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雁
摘要:宮頸癌屬于臨床發(fā)病風險較高的惡性腫瘤,臨床主要采取宮頸癌根治術予以患者治療,但手術過程中,根除范圍較廣,會對患者的膀胱功能造成影響,進而引發(fā)尿儲留。若未及時進行處理,則需重新保留導尿,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時會加重其經(jīng)濟負擔。因此采取干預措施以預防尿儲留的發(fā)生意義重大。
關鍵詞:宮頸癌根治術;尿潴留;心理護理;泌尿系感染
【中圖分類號】 R711.74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8--01
宮頸癌好發(fā)于30-55歲女性,發(fā)病早期主要采取廣泛性子宮切除與盆腔淋巴結(jié)清掃術予以患者治療,但由于手術范圍廣,術后存在膀胱功能障礙易引發(fā)尿潴留[1]。患者無法自行排尿或排尿后經(jīng)B超檢查顯示膀胱內(nèi)殘余尿量超過100ml為尿潴留。術后尿潴留會造成膀胱過度膨脹和永久的逼尿肌損傷,留置導尿管是預防和解除尿潴留的有效手段,而留置導尿管是一種侵入性操作,不僅會對尿道及膀胱粘膜造成損傷,長時間留置尿管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時會加重其經(jīng)濟負擔[2]。因此采取干預措施以預防尿潴留的發(fā)生對減輕患者疼痛及促進其康復意義重大。本文就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的預防及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 術后發(fā)生尿潴留的因素
1.1 手術因素
宮頸癌臨床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為宮頸癌根治術,由于手術創(chuàng)面較大,膀胱失去臨近器官的支撐,過度屈伸至骶窩,造成尿液無法排出,進而引發(fā)尿潴留。此外手術過程中損傷盆底神經(jīng)是引起膀胱功能障礙造成排尿困難及引發(fā)尿潴留的主要因素,膀胱逼尿肌纖維被過度牽拉,會增加尿潴留的發(fā)生風險。且宮頸癌手術通常不低于3h,時間過長會對膀胱功能的恢復造成影響,也會顯著提高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率。
1.2 麻醉因素
術中麻醉也會引發(fā)尿潴留,由于術中對患者的會陰及盆腔神經(jīng)實施麻醉,影響排尿反射初級中樞,減弱膈肌與腹肌的收縮力,提高尿潴留的發(fā)生幾率。相關研究提出[3],麻醉越深且持續(xù)時間越長,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率則越大。此外,近年來,鎮(zhèn)痛泵在臨床諸多手術術后鎮(zhèn)痛中得到廣泛應用,其主要麻醉藥物為芬太尼與嗎啡等,會增加膀胱平滑肌的張力,使膀胱括約肌收縮,抑制中樞神經(jīng)對膀胱平滑肌的指揮作用,阻斷排尿反射,對排尿功能產(chǎn)生干擾,從而增加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風險。
1.3 排尿姿勢的改變
患者由于術后長時間留置導尿管,造成排尿方式改變,將尿管拔除后會對自行用力排尿產(chǎn)生恐懼及抵觸心理。同時緊張的心理會對副交感神經(jīng)產(chǎn)生抑制進而造成膀胱逼尿肌松弛乏力,尿道括約肌收縮,阻斷排尿,進而引發(fā)尿潴留[4]。
1.4 長時間留置導尿管及護理不當
行宮頸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術后通常需留置導尿管10d左右,長時間留置導尿管與尿潴留的發(fā)生有直接關系。留置導尿管,膀胱呈空虛狀態(tài),使膀胱張力減弱,降低逼尿肌的收縮能力,進而造成患者膀胱內(nèi)大量尿液殘留。國外已有研究證實[5],對于腹腔鏡和機器人術后第二天將導尿管拔除是有可行性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術后僅有15.26%的患者發(fā)生尿潴留,早期將導尿管拔除可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同時能有效預防或顯著降低尿潴留的發(fā)生。
1.5 年齡因素
相關研究顯示[6],行宮頸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明顯升高。其原因可能與患者性激素水平降低、免疫能力逐漸減退及盆底組織松弛等相關。
2 尿潴留的預防及護理
2.1 心理干預
護理人員需加強與患者進行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實施相應的心理疏導,以緩解其不良情緒,得到患者的信任感,使其能積極配合醫(yī)療及護理工作。此外需加強手術開展前與術后的健康宣教工作,需采用合適的語言向患者介紹有關宮頸癌的相關知識、手術方式、目的及意義、術后留置導尿管的重要性、留置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感及干預措施等,以增強其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同時有效緩解患者緊張心理。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做好家屬的心理疏導工作,以緩解其顧慮心理,并指導家屬多給予患者關心及支持。
2.2 預防尿路感染
護理人員需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導尿管,插管過程中需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實施操作,注意動作要保持輕柔,以避免對尿道口及尿道黏膜帶來損傷。防止導尿管出現(xiàn)扭曲或受壓,將其進行妥善固定,并確保引流管通暢,尿袋需每日進行更換,導尿管需每周更換,為防止尿液逆行,需將尿袋置于高于患者恥骨聯(lián)合水平。若尿管內(nèi)出現(xiàn)沉渣,護理人員可遵醫(yī)囑予以患者膀胱沖洗,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指導患者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超過2000ml,并加強會陰部護理,護理人員可遵醫(yī)囑采用1:2000新苯扎氨液對患者的會陰部實施沖洗,2次/d,以減少局部皮膚與導尿管周圍細菌的滋生及繁殖,沖洗過程中需注意避開肛門。
2.3 膀胱功能訓練
2.3.1 盆底肌肉群訓練
開展手術治療前3d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肉群的訓練,具體方式如下:(1)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肉的訓練,協(xié)助其采取平臥位,護理人員需將指套戴于食指上,潤滑后緩慢插入患者的肛門內(nèi)(2-3cm),指導其進行肛門與陰道肌肉的同時收縮,持續(xù)時間為10s;(2)囑患者按同一力度進行多次練習,3次/d,按平臥、站立及坐位交替訓練,單次持續(xù)時間>3min;(3)術后第3d按照術前方式繼續(xù)進行訓練,根據(jù)自身的恢復情況,逐步增加訓練次數(shù)與時間[7]。
2.3.2 腹肌訓練
腹肌訓練目的主要是為避免患者因術后體弱造成腹肌力量減弱,腹壓變小,而對拔除導尿管后的自行排尿造成影響。開展手術治療前2d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腹肌訓練,囑其減慢呼吸速度,使呼吸時間延長,進行深而大的呼吸,吸氣時收腹,呼氣時保持放松,單次訓練時間為10min,2次/d[8]。也可采取騎自行車訓練法,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進行蹬車樣運動,術后第3d囑患者根據(jù)自身恢復情況進行適當?shù)挠柧殹?/p>
2.3.3 采取屏氣法或手壓法以促進排尿
屏氣法: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坐于蹲便器上,身體保持向前傾的狀態(tài),腹部放松后,收縮腹肌,同時向盆底和膀胱用力,進而增加膀胱與盆底壓力,從而促進尿液的排出。手壓法: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雙手拇指放于髂嵴處,其余手指放于膀胱區(qū),先對膀胱區(qū)實施按摩,時間為5min,以促進膀胱收縮,再向盆腔方向用力加壓,以增加膀胱內(nèi)壓,促進排尿[9]。
2.3.4 膀胱肌肉訓練
根據(jù)術后導尿管的留置時間,前8d,使尿管持續(xù)開放,膀胱呈空虛狀態(tài),從而得到充足的休息。最后5d將導尿管夾閉,實施間斷性放尿,在患者感覺到有尿意時或每隔3h開放一次,以增強膀胱肌的收縮功能。
3 小結(jié)
宮頸癌根治術為宮頸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術后由于多種因素易引發(fā)尿潴留,在予以患者積極治療的同時為其提供以上干預措施,能有效預防和降低尿潴留的發(fā)生,從而能加快患者術后膀胱功能的恢復。因此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發(fā)生尿潴留的原因,結(jié)合實際情況,為患者提供適當?shù)念A防及護理干預,以減輕其痛苦,使患者術后生活質(zhì)量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葉磊,陳蘭,張容,等.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三元聯(lián)動延續(xù)性護理在老年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的出院患者預后中的應用[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21,27(3):527-530.
[2]呂永利,王煥煥,李沙沙,等.腹腔鏡下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預防和管理的循證護理實踐[J]. 護理學報,2021,28(13):29-33.
[3]孫桃梅,馮麗嫦,黃蘭英,等.盆底肌肉訓練結(jié)合盆底電刺激護理對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改善的作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1):110-111.
[4]鄭莉,張軍,秦紅,等.宮頸癌患者保留盆腔自主神經(jīng)的廣泛性子宮切除術與傳統(tǒng)根治術術后尿潴留的綜合護理干預[J].廣東醫(yī)學,2018,39(4):645-647.
[5]孫政,李瑩,苗秀欣,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預防早期宮頸癌患者根治術后尿潴留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9,25(22):34-36.
[6]吳昕,徐文慧,張娟,等.集束化護理對宮頸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指標、膀胱功能及術后尿潴留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6):1323-1326.
[7]李銀霞,秦云霞.腹腔鏡下宮頸癌根治術致尿潴留的預防和護理措施的文獻復習及評價[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3):1924-1927.
[8]呂永利,耿力,王培紅,等.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預防和管理最佳證據(jù)的審查及障礙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20,35(18):58-60.
[9]張莉莉,全瑋琳. Crede手法及清潔間歇導尿?qū)m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1,28(6):737-740.