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議題式教學方式近年來開始受到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提升學生社會參與能力,培育學生思想政治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討,能夠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鼓勵其有序地參與公共事務,這與我們新課改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相一致。如果能有效地將議題式教學融入思想政治課堂,那么對于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立德樹人”的功能將有很大的幫助。
一、議題式教學的內涵
對高中政治而言,議題式教學是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而被廣泛使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實質上也是對傳統(tǒng)高中政治教學模式的突破,對傳統(tǒng)高中政治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對傳統(tǒng)高中政治教學評價的超越。議題式教學是一種建構式學習方式,它直接面向的是師生,正視教學問題,并及時有效解決。教師立足教學實踐,通過交流和討論與學生確定議題,讓學生在民主、開放的環(huán)境中汲取新的知識,并
逐漸的成長為新時代的一名合格公民。歸根結底,議題式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有效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教學方式。
二、高中政治課堂實施議題式教學的意義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實施議題式教學,首先有利于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施,提高了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在以往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處于主導性地位,而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從書本中去尋找答案來解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很少與老師或同學進行合作討論,影響了自身合作探討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提高。所謂議題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學過程中進行議題與解決問題。將議題式教學方式應用于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議題呈現(xiàn)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或者鼓勵學生用課余時間來收集資料,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探究、交流,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其次,有利于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高中政治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如法治意識、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科學精神等。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式很多,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協(xié)作,如學生的自主參與和動手實踐體驗、教師課堂的講解等。議題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高效且新穎的教學方法模式,將其用于高中政治課堂中,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當中來。
三、高中政治課堂議題式教學的具體策略
(1)更新教學理念
要想發(fā)揮出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作用,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理念,對議題的要求予以確定和掌握,并做到以下兩個方面。①樹立全新的師生觀。在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中,教師和學生地位極不平等,學生不被重視,其獨立發(fā)展個性受到限制,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樹立“雙主”的師生觀,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能夠真正地尊重愛護以及關心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肯定學生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只有當學生真正地受到教師的關注、尊重和關愛時,才會真正地愿意參與到高中政治課堂之中,參與到議題教學的活動中,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使議題教學在適合的教學環(huán)境中得到有效運用,發(fā)揮最佳的效果。②注重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同的學科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也不同,而高中政治課強調的是學生取得具備學科特色的學業(yè)成就。所以,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此基礎上確定和選擇議題,使學生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
(2)科學選擇議題。在議題式教學中,議題選擇的合理性是影響實際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而如何選擇合適的議題呢?這對高中政治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據(jù)其中的重點內容提煉主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統(tǒng)籌的考慮:第一,議題應當具備一定的思維價值,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第二,應當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使學生產生感性認知,并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第三,應該具備一定的學科意義。也就是說,議題式教學更側重于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 對高中政治教學來說,必須緊緊圍繞社會熱點、時事政治,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點,與班級其他同學深入探討,把這些話題在無形中轉化為開展探究活動的議題。
(3)合理搜集信息。在選擇好合適的議題后,我們就要對其相關的有效信息進行合理的搜集。對于高中政治教學而言,在搜集各種有效信息時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主要搜集哪方面的信息呢?其一是有效借助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教材與有關書籍材料,獲得與議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其二是有效借助日常生活、調查研究,獲得與議題相關的一系列有效信息。還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這一框題,在幫助學生擬定好議題后,動員學生一起利用課余時間搜集黨的百年歷史中與人民群眾有關的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和視頻資料等,在這過程中,學生也通過學習黨史,了解黨情,從而提高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具體搜集信息時,教師應積極指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完成,以此獲得與議題相關的各種有效信息,通過觀點的碰撞,提高比較、鑒別、理論總結能力。另外,高中政治教師還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實踐,進行社會調查、搜集數(shù)據(jù)資料,或者是細致觀察日常生活,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或者是通過街頭采訪、市場調查等方式獲取有效信息,奠定今后學習的良好基礎。
(4)圍繞議題,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議題教學離不開議題活動的開展,在整個議題教學中,問題探究環(huán)節(jié)最為關鍵。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學生政治素養(yǎng)是否能夠得到提升,就在于對問題的探究。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才能反映出學生真實的思維水平,讓學生反復試驗驗證假設,明確了解學生究竟掌握了多少理論知識,學生的綜合能力到底如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通過問題的探討,使學生能參與教學中,獲得基本的學科知識,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能力,在合作與探究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對問題的處理上,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注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從而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5)總結反思,內化于心。課堂總結反思是對本節(jié)內容的升華和總結,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能夠得到質的飛躍和反思有著很大關系。因此,在引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之后,教師應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間,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梳理,目的是促使學生自主反思、有效整理,幫助學生建構整體的知識框架,提升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比如結合近幾年揭陽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實際情況,探討“如何保持城市文明干凈”,就會面對政府和公民,而且還會在政府和公民中形成認知矛盾,需要了解政府的職能及其作用,而學生要在了解了政府職能之后,站在公民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進而為將來更好的參與政治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反思的過程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
綜上所述,在新一輪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中,議題式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為下一步的教學效果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著重對議題式教學實踐方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要在課堂教學中最大化的發(fā)揮出議題式教學的作用,將議題式教學模式深化,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一切衡量教學方式的標準,著重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立德樹人”基本目標,為高中政治教學的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