒張和收縮功能,SP參與了調控痛覺,能夠啟動神經源性炎性反應,含量越低說明療效越好。CGRP分布于人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能高選擇性地擴張外周血管,其水平下降能減輕肢體腫脹和疼痛癥狀。鍉針點穴可興奮大腦皮質,加快血液循環(huán),提高腦細胞活力,從而促進病灶的吸收、受損和凋亡細胞的恢復。本研究表明,治療后ET-1、SP指標顯著降低,NO、CGRP指標顯著升高,說明該研究方案可有效加速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疼痛。
本研究表明,鍉針點穴聯(lián)合肩三針能夠顯著改善中風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同時很好地改善了患者肩痛癥狀,與傳統(tǒng)治療方法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鍉針點穴治療能夠顯著減輕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肩痛癥狀、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上肢運動功能,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