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婷
(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16)
局部晚期低位直腸癌是臨床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腹部腫塊、便血等,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隨著社會進程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直腸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1-3]。常規(guī)手術治療雖有一定療果,但局部復發(fā)率較高,導致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指術前輔助放療及化療,可縮小腫瘤體積,減少腫瘤與周圍組織血供,為手術治療提供有力保障,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且臨床療效佳?;诖?,本研究旨在探討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低位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64例局部晚期低位直腸癌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各32例。對照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41.85±5.23)歲;病理類型:高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7例。實驗組男21例,女11例;年齡24~72 歲,平均年齡(42.05±5.34)歲;病理類型:高分化腺癌14 例,中分化腺癌13 例,低分化腺癌5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jīng)指診、直腸鏡、CT、B超及臨床病理等檢查確診為局部晚期低位直腸癌;重要臟器器官功能正常者;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病灶有遠處轉移者;存在放化療史者;伴有結腸惡性腫瘤者;存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史者;合并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
1.3 方法 兩組均施以常規(guī)營養(yǎng)支持、飲食干預、糾正紊亂水電解質等基礎治療。
1.3.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建立CO2氣腹,腹壓12~14 mmHg。分離系膜,夾閉并阻斷機體供血血管根部。腹部切口根據(jù)腫瘤部位選擇,切口長度4~5 cm,做末端回腸預造瘺,對標本行病理活檢。
1.3.2 實驗組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對患者直腸系膜、腫瘤等部位進行放療,長程低劑量,1.9 Gy,照射劑量45.0~50.5 Gy。行新輔助化療,卡培他濱片(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023)口服,1 g/m2,每天2次,2.6 mg/m2雷替曲塞(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325)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溶液,靜脈注射15~30 min完成。持續(xù)治療4周。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后,手術方案與對照組一致。
1.4 觀察指標 ①肛門括約肌功能,分為未保留肛門括約肌、不能控制排便、不能正常控制排便、排便狀況完全正常。肛門括約肌功能總有效率=不能控制排便率+不能正常控制排便率+完全正常率。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及原癌基因DEK 水平,采集患者手術區(qū)及直腸病灶區(qū)黏膜組織,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TRAI、原癌基因DEK 水平。③記錄并比較兩組切口感染、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肛門括約肌功能比較 實驗組肛門括約肌功能總有效率為84.38%,高于對照組的5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肛門括約肌功能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anal sphincte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TRAIL 及DEK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RAIL、DEK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TRAIL 水平高于治療前,DEK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TRAIL 水平高于對照組,DEK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RAIL及DEK水平比較(,μg/L)Table 2 Comparison of TRAIL and DEK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μg/L)
表2 兩組TRAIL及DEK水平比較(,μg/L)Table 2 Comparison of TRAIL and DEK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μg/L)
注:TRAIL,血清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后13.19±1.10a 23.57±2.49a 21.571<0.001例數(shù)32 32 TRAIL治療前12.32±1.31 12.34±1.32 0.061 0.952治療后24.56±2.58a 18.29±2.14a 10.581<0.001原癌基因DEK治療前49.36±4.51 49.27±4.48 0.080 0.936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2.50%,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21.88%,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直腸癌多發(fā)生于直腸中下段,中低位直腸癌占總直腸癌的比例較高,且病變部位隱匿,臨床癥狀為便血、腹痛、體質量顯著減輕等,手術切除為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案[4-6]。常規(guī)手術治療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因直腸生理解剖結構獨特,與盆腔臟器距離短,直腸不存在漿膜包裹,大部分患者術后效果不佳,復發(fā)率、轉移率高,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是在局部手術治療前進行全身性放化療,可使直腸癌細胞迅速凋亡,阻滯腫瘤細胞增殖,毒副作用小,手術保肛率提高,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7-9]。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肛門括約肌功能總有效率為84.38%,高于對照組的50.00%(P<0.05)。提示采用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低位直腸癌,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肛門括約肌功能。分析原因為,新輔助同步放化療可有效抑制腫瘤組織細胞增殖,減小腫瘤體積,阻斷周圍組織和腫瘤血供,有效提升局部控制率,減少腫瘤浸潤深度,降低腫瘤分期,減少局部復發(fā),增強對直腸癌局部控制,保留神經(jīng)、保障保肛手術實施順利,保護患者泌尿生殖系統(tǒng),改善肛門括約肌功能,從而提高治療效果[10-11]。TRAIL在直腸癌中呈遞減趨勢,TRAIL水平缺失與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且TRAIL可作用于腫瘤細胞,致腫瘤細胞凋亡;DEK蛋白存在不同酸性氨基酸伸展域,蛋白磷酸化可致細胞凋亡[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TRAIL水平高于對照組,DEK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可改善患者TRAIL 及DEK 水平,抑腫瘤細胞增殖。分析原因為,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可使病理情況好轉,減少淋巴轉移,手術切除率高,可加快腫瘤細胞凋亡,從而改善TRAIL及DEK水平。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該方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分析原因為,新輔助同步放化療可使手術順利進行,減少由手術不佳帶來的機體損傷,從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采用新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低位直腸癌患者,可改善肛門括約肌功能,調節(jié)TRAIL、DEK水平,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