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工具,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它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為適應新形勢下英語教學的需要,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英語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本文就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作初步探討。
一、信息技術走進課堂,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
(1)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無疑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功能創(chuàng)設情景,渲染氣氛,通過情景再現(xiàn),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問題,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調動學生渴望新知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把原來枯燥嚴謹?shù)恼n堂變得生動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2)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信息技術的高效性則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首先,它展示教學素材的速度特別快,只需要用鍵盤或鼠標簡單地操作幾下,就能把教學內容展示出來,從而節(jié)省了大量板書和擦拭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其次,它顯示的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知識量大,能夠將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經過組合、重構,相互融合,從而形成知識的網絡,使學生真正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這既加快了課堂節(jié)奏,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
(3)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過程。可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受到時間、空間和各種現(xiàn)實情況的制約,僅憑教師空洞的說教,抽象的描述,很難達到期望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xiàn)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讓抽象或陌生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給學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學生理解的進程,使教師在單位時間內傳授更多的知識。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優(yōu)化教師的教
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達到了協(xié)作學習,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融入到真實的情景中來。運用多種形式及方法,達到組織協(xié)作學習。同學們可以在參與中互相幫助,互相糾正,作到一起學習,共同提高。同時,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事實、現(xiàn)象,學生不能親身實驗、感知,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不能很好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若能利用多媒體課件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時間、空間、運動和靜止的技術特征,將不易觀察到的事實、現(xiàn)象、知識發(fā)生的過程展現(xiàn)到學生面前,幫助學生通過感知學習、掌握和運用知識,將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啟迪學生思維,節(jié)省教學時間。
四、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片面注重形式、忽視學生思考。有些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圖、文、聲、像等大量存儲的特點,上課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增加授課內容,導致學生只有時間轉動眼球跟著屏幕走,教師把教學過程變成了“放電影”,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了“看電影”,從原來的“人灌”變成了“機灌”,大量的教學信息過頻過濫使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的知識記憶不深,事倍功半。
(2)信息播放量超大,忽視師生互動。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引入信息技術后,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但并不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捎械慕處熒险n從頭到尾都只有電腦課件,教師簡直變成了計算機操作員。我們應該明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合理地組織教學,布局課堂結構,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思維,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地位。
總之,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講究科學性和準確性,一定要注意處理好選材、節(jié)奏及使用效率等問題,做到既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又與學生知識水平、年齡特征相適應,讓信息技術的應用真正為課堂服務,使政治課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